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股民甲遠古的風
萬維讀者網 > 股市財經 > 帖子
巴菲特貪婪而我們該恐懼了!
送交者: 風雲龍 2013年11月05日21:54:54 於 [股市財經] 發送悄悄話

  五年之前,全球金融機構似乎都走到了崩潰邊緣,股市更是一潰千里,而正當此際,傳奇投資者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卻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看似荒謬的專欄文章——在文章當中,他鼓勵投資者去買進。

  買進?大家都覺得,這位當時七十八歲的老人終於還是無法克服自然規律,到了老糊塗的一天。

  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那是一條了不起的建議。

  遺憾的是,當時肯聽從這建議的人沒有幾個。

  “無論在美國還是海外,整個金融世界一片混亂。”巴菲特寫道,“更要命的,他們的問題已經蔓延到整個經濟當中,從當初的涓滴細流演成了現在的滔天巨浪。近期之內,失業率將會上漲,企業行為將陷於停滯,而媒體的標題將繼續觸目驚心。”

  可是,他又補充說,在這場恐慌當中,他正在自己的個人賬戶中買進股票。

  “我的買進決定是基於一條簡單的原則: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巴菲特寫道,“顯而易見,恐懼目前正在蔓延,甚至投資老手都難以倖免。”

  之後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我們都已經非常清楚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了近一倍,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表現甚至更好。

  巴菲特關於買進機會的判斷不但正確,而且正確得非同小可。他對於恐懼的判斷是正確的,是的,我們多數人沉浸在恐懼當中的時間太長了。綿延至今的漲勢告訴我們,很多投資者最終還是回來了,只是,大多數人回來的時候,最賺錢的機會已經錯過了。

  日前,黑石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在投資時依然戰戰兢兢。他們目前48%的資產都是現金,18%是股票,7%是債券。黑石解釋說,原因之一是,美國人依然無法擺脫債務和賬單的壓力,他們每個月收入的49%都用來支付日常開銷和還債了,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全世界平均的40%。

  現在,投資者當中盛行的情緒之一就是後悔自己錯過了機會。63%的受調查者表示,他們真的非常希望自己能夠早點開始退休投資。

  可是,他們的實際行動卻正如巴菲特所預言的,和說的完全是兩回事。

  投資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之前一段時間當中,他們每年投入共同基金的資金數量是4040億美元,而2009年,他們撤出了1500億美元。

  親身經歷是一回事,而智慧是另外一回事。

  更重要的是,儘管市場已經在復甦,但是恐懼還是沒有退散。

  投資公司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投資者向股票基金投資1060億美元,但是他們所投入的還是趕不上過去三年撤出的。2010年8月以來,投資者總計撤出資金1950億美元。

  那麼,以巴菲特建議買進時為起點呢?答案是投資者總計從股票基金撤資3090億美元,從美國股票基金撤資4480億美元。

  我們就此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即,雖然大家將巴菲特奉為奧馬哈海灘的“神祗”,但是“神諭”依然沒人肯聽。

  當然,公平地說,大家拒絕巴菲特的聲音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在他的建議發表之後的六個月中,標普500指數再跌24%,道指再跌20%。

  哪怕在股市的反彈緩慢開始之後,也有一系列事件足以讓投資者分心的:希臘和歐洲債務危機,法國、塞浦路斯和意大利危機,住宅價格下跌,2010年5月“閃電崩盤”,聯邦預算“自動扣除”,華盛頓關於債務上限的連番爭鬥,近期的政府關閉……在這一切之上,還有對於聯儲量化寬鬆政策可能造成通貨膨脹的擔心。

  事實上,即便伯克希爾(BRK.A,BRK.B)的財報上,2008年也是史上最糟糕的一年。不錯,下一年情況便好轉了,賬面價值上漲19%,股價也上漲了。可是即便如此,他們的價格回到危機前的水平也是十個月前才做到的。

  只不過,前面所說的這些麻煩都沒有能夠對大盤造成整體性長期威脅。市場成交量清淡,但買進是主旋律。對於那些聽從了巴菲特建議的人來說,這五年其實是段不錯的時光。

  至於我們其他多數人,確實是在該貪婪時恐懼了。

zt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怎樣的美國大選結果對投資者有利?
2012: A股靠什麼奔向25000點?
2010: 金價將漲到1萬美元?
2010: 站住3090點 大盤有望衝擊3200點
2009: 三大看空理由,大跌就在眼前!
2009: 汪翔: 危機中,巴菲特妙手頻出
2008: 匯報一下....
2008: good morning america, lol.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