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一些關於電影名字的閒扯
送交者: 馬伯庸 2006年08月09日15:43:18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閒扯而已,沒什麼主題,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全是個人主觀感慨。若是不留神詆毀了誰誰心愛的片子,莫怪莫怪。

《玫瑰玫瑰我愛你》英文歌詞裡有這麼一句:“east is east, west is west, we are far apart.” 我在新西蘭留學的時候,偶爾去中餐館子吃飯,發現菜單上的中文和英文不盡相同。中文菜名基本都是四字一句,琅琅上口,而英文看起來不象名字,倒象是原料列表。比如揚州炒飯,就叫egg &vegetable fried rice, 宮保雞丁就叫Red peppers, boneless chicken with roasted peanuts in a hot gravy,一點也不風雅。

後來跟老闆娘熟了,聊起這事,她就說了個真事與我們聽:話說當年有位華人來到新西蘭,雄心勃勃要開個飯館給那群洋鬼宣我中華聖菜。館子開了,廚子請得了,執照也批下來了,誰想到開業才三天,外面就被抗議者圍了個水泄不通。為什麼?因為這店裡有道菜叫紅燒獅子頭,老闆直接直譯成英文叫bouilli of lion head。結果驚起一群動物保護組織的人,心想我新西蘭首善之地,平日就是看到只麻雀也要放生,這中國人竟敢公然賣起獅子肉,不能忍。虧這老闆殫精竭慮翻字典翻出個法文單詞bouilli,自以為風雅,結果卻惹出這等禍事。

最後這事結局自然是老闆登報道歉澄清,乖乖把菜名改回成pork ball,這才消停。

這個故事我後來聽過N個版本,有說這餐館是在加拿大開的,有說是在美國開的,有的還說那菜不是紅燒獅子頭,而是螞蟻上樹。

甭管這事的真偽,反正洋鬼子心地實稱,不會起風雅名字,這是事實。外國人若是演《報菜名》,只消直接念飯店的原料進貨單就夠了。

飽暖思淫慾,在中餐廳吃飽飯就想看電影消遣,不免回想起當年鑽錄像廳的童年時光。那時節電影院裡儘是雷鋒焦裕祿,偶爾熱鬧的也不過大決戰而已,哪如錄像廳里“魔鬼終結者”、“殺人驚魂夜”來的刺激。

後來科技昌明,錄像帶換成了VCD,又換成了DVD。我也年歲漸長,洋文總算也識得幾個,再找來洋片子來看,不免會掃上幾眼英文標題。時間長了,卻發現原來這洋鬼子拍電影花樣百出,起名字的藝術卻跟他們起菜名一樣,樸實無華。咱們中國人喜歡四字一句,或者五字一句,一則聽起來豐滿,二則讀起來有節奏,琅琅上口。而老外顯然沒這愛好,四個單詞組成的電影名少之又少,多是一字或者兩個字就全部搞定。

當然啊,我可不是說他們名字起的不好,只是看的電影多了,發現許多如雷貫耳的名片中文譯名威風八面,英文名卻簡單至極,就好像紅燒獅子頭成了pork ball一樣。

就拿《魔鬼終結者》來說吧,這個中文翻譯名聲赫赫,而英文原名就是簡簡單單一個單詞terminator,沒花活兒也沒花邊兒。加州州長的另外一部猛片《蒸發密令》還原成英文,只不過也是簡簡單單一個單詞:Eraser,原意是擦除器、橡皮。說實話……比之中文名的震撼程度,這兩個英文名的感覺可差的太多了。若是我當年看錄像時看到的是《結束的人》和《擦除》,鐵定不會進去看的。

其實這類“一詞通”的名字是好萊塢電影裡十分常見,大概美國人喜歡一目了然,不喜歡拐彎抹角,能找到一個字表達出含義的,絕不用兩個字,只求意思到了便罷。

比如去年那超豪華陣容的垃圾片“木馬屠城”,中文名甭管貼切與否,好歹色香味都有,主謂賓俱全,英文名則一個字“Troy”,國人見了總覺得淡薄了點。

還有那“黑客帝國”和“22世紀殺人網絡”,我承認這兩個名字俗氣不堪,都不靠譜兒,但也不得不承認這倆名字很吸引眼球。再回過頭來看英文原名,就是Matrix一個字而已。後來兩部學乖了,加了副標題,也不過兩個單詞Reload和Revolution。真是惜墨如金。

金凱瑞以前有部名作《變相怪傑》,中文名翻譯的也不錯,而英文仍舊是一個字,而且既不如TROY有文化底蘊也不象MATRIX一樣新潮,連四級沒過的中國大學生都認識:MASK,面具。

還有斯皮爾格格大爺去年跟漢克斯老爺、澤塔瓊斯老奶奶合拍The Terminal,眼神不好的只怕跟The Terminator弄混,好在中文譯者發揮了一下才情,渲染成了《幸福終點站》,才算提煉出這部片子的整體色調。

有一部片子我特別喜歡,電影講的是主角在一個電話亭里被人拿狙擊槍瞄着,只要他膽敢放下話筒就會被殺,於是主角只好不停地聽那人嘮叨,直到瀕臨精神崩潰。很不錯的片子,節奏也罷,演技也罷都可圈可點,只是英文名單調的緊,叫the phone booth,直譯為電話亭,讓人看完這名字不知道是什麼類型的片子。我記得當時在電影院裡還有幾個傻大黑粗的新西蘭小MM,散場的時候一邊離開一邊抱怨說還以為是浪漫愛情片呢。真是新西蘭竇娥,冤吶。

即使是那部感動了天下無數怨男曠女的泰坦尼克號,原名也只一個字TITANIC。虧得這單詞長,一個單詞足夠翻譯成四、五個中文音節,叫泰坦尼克也罷,鐵達尼號也罷,都符合中國人四字一句的節奏美學。當年那輪船要叫個rose、mary、john什麼的,真不知道這電影名該怎麼起了。

其他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近兩年的幾部名片什麼Sign(惡兆),Hole(鬼地方),Identity(致命ID), Forgotten(靈異拼圖), Village(靈異村莊),others(小島驚魂)全是單字蹦出來。什麼?你問怎麼這全是恐怖片……晤,個人愛好,個人愛好。敢情編劇導演偏要學五散人里的冷先生,就會說些“小心,怪魚,吃你”之類言簡意賅的單字。

按說恐怖片嘛,怎麼也得在標題上渲染渲染,好釣釣觀眾胃口。光看我剛才列舉的那幾部片子的中文譯名,俗歸俗,也能叫人悚然一驚。可若單單列舉英文名的話,恐怕大家都以為是托福詞庫呢。那The others中文翻譯成《小島驚魂》雖然惡俗,我們也實在不能怪譯者,試想若是直譯THE OTHERS成“他們”,該是何等乏味呵。

這還算是有創意的,以前我每次去恐怖片欄櫃租片子,滿眼見的全是DEAD、DEVIL、HORROR、TERRIFIC,FEAR,就這麼幾個詞反覆組合排列。就連彼得·傑克遜,也讓我逮到他早年的一部精品Braindead, 大名鼎鼎的《群屍玩過界》。近年還連續看到了幾部什麼THE HOUSE OF THOUSAND DEAD(千屍之屋), THE DAWN OF DEAD(殭屍的黎明),全是同一類。我唯一覺得名字起得又酷又有創意的是一部叫EIGHT LEGGED FEAR的片子,直譯為八腳怪,講蜘蛛吃人的,頗有味道,只可惜那是一部大爛片………唯一的異數大約就是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系列了(我知道你去年夏天作了什麼),很少見好萊塢電影名起的如此羅嗦的。唯一能與之比肩的恐怕只有How to lose a man in ten days.

當然啦,我也不是說一個字的名字就不好,有些電影用一個字點到為止,剩下的留給觀眾細細品味。你象老梅爾·吉布森的Patriot《愛國者》就挺好,多一個字都嫌做作。同樣還是他的The Passion Of Jesus, 也是恰到好處,兩個字頗有內斂的激情,反倒是中文譯名《耶穌受難曲》不着四六。

但這樣就有一個大問題。有些單名的電影,用詞比較偏,諸如Troy, Exorcist(驅魔人,又譯大法師),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幾萬年也用不着一回的詞,也罷;但那些象Village, Others, Delivery, 這些單詞的使用頻率都特別高,就比較麻煩了。現在每一部電影都會建一個網站,地址就是電影名字加後綴;象這類以單個常用詞為名字的電影,域名早被占完了,所以他們不得不在名字後面加THEMOVIE用以區別。我每次看見預告片上這麼寫,都擔心如果大家都用常用詞,以後會不會把域名都浪費完。

不過要說老外腦子不轉筋,也是冤枉。其實人家也玩意境,還是有不少名字起的既含蓄又典雅,首推the silence of lamb《沉默的羔羊》,英文已經是韻味說盡了,中文即使直譯也一樣味道十足。就着霍普金斯那兩道湛藍色的邪惡眼神,光是回味這個名字就讓人渾身起寒戰了。《出水芙蓉》,英文叫million dollar mermaid,兩個名字雖不盡相同,但都值得反覆品味。Lolita《一枝梨花壓海棠》則上升到了一個新境界,可惜Lolita這個詞已經被一些Lolicon污染了,還有Wind Talker(風語者),Horse Whisperer(馬語者),Walk In The Cloud(雲中漫步),都是取其神而不着相的典範。

偶爾也有玩玩文字遊戲的,象威爾史密斯那部Wild Wild West(飆風戰警),光看名字就讓人想樂。至於小湯哥的Eyes Wild Shut,連中文名都玩了個花活兒叫《大開眼戒》,相映成趣。還有金凱瑞的Me, Myself & Irene,兩個不同的第一人稱代詞擱到一起,充分表現出電影裡主角精神分裂的特點。

成龍在好萊塢拍的那兩部片子,shanghai noon和shanghai knight,其實也是文字遊戲的一種。電影裡當然跟真正的上海毫不沾邊,其實shanghai在英文裡和China一樣也代表中國的意思,只是詞性更偏向於貶意,因為shanghai還有一個詞意是拐騙、詐騙。竊以為成龍用這麼一個字用片名,實在有些不妥。扯遠了,Shanghai Noon——中文翻譯叫贖金之王,假大空,不去理它——其實玩的也是一個諧音,為的是向美國西部名片High Noon致敬。(題外話,High Noon這部片子有一個中文譯名叫作龍城殲霸……),所以才會把命名為xxx hai noon。而第二部呢?叫作Shanghai Knight, Knight意思是騎士,但是K不發音,所以Knight發音和night一樣,前一部既是Noon正午,那麼第二部自然也該是晚上Night了,這裡是個諧音雙關。可惜成龍不拍第三部了,不然第三部的名字不知道是該叫Shanghai mean knight, 還是Shanghai Down…………

外國人在翻譯中國電影名的時候,就好像對付中國菜一樣,甭管你中文名叫什麼,一律按電影內容直譯;說的語文課點,咱們起名字追求的是中心思想,而外國人起名字要的是段落大意。《十面埋伏》在海外上映的時候,英文名叫作“the house of flying daggers”(其實如果他們認真看過這片子,就該知道劇情大意不是飛刀門,而是 wild fuxking time and time again),《霸王別姬》更過分,叫Farewell, My Concubine,直譯別了我的小老婆,真是毫不含蓄,直切實質。所以要是有機會去國外的錄像帶店逛,看到名字拖的老長老長,甭問,90%是中國電影。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那部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臥虎藏龍》,也不知老外念着繞不繞嘴。反正我單知道新西蘭電影院很鬱悶,他們的橫條信息屏幕顯示不下,於是乾脆簡稱為CTHD。

其實如果看港片看多了,仔細注意中文下的英文字幕,就會發現雖然那些都是港人自譯,也能發現不少奇趣之處。史迪芬周的片子人人都爛熟於心,《唐伯虎點秋香》的英文名就叫the fighting scholar,大見異趣。一代不朽之作《英雄本色》,英文翻成a better tomorrow,比照電影結尾之處,叫人讀之心中一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潤發曾經拍過一部嚴肅題材的郁達夫傳奇,英文叫the cheery blossoms, 可以說已經超越了中文冷冰冰的傳記色彩。而近兩年的香港電影奇蹟《無間道》,則充分考慮了外國人不懂佛經的現實,直接了當翻譯成Infernal affairs, 還好,還好不是Continuing suffering from Hell。

既然說到這個,就不能不提到廣大港澳同胞和台灣同胞了,他們創造了很多神跡,很多乏味的英文名經他們的手化腐朽為神奇,但也有一些化神奇為腐朽,或者化腐朽為更腐朽。

普通一點的,象是把金凱瑞的liar liar翻譯成《大話王》,Me, Myself & Irene翻成《一個頭兩個大》,都是平凡中見閃光。有些文學素養都特別高,喜歡逮找機會就要發揮一下。有些發揮的恰到好處,給片子添色不少:比如Top Gun翻譯成壯志凌雲,形散而神似,可謂神來之筆;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譯成廊橋遺夢,更是比原文勝過一籌。有些則才情太盛,把The Sound of Music翻譯成仙樂飄飄到處聞、真善美,就真叫人毛骨悚然。

說個題外話,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國內被翻譯成“後天”,被人嘲笑。我覺得不冤枉,這個標題的原意應了那句宣傳語“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e will be”, 強調的是明天過後無處容身的絕望,重點是“之後”。翻譯成“後天”語意上沒錯,可原文中強調的重點卻沒有了,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時間代詞,無法讓人體會到面對未知未來的惶恐。何況從語感上來說,“明日之後”四字一句,也比“後天”也更符合中國人的節奏美感。

扯遠了,拉回來。當年初見港台的翻譯,覺得剽悍十足,什麼終結者、標殺令、特急追殺,生猛到沒邊兒。可看多了就有點不是味兒,有些審美疲勞,暗地裡嘀咕怎麼老是這調調兒。最新的一個例子,WORLD WAR譯作《強戰世界》。

後來我為這事兒特意諮詢了一個台灣mm,她聽完挺驚訝,反問我:
“這不挺好的麼?”
“可這譯名和原名明擺着誰也不挨誰,怎麼看吶?”

“可是多方便啊。施瓦辛格的片子,就一律譯成XX終結者,布拉得彼特的片子,就一律譯為XX追擊令,尚格雲頓的片子,就一律譯為極度XX。只要一看片名,就知道是誰主演的了。”

我當時沒吱聲,心裡可算解了一個縈繞好多年的謎。我小時候曾經興致勃勃借來一盤名叫火線追擊令的恐怖片,看完之後覺的納悶,裡面既不格鬥,也不槍戰,就布拉德彼特和一個老頭整天在小黑屋裡亂轉,這火線到底在哪裡呢……現在明白了,原來追擊令指的就是布拉德彼特,而那部既不終極,也不密令的片子實際上叫作——七宗罪。

這還是動作片,有的還翻譯的雲山霧罩,BRAVE HEART明明是華萊士反抗英格蘭的主旋律片,譯者卻只看到蘇格蘭大漢跟法國美女王妃XXOO,硬譯成《驚世未了緣》;《肖申克的贖罪》(懶得拼了,英文欠奉……)明明直譯過來就很不錯,譯者翻成月黑高飛,算他有理;可非有人譯成刺激1995,就實在不知道在1995年被刺激的是西恩潘還是譯者本人了……

其他的例子我就不用舉了,常去錄像店或者盜版碟店轉的朋友定然人人都有一番感慨。

但最後我必須要指出的是,我見過第三偉大的翻譯,是關於魔戒的。有一位譯者,我打賭他肯定沒看過魔戒,但一定看過午夜凶鈴,所以the lord of ring剛出來的時候,中文名赫寫着“凶鈴至尊王。”沒辦法,誰讓戒指在英文裡叫ring,而午夜凶鈴好死不死,也叫作ring呢。

而我見過第二偉大的翻譯,是黑客帝國的一段著名廣告詞: 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 end. 中文翻譯為: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之所以說它是第二,是因為我還見過一個盜版商為The Lord Of Ring第三部度身安排的譯名:

THE RETURN OF THE KING

皇上回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種族歧視、紳士淑女、貴族風範與主題廁
2005: 瑞典行記 (續三)
2004: Forget-me-not
2004: 玩兒去:王八看綠豆的故事(結局)
2003: 南京的老茶館
2003: 遙寄張愛玲 -- 柯靈
2002: 大學系列: 看電影
2002: 新女性及其修養(一)(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