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西敏寺詩人角亨德爾墓碑前的思索
送交者: 成去為 2014年09月01日11:47:55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倫敦車流和人氣最熱鬧的地方要算是泰晤士河上西敏橋的兩側,一面是西敏宮(或議會大廈),其中一個遊覽項目就是站立在幾乎沖入雲霄的西敏宮伊麗莎白鐘塔的附近,聆聽其大笨鐘(Big Ben)的撞鐘聲, 有的還故意打開手機的喇叭,讓遠在地球他處的親友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在西敏橋的另一邊則是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歌德式建築之一的西敏寺,1050年英格蘭愛德華國王為打造自己的墓地,在原來8世紀的修道院的基礎上進行擴建而成的。自1065年起正式啟用後,西敏寺的身價和地位便攀升到了天,並不斷地被歷代帝皇添磚加瓦,到了15世紀整個工程才終止。

圖1,西敏寺的北側




西敏寺不僅是英國的宗教聖地,更是與英皇室歷史性慶典休戚相關。1065年,西敏寺首次為來自法國諾曼底的英王威廉一世(又稱征服者威廉)舉行加冕典禮。不久歷代英國君主在西敏寺舉行加冕儀式幾乎成了慣例,最近一次是1952年6月1日當今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慶典。700多年前愛德華一世加冕時用過椅子依然原封不動地放在西敏寺教堂內,等待着下一位英王的登基。不過當年作為座墊的那塊斯昆石(Stone of Scone)現已物歸原主,由蘇格蘭保管,不過遇到加冕儀式乃需回到愛德華一世的寶座上。除了加冕,其他王室重大儀式也在西敏寺進行,如上世紀末,估計有2億人觀看的黛安娜的葬禮也在西敏寺進行。西敏寺被視為英國的聖地,不但是王室成員的最終歸宿,還收留了一些英國近代史上最傑出人物,如狄更斯,牛頓,達爾文以及丘吉爾的英靈。我和太太下榻倫敦的第二天就前往西敏寺,除了觀賞宏偉高大的標誌性的哥德式建築,以及其教堂內,讓人眼花繚亂,璀璨奪目,鑲嵌着各種描繪聖經故事的圖案的彩色玻璃,更是為了瞻仰位於教堂南走道上的,那個聞名於世的詩人角(Poet of Westminster Abbey)。

詩人角實際上是西敏寺墓地的一部分,亡靈們也並非顧名思義的詩人,而是在英國歷史上做出最傑出貢獻的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英國歷史上有一個被譽稱為詩歌之父的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除了文學上的造就之外,喬叟的天賦還在天文,哲學甚至鍊金術上。1400年喬叟去世時,與其說是他的文學貢獻還不如說是因其生前娶了王后寢宮女官 ,同時又在朝廷當過官而被安葬在教堂內,直到1556年,正值伊麗莎白一世的英國黃金時代,所謂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他的遺體移到今天的這個位置由雕刻家布里霍姆(Nicholas Brigham)樹碑建墳,才找到了真正的歸宿,詩人角。

人類精神世界的成就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對知識的探求,對幻覺的駕馭,如新技術創造和發明,隨着時代的變遷,這類創造往往過時,僅僅成為歷史和考古學家的嗜好;然而另一種精神活動的成就則是永恆的,超越時空的界限,這就是藝術的創造,即使遠古的藝術品對現代人來說依然是不朽的珍寶,正如畢加索所說,“藝術是沒有過去和將來的,任何一項藝術作品如果只適合今天,那麼它就是非藝術品。古希臘和古埃及藝術家的繪畫或雕塑並不屬於過去,而在今天可能更具有生命的光輝。”當喬叟遷入詩人角那一刻起,也是英國開始重視藝術創作的那一天,這也只有貴族才能做到。

1599年,同樣是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46歲的英國桂冠詩人斯賓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在倫敦去世,他的棺木由其他文人抬進了西敏寺,繼喬叟後也永遠安息在詩人角,繼往開來,在詩人角安放藝術家亡靈的傳統一直維持到今天。我來西敏寺詩人角卻是專門為瞻仰一個其作品幾乎陪伴我多年的德國佬,浪漫歌劇的祖師爺亨德爾(Friedrich Georg Handel  1685-1759)。亨德爾在詩人角的一席之地,把西敏寺的地位跨越出了國界。

亨德爾的晚年很慘,猶如成了聾子的貝多芬,已幾乎完全喪失視力。他自知來日不長,留下遺囑,要求死後埋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並立雕塑描述他的驚世之作“彌賽亞”。英國王室竟然也首肯他的要求,並為他舉行國家級榮譽的葬禮,送葬者達3000,包括皇親國戚,社會名流。

不用說1759年正是滿清的乾隆年代,戲子的地位等同妓女和奴隸,哪怕在德國,藝術家的地位也大為遜色。100多年後,樂聖貝多芬1827在維也納去世時,雖然他的葬禮要比莫扎特隆重得多,但要為他樹碑還辦不到,只有皇帝和達官要人才有修建雕塑的哀榮。當時柏林的音樂教授布萊頓斯坦(Carl Heinrich Breidenstein 1796–1876)為籌建貝多芬的大型紀念碑進行全國各地集資和遊說活動,不久匈牙利作曲家兼鋼琴演奏家李斯特, 德國鋼琴詩人舒曼和作曲家門德爾松也熱身到為貝多芬樹碑建雕塑的活動中。

德國人終於成了人類現代文明的家庭一員,在1845年的8月,巨大的貝多芬雕像樹立在他波恩故居前的廣場上。落成典禮時據說有3000個民眾參加。如今該紀念碑和貝多芬的故居已成為波恩的一大旅遊和觀光景點。

前一陣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談起被譽為中華民樂大師的阿炳(真名叫華彥鈞)在“解放後”,即1950年的寒冬,雖然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的民樂教授卻沒錢就醫,在破廟裡饑寒交迫撒手人間。屍骨不但與八寶山無緣,後來埋在道院的墳地里,不久也被刨墳滅跡。相比之下,1949年後為建紅朝的那些殺人元勛耗巨資修建了無數的雕塑,例如在湖北為土匪賀龍建的雕塑號稱張家界第三千座山峰,這絕對不是文明。

詩人角里亨德爾的墓碑很顯目,一則我早有見識,二則,與周圍墓碑相比,它顯得特別輝煌和氣派。早在1737年僑居英國的法國後巴洛克雕塑家Louis Francois Roubillac,因崇拜亨德爾,就在倫敦的沃克斯霍爾公園中為亨德爾建造了雕像,詩人角的墓碑是亨德爾也是指名他塑造的。雕像的面部是用音樂家死時的石膏面型而塑,雕塑有神有形地描述了拿着【彌賽亞】樂譜的亨德爾似乎在會神地構思索新的節拍。我隨着參觀的人群默默地仰慕亨德爾的雕像,琢磨着為何一個外國人能受到大不列顛皇室如此優厚的款待?

圖2,西敏寺詩人角內的亨德爾陵墓上的雕塑*



那還是1724年2月20日,倫敦的百姓都注視着當天晚上在國王大劇院,意大利歌劇尤里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的首演。當年倫敦的規模與巴黎相近,集中了全國20%的人口;城市街道的建設參差不齊:有的街面不但狹窄也很污穢,有時還能見到貓狗的屍體橫地而趟,要是晴天時塵土飛揚,還潮時則污泥不堪;不過當時正值大英帝國崛起的盛世,又加上倫敦大火後的重建,出現了不少寬敞的街道,沿街的住宅也相當闊氣,家家戶戶門前都樹起了煤氣燈,夜幕降臨時把街區照得通亮。好似我們在“霧都孤兒”電影裡所看到的人氣和街景,人流熙熙攘攘,除了為兜售小商品攤販的呼叫聲,滿臉烏黑的煙道夫,衣衫襤褸的乞丐或賣身的,還有川流不息的馬車,今天出現了不少達貴,皇室的豪華四門馬車前往位於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南端,查理十字口不遠,乾草市場上的國王大劇院。

圖3. 18世紀的國王大劇院,英國藝術家卡彭(William Capon1757–1827)的作品,現收藏於維多利亞. 艾伯特博物館*



提起國王大劇院,還頗有一段東方民族陌生的趣史可敘。英國人對戲劇藝術的鐘愛可謂是世界之最。如意大利,英國也有個戲劇復興年代,因始於伊麗莎白一世主政的時代,故又稱伊麗莎白戲劇復興。伊麗莎白(1533-1603)是英國歷史最有名望的君主之一,有傳奇般的人生。她精通6國文字,文學藝術的造詣非凡,出生不久,她的母親,就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皇后,死於倫敦塔里的鍘刀之下的那個安妮•博林。作為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君王,她38歲登基,在其歷時42年的統治期間,英國文藝戲劇的復興達到了頂峰, 並為大不列顛帝國的崛起奠定的基礎,故這一時期有被稱為英國的“黃金年代”。可見人類文明在於文化和藝術的先行。

自文藝復興始英國以人文主義的戲劇獲得高度的發展,首先在大學裡開設了專門研究古代戲劇理論的課程,培養出經院派的戲劇創作人才。被譽為英國現代戲劇創始人的馬婁(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就是於劍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的才子。他僅29年的倉 促一生里寫出6本以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為題的悲劇,這些現代戲劇的錐形給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戲劇大師莎士比亞(1564-1616)悲劇創作模式以及思想體系帶來莫大的啟示。雖然馬婁的屍骨無存,但在西敏寺的詩人角為他樹立了紀念碑。

莎士比亞是個多產的劇作家,如今保存下來的就有三十六部之多。他的劇本大都是悲劇,揭露貴族皇室中的邪惡勢力,他們為爭取奪利彼此耍弄陰謀詭計甚至不惜殺戮。悲劇中也有一些值得敬畏的英雄人物,如哈姆雷特,沙翁有意讓他與罪惡的敵人同歸於盡。莎士比亞對英國的權貴們毫不留情的批評獲得了馬克思和恩克思的極高評價。但兩位萬萬沒有想到,用他們思想體系建立的政權,如二十世紀中期的紅朝,不但同樣是殘酷的宮廷殺戮,而且為了內訌,更不惜把數億百姓也拖入萬丈深淵。

英國的戲劇在歐洲獨占鰲頭,然而在莎翁戲劇的盛演達到頂峰時,16,17世紀交接時,也就是所謂文藝復興向巴洛克時代過渡期,以古希臘悲劇為主題的歌劇開始在意大利悄悄興起。據記載,第一個歌劇Dafne是由貝利(Jacopo Peri, 1561-1633)創作的,曾在佛羅倫薩的小皇宮為亨利四世和瑪麗.美第奇的婚典上演出。Dafne屬於現代歌劇的雛形,不久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的作品使現代歌劇脫胎而出。有人把他比作歌曲中的莎士比亞。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劇,奧菲歐(L’Orfeo),至今還經演不息。

當意大利的歌劇走出國門登上幾乎整個歐洲舞台時,英國似乎還無動於衷。這種窘態到了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巴洛克音樂家亨利·珀塞爾(Henry Purcell,1659-1695)的誕生才改觀。他為古希臘狄多與埃涅阿斯的悲劇愛情故事譜寫了音樂,成了英國第一部戲劇音樂或室內歌劇。可能英國人接受歌劇的時機還沒有到來,珀塞爾的歌劇僅在女子住讀學校演出,而從未登陸上公眾的舞台。然而英國人對歌劇的青睞要等到一位德國佬的到來,他就是亨德爾。

人類音樂史上,稱得上樂聖寥寥無幾,一位巴赫,另一位就是亨德爾,歌劇的鼻祖。他們幾乎同時出生,巴赫生於艾森納赫,亨德爾在薩克森的哈雷,兩處都位於德國的中部,可   能是歷史的因緣,兩個音樂巨人雖彼此熟悉,但從未見過面。不像巴赫來自音樂世家,亨德爾的父親是個理髮師和宮廷醫生,瞧不起以音樂為生,希望兒子能上法學院當法律師。當亨德爾8歲那年,有一次父親帶他去魏森費爾斯公爵府,他溜進庭院內的小教堂獨自擺弄管風琴。公爵聞聲而出驚喜亨德爾的天賦,竟然當場要求亨德爾留在府內請專職琴師培養他。在老父的懇求下,公爵同意小亨德爾回家,交換的條件是,必須為他請個家庭音樂老師。亨德爾如何學的琴,至今還是個謎,但自從公爵府回家後則“名正言順”地投入他的音樂世界裡。

4年後老頭突然去世,亨德爾才12歲,幾年後他的音樂天賦已讓人刮目相看,但18歲時還是遵照父親的遺願去哈雷大學讀法學,然而校園生活已留不住一顆早已屬於歌劇的心。19歲的亨德爾開始走向世界,第一步是德國大城市,漢堡。出世告捷,亨德爾寫下了一生中的第一部歌劇,阿爾米拉(Almira)。 阿爾米拉的首演非常圓滿,觀眾對這位未來的作曲家報以極為熱烈的掌聲。阿爾米拉連續上演20多場,為此還解救了瀕臨破產的漢堡歌劇院。亨德爾的名聲傳到了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美第奇親王,在他的推薦下,前往夢寐已久的歌劇王國意大利。

亨德爾有超凡的語言能力,他僅在佛羅倫薩住了幾個月,卻用意大利文寫出了歌劇羅德里戈(Rodrigo)。德國佬到意大利像意大利人,以後到了英國又像英國人。不難理解,在歐洲視聽藝術發展的主要原動力來自貴族,貴族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修養和鑑賞力,而且熱衷於發掘和培養富有藝術造詣。亨德爾所到之處都得到貴族的讚賞,在貴族圈子裡可謂如魚得水,其中羅馬梵蒂岡的教皇也是他的粉絲。

前一陣我在【溫故】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隨解放軍“解放”濟南後轉業行政工作,當那幫行伍出身的軍官進駐空無一人的前國民政府辦公大樓時簡直是不知所措,電扇不會開,到了洗手間更是無所適從,後來不得不請了一位傳教士才總算擺脫困境。不難想象如果當年的亨德爾遇上這幫來自延安窯洞的傢伙,歌劇之父的美譽將絕對不屬於他了。

這個德國佬在意大利才三年,不僅是出入上流社會的座上賓,而且還贏得歌劇王國市民階層的鐘愛,這又是一個奇蹟。他的歌劇阿格里皮娜(Agrippina)在威尼斯,可別忘了威尼斯是維瓦爾第的家鄉,也掀起了一股狂熱,當歌劇落幕時,觀眾竟然會情不自禁地高呼“亨德爾萬歲”的口號。在當年的東方,“萬歲”僅屬於皇帝的專用稱號。

才三十歲不到的亨德爾幾乎是眾星捧月的藝術家,他更受皇室的青睞,德國漢諾威選帝候路德維希,願出厚祿聘請他當宮廷樂長。亨德爾雖接受邀請,但他卻始終嚮往另一個歐洲最發達和社會制度最先進的城市,倫敦。於是上任不久,在路德維希的首肯之下,他首次出訪倫敦。

當時的英國正值女皇安妮(1665-1714)當政,她雖平庸卻賢明,深受百姓的愛戴,她放權於議會,世界上最早的兩黨政治就是安妮在位時形成雛型。由於安妮熱愛音樂,禮遇有加地接見了剛到倫敦不久的亨德爾,如此榮譽實在是讓這個德國佬受寵若驚。2個月不到的時間,亨德爾為倫敦的觀眾創作了第一部意大利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如此神速可能只有後來的樂聖莫扎特才能與其媲美。歌劇里納爾多頃刻讓高傲的盎格魯薩克森人大為傾倒和着迷。

半年有餘的倫敦之行結束以後,亨德爾回到了漢諾威,然而人在曹營,心在漢,1年半以後又向選帝候請假,但保證不久將回宮述職。不過此行倫敦,儘管路德維希幾次來函催促他會宮,亨德爾卻無動於衷,因為他在英國好似如魚得水。他的新作不斷地成為倫敦人的急切期待。意想不到的是三年後,女皇突然駕崩,取而代之的盡然是漢諾威的選帝候路德維希,即喬治一世。亨德爾聞訊心驚肉跳,也深感後悔。對路德維希的食言,可是欺君之罪啊,哪擔當得起。

 

所幸的是亨德爾遇到的並非是嘉慶皇帝。喬治一世不僅既往不咎,而且還加倍亨德爾的年俸。1717年在喬治一世在泰晤士河上舉行一個盛大慶典,為感激浩蕩的皇恩,亨德爾寫了至今乃膾炙人口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水上音樂是為室外演奏而寫,載有50個成員組成的樂隊,尾隨皇帝的遊船在泰晤士河中徐徐而過,圍觀的百姓一面觀望龍顏,一面欣賞陣陣傳來的優美,輕鬆活潑的旋律。此刻我想起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同樣是為君王獻媚,【東方紅】卻是如此篡改歷史,肉麻,下賤,奴性十足,不用說是走向世界,就是在中國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由於喬治一世向來就是一個歌劇謎,為推動意大利歌劇,1719年皇室出資買股成了商業性質的皇家歌劇院。身兼總監的亨德爾如虎添翼,多次出訪歐洲大規模引進意大利歌劇人才,最讓英國人刮目的是意大利閹割歌手。對於閹割中國人並不陌生,起始是犯人的一種體罰(司馬遷因得罪漢武帝而受到宮刑的處罰),後來凡伺候皇帝的都必須先淨身,被稱作宦官或太監;在17,18世紀的意大利,為了追求特殊的,童性的,清澈,柔軟而寬廣的音質,對處於青春期的男童進行閹割。由於歌劇是大眾的娛樂方式之一,意大利閹割歌手的身價和社會地位都不凡。雖然在東西方的歷史中都有對人閹割的劣跡,但動機卻大相徑庭,一個是維護宮廷的尊嚴,另一個則是在藝術上的刻意追求。如今在中國,身體上的閹割隨着清朝的滅亡而消失,然而自1949年來,為維護紅朝的江山,朝廷對百姓在精神上的閹割卻從未停止過一刻。

長期與亨德爾合作的塞內西諾(真名:Francesco Bernardi, 1686 –1758) 就是歷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意大利閹割歌手。亨德爾不惜血本,出重金(整個票房收入的20%)聘請,意大利歌手的引入把人們對歌劇熱愛推向了新的高潮。亨德爾新歌劇朱利奧.凱撒就是在這種氣氛之下於1724年2月20日在國王大戲院首演的。每逢亨德爾新歌劇的上演,喬治一世與皇后總會親臨劇場觀賞,他的包廂里僅有兩名皇宮的衛兵保駕,觀眾已習慣皇室的出現,僅在他進場時鼓掌,離場時起立表示一下敬意。

歌劇凱撒,雖然故事情節純屬虛構,但人物在歷史上都有真性實名。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8年古羅馬皇帝凱撒遠征埃及,主要是描繪埃及豔后克里奧帕特拉與凱撒的愛情,其中穿插着羅馬將軍龐培的妻子為夫報仇細節。凱撒是由意大利閹割歌手塞內西諾演唱,女主角埃及豔后則是當時最有名的女高音庫佐尼(Francesca Cuzzoni)扮演。由於對白和唱詞全是意大利文,進場時觀眾都人手一本劇情和劇本英文翻譯,但觀眾似乎並不關心內容和演技,是衝着兩個歌劇大明星的天籟之聲而來。

有個曾經聆聽過塞內西諾演唱的德國笛子演奏家這樣寫道:“他那女中音,發揮自如,清晰均衡,舒暢,顫音優美,音調純雅。他掌握節奏的分寸恰到好處,並知道如何控制胸腔氣流速度來發聲。”女高音庫佐尼當時才24歲,其聲譽和粉絲之廣與塞內西諾不相上下,具備成功扮演埃及豔后必須的條件:美貌,精湛的演技和如痴如醉的歌喉。有一次排演時嚴格的亨德爾幾乎要把她從窗口丟出去,但上場時還是不負眾望。克里奧帕特拉既有皇后的高貴的氣質,但在勾引凱撒時卻要顯得如痴如花的妖嬈的美人兒,庫佐尼的表演毫無暇疵。據當時的評論,她之所以讓人痴迷,並不在於相貌和演技,而是無人能及的演唱。雖然必須遵循音符,但她從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來豐富或點綴演唱效果。

圖4.歌劇朱利奧.凱撒1724年在倫敦首演時的海報*



歌劇凱撒的成功使亨德爾的名望和收入達到了高峰,也就是在1724年他購置了自己的住宅,布魯克大街25號,一住就是35年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今天亨德爾的故居已改成他的博物館,從西敏寺出來我們就直奔那裡。尋找博物館的入口處有一番有趣的經歷,哪怕站在25號門口,也沒有人知曉巴洛克時代偉人的故居,當時心中確實有股寒流和失落感(後來才發現博物館的網站為了方便參觀者尋找,有一段長達2分鐘的視頻指南)。然而當走進博物館遇到從世界各地專門來訪的亨德爾音樂愛好者時,才領悟到,亨德爾不光是征服了英國人,更是征服了全世界的人。貝多芬曾如此評價亨德爾,稱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音樂家。

圖5,這是世界各地印的紀念亨德爾的郵票,其中有非洲的剛果,一貧如洗,戰火紛飛的阿富汗,亨德爾是屬於全人類的*

 

亨德爾於1723年以年租60英鎊住進布魯克大街25號,一年後入英國籍後才正式買下。樓下主要是會客,樓上是臥室和書房,以及3個傭人和管家的房間。亨德爾死後,沒有後裔繼承遺產,房產留給他的管家, 以後陸續換了不少房主,有軍人,有文人,也有外交家。 早在20世紀初民間就有人提出把亨德爾的故居改成博物館以對他的永久紀念,到了1959年,即亨德爾逝世200周年之際,一個為其集資的基金會正式成立,經過41年的努力,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圖6,照片居中的那棟樓是布魯克大街25號,亨德爾的故居(1723-1759),而美國黑人傳奇吉他搖滾音樂家亨德里克斯20世紀60年代末就住在23號,如今也成了他的專門博物館。亨德爾與亨德里克斯成了從未打過照面的隔壁鄰居。

 

博物館內所有的家具,甚至牆壁都非原裝,所見到的一切都是以考古或有關文件的記載精心重建的。唯有樓梯是當年的,幾百年的磨損,原先的花紋依然依稀可見,踩上去的感覺還也挺結實穩固。據說亨德爾還熱衷收集藝術品,去世時留下近百幅的名畫,其中還包括他花了38英鎊買的一張倫勃朗風景畫,如今已不知去向。博物館雖然沒有想象的那樣能見識到不少珍貴的文物,但也有所收穫,在禮品部內買了一本英國歷史學家賴丁寫的有關亨德爾致力於倫敦第一家棄兒醫院的小冊子,我全然不知那個專寫歌劇的德國佬還有慈善家的身份。

亨德爾在英國幾乎生活了半個世紀(1710-1759),要始終占領英國音樂舞台並非易事,一則要面對殘酷的競爭,二則英國人逐步開始厭倦滿口意大利語的歌劇。喬治一世1727年中風駕崩,亨德爾失去了一位強有力的粉絲,歌劇院的財政收不敷出,瀕臨破產,雪上加霜的是,倫敦上演了一出由佩普(Johann Christoph Pepusch,1667-1752)譜曲的歌劇,【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震動了倫敦,其受歡迎前所未有,竟然連演146場。18初的倫敦人口約50-60萬,再好的歌劇一般演上10場可謂盛演,146場相當於一個天文數字了。

【乞丐歌劇】是一部用母語創作的近似民謠的諷刺歌劇。歌劇的內容並非是古羅馬,埃及之類遠古時代,卻在對上流社會,狡訐的政客進行抨擊,同時對社會不公的吶喊,因此深得社會底層賤民歡迎。【乞丐歌劇】的出現對意大利歌劇在英國的打擊可謂是致命的。亨德爾曾試圖迎合英國人的口味寫了幾齣幽默,風趣的歌劇,如賽爾斯(Serse)等,然而意大利歌劇再也提不起人們的興趣了。此刻的亨德爾正是無論在事業和經濟上,幾乎處於絕境,聖經與基督又讓的音樂“起死回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圖7,要不是故居左側小巷牆上這塊招牌,幾乎沒有可能早到亨德爾博物館

圖8,近300年前那個憨厚高大的德國佬也站立在這窗前沉思過。

極為虔誠的亨德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收到朋友寄來一組英語神曲劇本,其中敘述耶穌誕生、生活、受難、死難以及復活的彌賽亞使他最感慨,頓時心裡冒出一個強烈的願望,創作一部英語清唱劇,把自己對上帝的恩情融匯在《彌賽亞》的每個音符中。亨德爾僅用了24天的時間超神速地完成了這部長達2個半小時的大型清唱劇。1742年的4月13日《彌賽亞》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舉行首演,獲得極為轟動的效應。不久《彌賽亞》在倫敦公演,國王喬治二世親自到場,當聽到劇中《哈利路亞》時,竟然感動得離席而起,在場的所有觀眾也不得不隨之起立。《彌賽亞》在全世界一直盛演至今,當觀眾聽到《哈利路亞》時,依然自覺站立起來,已成了傳統。

圖9,大不列顛圖書館珍寶文獻館內展覽的亨德爾【彌賽亞】原始樂譜。 原由英王喬治三世(1738-1820)收藏,在1957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捐獻給了圖書館*

《彌賽亞》的成功又讓亨德爾的地位和形象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重新樹立起來,老頭開始富裕了,從而開始他人生的第二個追求目標,慈善事業。亨德爾把《彌賽亞》幾乎所有的收入用於救濟孤兒,為此他還被聘為倫敦最大的,也是第一個慈善機構的棄兒醫院的院長。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也有一席之地的英國著名音樂歷史學家伯尼(Charles Burney,1726-1814)曾寫道:“無論英國或地球上哪一個國家的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沒有像《彌賽亞》那麼偉大,不但給神劇帶來了生機,而且為飢餓的窮人帶來了食物,受凍的帶來衣着,讓孤兒找到了歸宿”。

大英圖書館的底樓有個稀貴文物展覽室,在音樂樂譜原稿類里,我見到了亨德爾的真跡,《彌賽亞》原譜,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的手稿真跡並放一起。此刻我不難悟出出生德國的亨德爾為何選擇在英國度過他一生的道理。他的故居得到保存,屍骨享有帝王的哀榮,文稿被當作至寶讓公眾瞻仰,可見藝術家在英國帝皇,貴族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英國皇室對藝術家的器重,又讓我想起了貝多芬的恩師,交響樂之父,海頓的故事。在奧地利愛斯特哈澤宮當了近三十年宮廷樂師的海頓曾受到多國皇室的邀請,其中包括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國王,最後英語目不識丁的海頓,深信他的音符語言足以與英國人溝通,還是橫跨洶湧的英吉利海峽選擇了倫敦。他帶去了12首“倫敦交響樂“,瘋狂般地風靡整個倫敦。海頓是如此受到歡迎,在民間他被授予牛津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在皇室,國王和皇后親自懇請海頓在英國為家,雖然海頓婉言拒絕,似乎有點不識抬舉,但在他死後,英國皇室還是為海頓在西敏寺樹碑立傳。

法國的君王和貴族也是非常愛惜藝術家的,不管其政治和立場的取向如何,當海頓回到奧地利,正遇拿破崙的侵略。為了鼓動士氣,他寫了”願上帝保佑國王“的奧地利國歌,憤然抗擊拿破崙。因寡不敵眾維也納還是被法軍占領,出於對藝術家的敬仰,拿破崙不計前嫌,專門派一隊衛兵替海頓的寓所站崗。

所有這些故事均發生在200多年前的一部分人類的文明生活中,而今天,已經是21世紀了,有個以拜金為唯一信仰的民族竟然還把殘害藝術家(上海交響樂團的指揮陸宏恩被押上刑場槍斃,上海音樂學院幾乎沒有一個音樂家能倖免,光系主任級的教授就有5個含冤自盡),同時又是自殘民族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禍首的那具爛屍陳列在象徵首都的神聖廣場之中,使整個民族繼續停留在中世紀的野蠻狀態,這才是真正國恥!可悲的是,那裡的人不僅沒有為此羞恥,反而近來又熱衷於歌頌另一個屠夫的電視連續劇,怪不得該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數年前無奈而又絕望地流露出”300年殖民“的哀嘆。

寫於亨德爾逝世255周年

*因西敏寺,亨德爾故居內和大英圖書館展覽室內嚴禁攝影,有關照片從他處轉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谷開來漂亮嗎?
2013: mingcheng99是教授?但俺覺得他英文有
2012: Kung Fu Polo Bear影片預告(攝於阿拉斯
2012: 歐吧和狼摸泥,誰會為我們的利益說話?
2011: 從貝殼募捐事件談點人生
2011: 堂堂哈佛校長也犯如此低級錯誤
2010: 詠音:新中國的歌劇(1)
2010: 某中文系學生1978年入學後的感想
2009: 阿拉見到書記了!!!十分激動啊
2009: 加拿大高官開敞篷車故意撞死單車送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