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我爱我车 > 帖子
“雾霾贡献”谁说了算?
送交者: 花若闲 2014年01月05日23:48:19 于 [我爱我车] 发送悄悄话

中科院这两日火了,原因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

此后,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认真探讨,“得出一致结论”,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

这个新闻出来两天后,笔者一直在思索这件事情,一篇经过同行评议、发表在科学期刊的文章,竟然被所在院所“‘得出一致结论’,数字杯低估”,对于学术来讲,什么事最终的决定权?科研仪器测量的数据说了算还是所在单位讨论后说了算?

退出学术来讲,又有什么的事件能够让一篇论文的观点引来如此众多的争议,为什么在全国每年成千上万的论文中,别的论文没有引来关注,这是对于当下雾霾组成的公众层面意思的质疑?同时对于各项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满?

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现象,这里面影响不再仅是京津区域,包括长江三角区域雾霾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这里面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汽车行业,因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宣布因为“空气污染”的原因选择“汽车限购”、“汽车限行”等现象,这些对于行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想了解政府将“空气污染”的帐算在汽车行业头上介于什么样的一个论证或者科学试验手段,这次中科院内部关于这项“雾霾贡献率”的“学术”争论让我们也越来越明朗了,笔者简单分析三点。

第一、学术机构应该拿出来包容自由的精神还原科学真相。

笔者没有做过关于“雾霾组成”的研究,不过从学术上面分析,任何一项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多课题组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同一个现象,这些对于科学本身来讲,这种包容的态度极其重要,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探寻规律的过程,任何数学模型、任何试验都是建立在对于内部机理假设和验证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角度,我们自然有着不同的假设和严重,只有这些结合起来,才能给予科研对象一个立体的观感,这些从事雾霾研究的这些教授不会不清楚。

这些年,普通民众对于雾霾的形成原因非常重视,从这则新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课题组拿到了国家很多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并不能从主观上进行“偏高”、“偏低”的论断,更应该以及正确的科研方法,基于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方法。

也许,有些论断以及贴合监管者的论点更容易拿到科研经费,但是雾霾的研究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科研活动,对于全国民众期待的环境,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真相,需要更加透彻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辨证。

很多媒体使用“乌龙”来形容这项事件,笔者认为这并不客观,客观的情况是不论行政位置高低、不论职称是首席教授还是研究员,最为科学的路子是让学术回归学术、让科学回归科学,你可以拿出数据来反驳,但是不需要从主管态度或者位置去打击另外一个人的研究,这些没做到,我们的“中国梦”或许只是一个梦。

第二、只需更清晰雾霾贡献率、无需主观拔高。

笔者从新闻中看到了“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拟”,“自主知识产权”在很多项目申请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些有利于项目申请、有利于申请成果、有利于发表论文,但是这些年过去了,普通民众不需要看到拔高的东西,他们只知道身边的环境雾霾越来越严重,并且这些雾霾组成的原理还没有出来。

国人喜欢拔高,没有成绩的时候总能说出来成绩,一点成绩说破了天,有一些大的成绩马上就变成了世界领先了,但是当学术走向深入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掩盖学术工作者的内心,我们到底了做了什么,我们的研究有到底给什么地方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些虽然不像工业界那么明确,但是对于学术来讲,终究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第三、汽车政策依据的数据也需明确。

我们从“汽车限购”城市群中都能看到关于雾霾等环境污染严重,这些年不知道是不是中科研或者别的科研院所研究的结果证明了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致使了这一现象,这些情况对于汽车行业来讲,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汽车新车进入市场总量可以限制,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政策的立足点出现了问题,如何才能进行修正?汽车限购进行了这么多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吗?如果这样严厉政策都没有什么改变,我们还有什么样的理由推行到天津、推行到深圳、推行到更多城市呢?

不是所有的行政政策都是天经地义,不是所有的行业监管者的话语都是至高无上,让科学归于科学,让决策更加符合实际,这些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是个趋势。

面对越来越多的汽车保有数量,这些给予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压力,但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汽车行业养活了很多人,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民众终于能够走上别人十年前已经拥有的汽车,这些都有足够的理由让地方政府从更加全局的方面去积极寻找别的方式去解决机动车带来的影响,而不是一限了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冬季恶劣天气行安车全攻略盘点
2012: 冰雪腐蚀车漆 专家教你雪天车漆如何保
2011: 汽车防锈四个技巧 警惕细微处小伤痕
2011: 爱车用心保养 7种爱车常见小毛病可避免
2010: 户人:在美国自己动手修车:刹车灯不熄
2010: 复活?丰田中置后驱小型跑车MR2谍照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