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我愛我車 > 帖子
“霧霾貢獻”誰說了算?
送交者: 花若閒 2014年01月05日23:48:19 於 [我愛我車] 發送悄悄話

中科院這兩日火了,原因是“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課題組對外公布,對北京地區PM2.5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研究發現,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這些源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此後,中科院緊急召開新聞通氣會,表示該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召集相關專家進行認真探討,“得出一致結論”,這一數字被嚴重低估。

這個新聞出來兩天后,筆者一直在思索這件事情,一篇經過同行評議、發表在科學期刊的文章,竟然被所在院所“‘得出一致結論’,數字杯低估”,對於學術來講,什麼事最終的決定權?科研儀器測量的數據說了算還是所在單位討論後說了算?

退出學術來講,又有什麼的事件能夠讓一篇論文的觀點引來如此眾多的爭議,為什麼在全國每年成千上萬的論文中,別的論文沒有引來關注,這是對於當下霧霾組成的公眾層面意思的質疑?同時對於各項政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不滿?

全國人民都在關注越來越嚴重的“霧霾”現象,這裡面影響不再僅是京津區域,包括長江三角區域霧霾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這裡面影響最深的應該是汽車行業,因為越來越多的城市宣布因為“空氣污染”的原因選擇“汽車限購”、“汽車限行”等現象,這些對於行業的影響非常嚴重,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想了解政府將“空氣污染”的帳算在汽車行業頭上介於什麼樣的一個論證或者科學試驗手段,這次中科院內部關於這項“霧霾貢獻率”的“學術”爭論讓我們也越來越明朗了,筆者簡單分析三點。

第一、學術機構應該拿出來包容自由的精神還原科學真相。

筆者沒有做過關於“霧霾組成”的研究,不過從學術上面分析,任何一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多課題組進行研究,並且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同一個現象,這些對於科學本身來講,這種包容的態度極其重要,因為科學本身就是一種探尋規律的過程,任何數學模型、任何試驗都是建立在對於內部機理假設和驗證的基礎上,面對不同的角度,我們自然有着不同的假設和嚴重,只有這些結合起來,才能給予科研對象一個立體的觀感,這些從事霧霾研究的這些教授不會不清楚。

這些年,普通民眾對於霧霾的形成原因非常重視,從這則新聞中我們也看到很多課題組拿到了國家很多資金進行科學研究,但是這種研究並不能從主觀上進行“偏高”、“偏低”的論斷,更應該以及正確的科研方法,基於相應的試驗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到比較準確的方法。

也許,有些論斷以及貼合監管者的論點更容易拿到科研經費,但是霧霾的研究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科研活動,對於全國民眾期待的環境,對於汽車行業的發展環境非常重要,我們需要真相,需要更加透徹的研究方法和數據進行辨證。

很多媒體使用“烏龍”來形容這項事件,筆者認為這並不客觀,客觀的情況是不論行政位置高低、不論職稱是首席教授還是研究員,最為科學的路子是讓學術回歸學術、讓科學回歸科學,你可以拿出數據來反駁,但是不需要從主管態度或者位置去打擊另外一個人的研究,這些沒做到,我們的“中國夢”或許只是一個夢。

第二、只需更清晰霧霾貢獻率、無需主觀拔高。

筆者從新聞中看到了“發展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灰霾監測技術以及預測預警及控制決策模擬”,“自主知識產權”在很多項目申請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些有利於項目申請、有利於申請成果、有利於發表論文,但是這些年過去了,普通民眾不需要看到拔高的東西,他們只知道身邊的環境霧霾越來越嚴重,並且這些霧霾組成的原理還沒有出來。

國人喜歡拔高,沒有成績的時候總能說出來成績,一點成績說破了天,有一些大的成績馬上就變成了世界領先了,但是當學術走向深入的時候,我們拿什麼去掩蓋學術工作者的內心,我們到底了做了什麼,我們的研究有到底給什麼地方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些雖然不像工業界那麼明確,但是對於學術來講,終究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第三、汽車政策依據的數據也需明確。

我們從“汽車限購”城市群中都能看到關於霧霾等環境污染嚴重,這些年不知道是不是中科研或者別的科研院所研究的結果證明了機動車污染物的排放致使了這一現象,這些情況對於汽車行業來講,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是這樣,汽車新車進入市場總量可以限制,但是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政策的立足點出現了問題,如何才能進行修正?汽車限購進行了這麼多年,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幾個城市空氣質量改善了嗎?如果這樣嚴厲政策都沒有什麼改變,我們還有什麼樣的理由推行到天津、推行到深圳、推行到更多城市呢?

不是所有的行政政策都是天經地義,不是所有的行業監管者的話語都是至高無上,讓科學歸於科學,讓決策更加符合實際,這些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講,是個趨勢。

面對越來越多的汽車保有數量,這些給予地方政府帶來更多的壓力,但是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汽車行業養活了很多人,更為重要的是它讓我們民眾終於能夠走上別人十年前已經擁有的汽車,這些都有足夠的理由讓地方政府從更加全局的方面去積極尋找別的方式去解決機動車帶來的影響,而不是一限了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冬季惡劣天氣行安車全攻略盤點
2012: 冰雪腐蝕車漆 專家教你雪天車漆如何保
2011: 汽車防鏽四個技巧 警惕細微處小傷痕
2011: 愛車用心保養 7種愛車常見小毛病可避免
2010: 戶人:在美國自己動手修車:剎車燈不熄
2010: 復活?豐田中置後驅小型跑車MR2諜照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