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海外中文教學補充教材選編:實踐與經驗
送交者: 樂維 2013年11月21日11:04:13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我去年在“展現漢語文化魅力,激發孩子學中文的興趣”一文里曾經提出了我對海
外中文教學的一些想法與實踐經驗。在今年剛剛召開的華夏教師大會上,我又做了
一個專題發言,題目是“海外中文補充教材的選取與編寫”。這是繼去年發言的基
礎上,更加具體地總結我三年多來在補充教材的選取與編寫上做的一些嘗試,給有
興趣的中文老師,學生家長做參考。

孩子應該學中文這是海外華人的共識,所以周末送孩子上中文學校成了海外華生活
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我們的中文教學效果卻很難讓人滿意。大部分情況是,家長們
付出了大量的時間,但孩子的中文卻仍然很差。更為煩惱的是,孩子越大越不願意
學,而且把上中文學校變成了被迫要做的事情。

能不能有所突破,讓孩子覺得學中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一直在探索一條學生
歡迎又有效率辦法。我想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教材的問題。不少海外中文教學的老
師可能與我一樣,覺得現在的中文教材,存在很多問題,很需要有一些好的補充教
材。那麼現行教材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補充教材呢?怎麼去選編補充教
材?怎麼知道這些補充教材是不是好?這就是我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問題。

一,為什麼需要補充教材?

1,現行教材的局限性:
a, 現在的教材有一些潔癖。喜歡名人名作,唐詩宋詞,文筆優美的文章,而將老百
姓喜聞樂見的相聲,對聯,歇後語,字謎,拗口令等都排斥在外。
b, 教材沒有準確反映中華民族文化。不少大口號堆砌式的介紹中華文化,就是用中
文講外國名人的故事。比如《中文》。
2,內容太膚淺,太幼稚,孩子氣太重。忽略了學生心理需要。比如《朗朗中文》,
很難吸引孩子。越到高年級,這種脫節的情況越嚴重。
3,有些課文在中國使用具有教育意義,但不符合美國情況。不但不具有教育意義,
而且孩子也不理解。
4,七八年級的孩子是反感學中文的年齡群,放棄學中文的比例很高。原因之一就是
教材太枯燥無味。

結論:增加具有趣味性,內容豐富的補充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二,補充教材的選編原則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中文?或者往大一點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大多數中國人
認為學中文也好,學習別的科目和手藝也好,都是為了實用。但是人為什麼學習還
有一個原因:就是興趣。真正學得好的人,都是那些對所學領域具有濃厚興趣的人。
中文也不例外。以實用為目的的學習,在海外學中文碰到了巨大的挑戰,孩子看不
到在美國學中文有什麼實用價值。當然也就沒有學中文的動力。而現實是說明這個
辦法並不成功。

實用為導向教中文效果不好,那麼以趣味性為導向教中文呢?我覺得值得好好探索
一下。於是我把培養學生對中文的興趣作為教學的重點,突破高年級孩子不願學中
文,或被迫學中文,甚至大量放棄學中文的尷尬困境。除了趣味性以外,在選編補
充教材時,我也考慮到海外孩子中文讀寫能力低下,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缺乏,以及
十幾歲孩子的心理需求,等因素,總結出補充教材的選編的四個原則:

1,必須趣味性強
選取如象形字,拗口令,相聲,歇後語,宋體字等,具有趣味性具極強的中文表達
形式。同時自編相聲“Chinglish", "您貴姓?”,“說說數字”都是趣味性很強,
同時反應中美文化差異與衝突的現象。“John和他的英語拗口令",寫英語的拗口令,
趣味性十足。

2,需要體現民族文化與風俗
選取如對聯,書法,十二生肖,三字經等,即有中華文化特點,又有趣味性的表達
形式。自己寫的“為什麼買東西不買南北?”,從古代“東西南北中”對應“金木
水火土”來解釋“東西”是商品而“南北”不是。

3,反映中美文化差異與衝突
選取有趣味,反應中國文化,和中美文化衝突的現狀。自編的“台灣來的功夫小子”。
講一個酷愛功夫的台灣青年,為了父親的願望來美留學,教美國學生功夫的故事。
自編相聲“Chinglish",  "您貴姓?”,“說說數字”都反映了中美文化差異的情
況。

4,符合學生心理需要,具有想象力
自編的“寫給Santa的信”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寫信詢問Santa是不是真的,口氣充滿
稚趣。對於剛剛經過這個十二三歲的八年級孩子來說,是非常親切和有趣的。
自編的小話劇“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則是寓言式的故事。以披着狼皮的
羊與披着羊皮的狼相遇產生從剛見面的相互猜忌,到後來的衝突而展開,最後聰明
的羊通過獵人戰勝了狼。充滿童趣,想象力,非常符合十二三孩子們的心理,學生
非常喜歡。

三,選編教材的來源與類型

a, 保持原樣,拿來就用的。比如相聲,拗口令,歇後語,三字經,多字成語,等等

b, 適當加工修改。比如,十二生肖,百家姓,對聯,拗口令,等。
c, 沒有現成的,靠自己準備。比如,宋體字,親戚關係與稱謂,繁體字,等。
d, 從自己寫的博客文章中選。比如,“為什麼買東西不買南北?”,“John和他的
英語拗口令”,“台灣來的功夫小子”,等。
e, 自己新寫。比如“寫給Santa的信”,“披着狼皮的羊與披着羊皮的狼”,相聲,
等。

四,試用過的補充教材

1,選取的教材

親戚關係與稱謂                簡體字與繁體字        
相聲《扔靴子》                宋體字                
歇後語                    拗口令                
鋼筆書法                    多字成語
對聯                        十二生肖                
百家姓(前64姓)                二十四節氣    
木蘭辭                    太極圖
三字經(前32句)                五行相生相剋圖
武松打虎(文言文)            武松打虎(視頻)
草船借箭(文言文)            草船借箭(視頻)
    京劇                        電影《小兵張嘎》
兒歌

註:三字經只是前32句,百家姓只是前64姓

2,自編教材

葉公有點冤                    相聲《Chinglish》            
相聲《說說數字》                相聲《您貴姓?》            
John和他的英語拗口令            寫給Santa的信
為什麼買東西不買南北?            小話劇“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
台灣來的功夫小子                看雲的日子
    白子                        土法制茶
    遲到的感謝                    中文太簡單了(繁體字)


五,補充教材的課堂運用與時間分配

華夏愛迪生中文學校用的是“標準中文”作為教材。我一般用一個小時講課本上的
課文,每次講一篇課文。主要是朗讀,示範讀與帶讀。現在有些老師課堂上不要求
學生讀,所以有些學生不能流利地讀下課文。我認為這是不好的。朗讀是中文的基
本功,不但可以培養語感,而且朗讀的時候,眼到,口到,心到,效果比默讀要好
得多。讀完課文,我會問學生:“懂了嗎?懂了的請舉手”,一般情況下,全部或
者大部分都會舉手。然後我再講解一些稍微有點難度的詞語和成語,選做後面的練
習。有時一堂課時間不夠,我會在第二堂課用十幾分鐘繼續講課文。

第二堂課主要是補充教材。選什麼補充教材來講?先看是不是有與課文有聯繫的補
充教材。比如,課文有“花木蘭”,我就講“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
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故事一樣,但語言很美,而且琅琅上口,學生很
容易接受。又比如,講到課文“草船借箭”,我就講“三國演義”里的“草船借箭”,
同時讓學生回家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那一集。雖然是文言文,
但學生知道故事情節,所以也能理解。

有人可能不理解,白話文都學不好,為什麼還要將文言文?我覺得首先,白話文從
五四開始,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而文言文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學生們對文言
文有所了解對他們是有好處的。而我的目的也就是只是讓他們了解一點,不要求能
讀會寫,不給任何壓力。

對於大多數課文,沒有對應的補充教材。我有時候就根據節日來選。比如,快到聖
誕節的時候,我就選“寫給Santa的信”來講;快到春節的時候,我就選“十二生肖”
來講,因為又一個生肖年要來了。另外,我在講“唐詩三首”的時候,講“對聯”,
因為都涉及到對仗。不過,仍然還有很多很難找到結合點,那就比較隨機地選擇。
但還的考慮時間的分配,如果課文簡單,不要很長時間講解,我就選需要比較多時
間的補充教材來講。反之,課文比較難,需要比較多的時間講解,我就找比較簡單
的補充教材來講。

補充教材除了課上講,回家還得有家庭作業配合。比如,看視頻,寫讀後感。同時
要求家長儘量幫助。這些都會增加教學效果。

六, 學生反應與分析

補充教材是不是好?是由學生來評判的。學生喜不喜歡有時候馬上就能感受到。比
如相聲,拗口令,“寫給Santa的信”,“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我讀的
時候學生就笑了。再比如宋體 字,那些喜歡畫畫的孩子很喜歡,不但自己認真地寫,
還會不停地拿給我看。甚至可以聽見有學生對另外的學生說:“我太喜歡這門課了,
太有意思了!”。

有時候可以通過家長了解到學生的反映。比如,教唱兒歌以後,一位家長給我發email說,
她女兒回家上網(我給了網址)一遍一遍的跟着唱,很喜歡。最近一位家長告訴我,她
問她兒子:喜歡上中文學校嗎?他說,喜歡。為什麼?因為老師每天都會講新的東
西,很有意思。他媽媽說,他對課文早就不感興趣了。每學期總有幾個家長會告訴
我他們的孩子怎麼喜歡那些補充教材上的東西。

    但是大部分的家長不會告訴我孩子們的喜好,所以期末我會用問卷的方式來了解學
生們對補充教材的反應。第一年是列一個表,我在課堂上一項一項地問,喜歡的舉
手。但有一個問題,因為兩個學期過去了,有些同學不太記得了,馬上就表態有點
不太確定。第二年,我打印成一個表,發給大家,用十分鐘的時間想,然後勾自己
喜歡的。好一點,但還是時間太短,學生沒有時間好好回顧。上學期,我先在課堂
上把教過的補充教材都簡單地過一遍,讓學生知道是什麼。然後發下問卷,作為家
庭作業帶回家。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想,再選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對最喜歡的三
項,和最不喜歡的一項還要說出理由。所以得到最準確,最豐富的反饋信息。

下面是調查的大致結果:

非常喜歡的
    拗口令,相聲,兒歌,寫給Santa的信,小話劇“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

比較喜歡的
    宋體字,歇後語,多字成語,
不喜歡的
    百家姓,京劇,文言文

其他的屬於不明朗的。

學生反應分析

1,喜歡趣味性強,具有想象力的。

因為很強的趣味性,學生都喜歡拗口令,和相聲。喜歡畫畫的孩子一般喜歡宋體字,
而且也能寫得很好。歇後語喜歡的人比較多。兒歌是大家都喜歡的。

“寫給Santa的信”,和小話劇“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學生們都非常喜
歡。這種寓言式故事和童話般的表達,非常符合與滿足他們這個年齡的心理需要。
在朗讀這些作品時,學生們會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讓他們朗讀時,也會有學生邊
讀邊笑。不論是一起朗讀,還是分角色朗讀,學生都很積極。

一個叫李天佑的小孩,10歲,天賦很好,中文講得很好,拼音也好,但不喜好記生
詞,所以讀中文很困難。結果他的聽說能力大大超過同齡孩子,而讀寫卻落後同齡
孩子。結果她媽媽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把他放在家裡了。她把他送到我班上試聽了
一次課。那天我正好講“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他很喜歡。回家以後,
花了兩個小時,將劇本里不認識的漢字,一個一個查出拼音來,寫在上面。她媽媽
說,從來沒有看見他學中文有過這麼大的熱情。

第二班的毛亦偉同學還花很多時間主動把“寫給Santa的信”翻成了英文。第三班的
同學在期末考試自選項目時,要求在翻譯小話劇“披着羊皮的狼與披着狼皮的羊”
和做社會調查“美國人喜愛的中餐”中選一項來做,三分之一的學生兩項都做了。
其餘的學生大多選翻譯這個小話劇。可以看出他們對這個小話劇的喜愛。

 2,不喜歡枯燥和太難懂的

百家姓因為只是單個的姓的排列,所以顯得枯燥,學生不喜歡。京劇本來就難懂,
加上那天我請一個京劇票友來講京劇,本來是請他介紹京劇臉譜。但他認為講京劇
不講“霸王別姬”那就不算講京劇,所以一上來就講“霸王別姬”,當然太難了。
在我的要求下,他給了兩個網上link, 一個是“霸王別姬”,一個是“三岔口”,
結果學生都喜好沒有說唱的“三岔口”。除了一個學生,其它學生都不喜歡“霸王
別姬”。喜歡“霸王別姬”的學生不是因為她看懂了,而是因為她喜歡表演,喜好
那種舞台藝術。文言文因為難,喜歡的不多。但因為故事他們懂,加上結合看視頻,
也有兩人喜歡文言文的“草船借箭”,一人喜歡文言文“武松打虎”。

3,背景不同,喜好不同

學生的中文程度,年齡大,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高的,喜歡具有文化內涵的題材
像三字經,多字成語,十二生肖,太極圖,台灣來得功夫小子。第一班的王易同學
(15歲)在學三字經的時候,突發感嘆:“這不就是中國人的聖經嗎?!”。說明他能
理解,而且能夠通過比較發現三字經的精髓。後來的學生喜歡三字經的不多,與他
們年齡小,知識面不廣有關。

另外一個同學很喜歡“多字成語”,就是民間非常流行的一些警句,比如“路遙知
馬力,日久見人心”,“兒不嫌母醜,母不嫌家貧”。對於那些不喜歡的同學感到
不可思議:“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喜歡?”。

總之,中文差,年齡小,思想不活躍的孩子不太喜歡“三字經”,“多字成語”,
太極圖,甚至把“十二生肖”列為不喜歡。

4,視頻勝過文字

“草船借箭”與“武松打虎”都有文言文原著與視頻。喜歡視頻的人很多,喜歡文
言文的極少。但有不少學生說,看了視頻再看文言文就能懂很多。所以如果能找到
好的視頻,對於幫助學生理解文字非常有幫助。

七,補充教材的改進

有了調查結果,就知道學生對補充教材的喜好。學生喜歡的當然就繼續使用,對於
學生不喜歡的教材,或暫時不用,或做一些針對式地修改。

1,簡化

美國長大的學生除了中文不好以外,對很多中國人認為是常識的事情也沒有概念。
比如,我講拗口令的時候,曾經問學生:知道什麼是扁擔嗎?大家搖頭。再問:知
道什麼是板凳嗎?還是搖頭。這些都需要解釋,他們才可能懂。但我們常常疏忽了。


"台灣來的功夫小子”第二,和第三個班的學生不是很喜歡。有家長反映文章太難了,
裡面太多成語,傳統文化思想很深,用詞也文學色彩太強。我就大幅度地刪節,同
時將語言通俗化,講解的時候儘量解釋透。最近給第四班的學生講,剛剛讀完,不
少學生鼓起掌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說明改編是成功的。

“John和他的英語拗口令",原來也比較長,有不少成語,現在也大幅刪節,簡化,
效果不錯。”為什麼買東西不買南北?”也進行了簡化,變得更加易懂。

2,增加趣味性

“十二生肖”雖然受到第一班的學生喜歡,但第二班的孩子不喜歡。我覺得僅僅念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是很枯燥,應該加些有趣的內容。於是我就把
它變成了:

鼠,小老鼠。鼠頭鼠腦,膽小如鼠。老鼠過街-人人喊酷。
牛,老黃牛。對牛彈琴,九牛一毛。老牛拉破車-慢慢騰騰。
虎,大老虎。談虎色變,騎虎難下。老虎屁股-摸不得。
兔,小白兔。守株待兔,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長不了。
。。。。。。

通過加成語與歇後語,變成了琅琅上口的順口溜。“老鼠過街 - 人人喊打”改成了
“老鼠過街 - 人人喊酷”,不但押韻,而且也反映現在的老鼠已經變成了人的寵物
的事實。結果,第三班的學生把它評為最受歡迎的補充教材之一。

“百家姓”是另外一個學生不喜歡的。因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樣讀姓是毫
無意思,於是我也加了一些內容,變成了下面的形式:

趙錢孫李,木子李。
周吳鄭王,三橫王。
馮陳褚衛,耳東陳。
蔣沈韓楊,木易楊。
。。。。。。

將“木子李”,“三橫王”這樣民間流行的姓氏說法加入,將呆板姓氏排列變得有
變化,有生氣了。當然就比原來要有趣了。結果第三班的學生學了以後,兩人表示
不喜歡,有一個人表示喜歡,其餘沒有表示。比過去無人喜歡,三分之一的不喜歡
有了明顯進步。

3, 增加鋪墊

對聯是方塊字所特有的表達形式,也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但是第一個
班的學生不喜歡對聯的超過一半,喜歡的幾乎沒有。第二個班也沒有人喜歡。主要
認為是太難,欣賞不了。我把過去以欣賞高雅對聯,改為理解對仗,因為對仗是對
聯的精髓。所以讓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對仗練習。比如填空: 黑(白 ),大(小),
吃飯(睡覺),看書(  寫字  ),千山(  萬水 ),下雨 ( 打雷  ),新同學
 ( 老教師  )等。

然後層層推進演示寫很簡單的對聯:

風吹,雨打---> 風吹大樹,雨打小屋 ---> 風吹大樹彎,雨打小屋搖
爸爸,媽媽--->爸爸打球,媽媽唱歌---> 爸爸愛好打球,媽媽喜歡唱歌。

這樣,第三班沒有學生不喜歡對聯,有一個學生表示喜歡。這是明顯的一個進步。
這對他們將來能欣賞對聯會有幫助。

八,教學效果

大量增加了補充教材之後,學生們在學中文的同時,學了很多中國民間文化。因為
趣味性強,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喜歡來上中文課了,也喜
歡中國文化了。好的學生覺得吃得飽,差的學生覺得跟得上。

去年12月,我在班上搞了一次中文才藝表演,要求每個學生找一個自己擅長的項目
表演。邀請家長前來觀看。有相聲,朗誦,唱歌,舞蹈,書法等等。副校長親自錄
制了DVD, 後來發給了有興趣的家長。今年準備放到春季快要結束的時候,就是明
年5月份再做。因為9月開學,到12月才幾個星期,時間太短,學生壓力大。等到5月,
已經有20多周了,學生中文進步很多,接觸到的中文藝術也多了,容易找到自己擅
長的表演項目。

有一個混血兒的女孩,學中文一直靠中國媽媽軟硬兼施逼着來學的。越大越不願意
學了,八年級本來是堅決不想上了,因為有好朋友一起來學,加上媽媽的壓力才勉
強來了。開始學得並不輕鬆,也沒有表現出對中文的喜愛。但慢慢地開始喜歡。她
媽媽講,她學了課文“草船借箭”不久,學校里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英文版的“草船
借箭”,同學們都聽不太懂。她便自告奮勇上台講解,把大家講懂了。她很受鼓舞,
很自豪。她還與同學一起排練了馬季的相聲“打電話”,作為班上中文才藝表演的
節目。這個節目後來被學校指名在2013年春節晚會上表演,反應很好。這樣的表現
是她自己和她媽媽都沒有想到的。期末被評為“中文才藝優秀獎。

九,總結

我選編的補充教材涵蓋了中國的傳統經典如“三字經”,“百家姓”,“木蘭辭
“等;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形式如相聲,拗口令,歇後語,多字成語等;中國傳統
思想與文化如太極圖,五行學說,十二生肖等。編寫的教材有相聲,故事,小話劇
等,除了努力做到趣味性,知識性相結合以外,還嘗試反映中美文化衝突,對於在
美國長大的孩子會容易理解。

雖然補充教材的難度遠遠超過課本內容,但學生和家長的反應很正面。學生感到挑
戰的同時,不再感到枯燥,學中文的興趣大大增加。另外,知識面的擴大,讓他們
思路打開,自信心大增。比如前面提到混血女孩。同時對中國文化有了比較具體的
了解,而不再僅僅停留在“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口號上。

每個學年快結束時的問卷調查非常必要,因為可以知道那些是學生喜歡的,哪些不
喜歡。這是一種與學生良好互動的過程,對於改進補充教材非常有好處。對於學生
喜歡的就保留。比如相聲“扔靴子”,拗口令,宋體字等。對不太喜歡的,則修改
或降低使用。比如”親戚關係與稱謂“,喜歡的不多,我就把它變成了家庭作業,
課上不講。京劇請人來講過一次,但他堅持講“霸王別姬”,而不是我要求的臉譜,
結果對學生來說太難了,效果不好。暫時就不講了。

編寫的教材應該儘量簡化,加入有趣的內容的,產生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補充教材相互之間聯繫屬於鬆散性,跳躍性的。在編寫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機地聯
系起來,將會大大地增加教學效果。比如將十二生肖與成語,歇後語結合起來,變
成琅琅上口的順口溜,學生就很喜歡。

有老師問:我兩小時講一課時間都不夠,你講這麼多行嗎?我總牢記中國的老話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回想自己學得中文,有多少是課堂里學的?少之又
少。我們的中文知識,除了課堂,更多的是通過看電影,戲曲,報紙,小說,聽大
人講故事,聽廣播,等等學到的。你把課文講得再細,也還是有限的。老師就是把
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呈現給孩子,讓他們打開眼界。哦,中文還這麼有意思啊
! 他們喜歡了,自然就願意學了。

而三年來的實踐說明,孩子們喜歡這些補充教材。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準備上大學的美國高中生應該讀的五本書
2012: 寫在兒子三歲
2011: 大呆鳥:小女卡卡(二)
2011: 盤點冬季給寶寶用尿不濕的優點
2010: 幾個壞習慣讓寶寶越來越笨
2010: 西班牙的孩子們(組圖)
2009: 五彩:家有活寶
2009: 看指甲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圖)
2008: 那個說話特別沒分量的聽好了:北大豬肉
2008: 氣功和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