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美國斯坦福大學在1960,70年代的一個出名的棉花糖(Stanford Mashmallow
Experiment)實驗也證明了這個觀點。研究者們從斯坦福大學內的托兒所選了一些4歲到6歲的小孩,然後將他們單獨放在一個房間裡,跟他們說,我現在給你一個棉花糖,你可以馬上吃掉;如果你願意等15分鐘才吃的話,那麼我會給你第二個棉花糖。之後研究者再長期跟蹤這些小孩,發現那些願意等第二個棉花糖的小孩更成功。他們有更高的SAT分數,更高的教育程度,更低的肥胖指數等等。 儘管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恆心可能是被基因決定的,很多家長也可能也注意到自己小孩天生就很耐心。但是如果你的小孩很容易沮喪,輕易放棄,怎樣才能讓他變得更有耐心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耐心是相對的,也就是說,當你說你的小孩不夠耐心的時候,你實際上是說他的耐心的程度達不到你對他的期望的耐心的程度。那麼我們自己首先要調整我們的期望值,要知道,小孩子由於腦袋發育不完全(這裡又要說到中樞前腦拉)就是比較衝動些。如果我們自己耐心的話,小孩天生喜歡模仿,自然而然的他們也會比較耐心。
還有我們要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合理的目標,一個他們會沮喪但是不需要太費勁就能達到的目標。這樣子他們首先經歷了沮喪的感覺,知道凡事不易;更重要的是他們經過一番努力後成功了,這樣子的成就感估計更享受,對自己更有信心。比如說,我陪我家妞妞玩拼圖。這種拼圖一共16塊,應該是給三歲以上的小孩玩的,而她當時才20個月。我就首先給她拆成四塊四塊的玩,這樣子她能比較快的拼完而不會哭哭鬧鬧。
接着就是當小孩做成每一件事情達到每一個目標時,我們要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樣子他們也樂於去做這些事情,享受達到目標的快樂。這些獎勵當然要因小孩而異,因小孩的年齡而異。這些獎勵也不需要是物質上的獎勵,相反精神上的可能更有效。比如說我家妞妞小,獎勵也就是拍拍手,跳跳舞;如果是小學生,可以選擇給他做一樣好吃的,陪他玩遊戲;如果是中學生,可以賜予自由時間,讓他和朋友去玩。
最後我們需要不斷的調整目標,直到最後目標(也許這個最後目標根本不存在,學無止境嘛)。上面說到妞妞拼圖,我等她四快四快的拼熟了,就將所有的拼圖混在一起讓她玩。我本來想教她象大人一樣的拼圖,先找到四個角落,再把邊上的都拼好,同樣顏色的放一起等等;可是發現她對這些概念一竅不通,只好改變策略。我教她這個拼圖上有貓,狗,鳥,而有這些動物的拼圖要放在一起,這倒是一說就通。總而言之,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儘量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下一步可能的目標是什麼;然後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導,給他們樹立信心和培養他們的耐心。
在我結束之前,我想提兩件事情:一就是訓練有恆心的小孩子其實從新生兒就可以開始。比如讓新生兒做肚皮運動(tummy time)的時候,可以讓他鬧一陣才放棄,讓他一次比一次做的久一點。二就是其實有時候有一個耐心的小孩子也是麻煩,他們可能更固執,更完美主義;於是他們更難被說服,情緒更容易走極端。我以後再寫文章講怎麼對付這樣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