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的實用主義:
昨天我轉的博文裡面講到中國人風氣不好,不願意終身投入純數學研究,因為不掙錢。這種純實用為上的現象不只反映在數學上,還反映在華人父母培養孩子的其他方面上。
熱衷競賽, 熱衷拿獎,熱衷名次,熱衷高分, 熱衷名校…。 都是實用主義在作怪。我在這樣談的不是這些主動熱衷競賽的孩子, 而是那些被家長一窩蜂似的推着去比賽的孩子們。
如果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沉着和膽量,敢於挑戰的勇氣,那是無可厚非的, 但對於一些層出不窮的,可有可無的,甚至只是主辦方為了掙錢的競賽,家長們也跟打了雞血般把力氣都花在這方面,把孩子們折騰得團團轉就沒有必要了。把競賽和競賽的結果或者把獎盃,證書當成未來進名校的敲門磚而作為孩子們努力的目標,其結果就是培養了一群擁有功利心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孩子們。
女兒的古箏學院去老人中心表演,關心老人和社區是應該的。可是我到了那裡才發覺我真是個天真的家長。多數家長來的目的無它,只為拿到一個高中的Volunteer的工作證明, 這不是作秀嗎?因為我看到一個大男孩和媽媽抱着琴來,是一個從未見到過的孩子。我不禁好奇。男孩子尤其是這麼大的男孩子來學古箏比較少見。原來不是因為孩子喜歡古箏, 而是因為孩子媽發覺彈鋼琴里華人孩子太多了, 沒有競爭力,眼看要申請大學了,怕吃虧,所以臨陣磨槍一下,再來老人中心補個Volunteer的證明。看着男孩子無可奈何的夾在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女孩中間的樣子,我想這不是教會孩子投機取巧的行為了嗎,我真為他和他媽媽難為情。後來就再也沒見到他們母子了,可能目的達到了吧。我不太清楚其他家長的想法,反正是校長被家長們促着不是參加這個比賽就是參加那個表演。卡內基的表演也是,我們加州的朋友一家子從加州飛過來就是為了學鋼琴的小孩在卡內基露個臉。其實就是一場作秀,掏腰包買票的是家長。觀眾也多是家長。孩子爸對此特別反感。上次古箏在卡耐基的表演因為從國內來了幾個大牌。我們考慮能讓孩子觀摩這些國內頂尖的音樂家的表演也不錯。於是就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喜歡,覺得與他們同台在卡耐基表演是個榮耀。這樣我們就不多說什麼了。
回到學琴,我認為技巧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我們要追求的。因為喜歡古箏我們才去學,也因為在學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不光是這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古琴的美,還有那些古樂後面的故事,還有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這對一個ABC來說應該更重要。所以當孩子對正在練習的比如像“孟姜女”,還有“上樓”這個表現西廂記裡面的故事的曲子的含義一無所知時,
我感到非常遺憾。不知道在彈些什麼,彈出來了的能有味道嗎? 你不給她講,她怎麼能知道古樂中蘊含的美,怎麼知道這裡面涉及到的一些中華民族的東西包括民歌曲調?這裡面有太多豐富的知識,有太多有趣的故事。而她現在面對的不是一部具有靈魂的樂器而僅是一部叮咚作響的機器。我們華人家長難道不應該為此多花些時間嗎?
同樣的道理用在學習一門語言上。語言不是孤立的,或者只是符號,而是它所帶來的更浩瀚的東西。海外出生的孩子學習中文,不僅僅是為了將來可能有用, 而是學習父母帶給他們血液里那流動着的文化和歷史。我從不對女兒要求她寫中文的比劃次序一定要達到標準,那不重要,字跡是否一定要方方正正或要求她一個字必須寫幾十遍。我不想讓她感覺中文是多麼枯燥。她只要會表達就夠了。我希望她多花些時間在其他方面。重要的是真正認知一個遙遠的但跟自己有着千絲萬縷的來自父母骨子裡面的東西,愛上那個令父母驕傲的最古老,最厚重的也是最璀璨的文化。這些都是最難也是需要我們華人家長花最多精力的地方,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