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風病人不同的治療方法 http://www.cqhuashan.com/
2007-6-6 22:52:44 編輯:佚名
因高血壓、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腦供血不足或阻斷,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受到損傷,迅速產生意識喪失、失語、肢體運動障礙及感覺減退、麻木等嚴重症候群,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稱為“中風”。
按腦血管損害性質不同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大類。兩類中風性質不同,治療也各異。
一、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腦溢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由於腦血管硬化,腦血管管壁損傷,厚薄不均,當血壓急劇升高時,引起腦血管破裂而出血。在冬季由於寒冷,血管痙攣,血壓增高較夏季為明顯,容易產生腦出血。一旦出血,需絕對臥床,儘量減少再出血,使血腫不再擴大,減少腦組織損傷。但要明確出血還是缺血,需速送醫院CT檢查,明確診斷。
二、缺血性中風—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及腦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稱小中風,由於—過性腦缺血可產生癱瘓、麻木、失語等症狀,但只持續幾分鐘至數小時,迅速恢復,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間隔一定時間可反覆發作。小中風是中風的危險信號,千萬不能被症狀的迅速恢復所迷惑,尤其是已有多次發作者,必須儘快到醫院治療。如果不積極治療,約有1/3的病人將在短期內發展到腦梗塞,肢體完全癱瘓。但如治療及時且不再發展,完全沒有後遺症。 腦血栓形成—由於腦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管壁破壞。當血流減慢時,血液中有形成分沉積在管壁上,形成血栓,使血流減少到完全閉塞,在血管供應範圍內缺血而產生腦梗塞、壞死,病情雖較腦出血為輕,但後遺症多、致殘率高。在腦梗塞發生過程中一般認為,在缺血5~60分鐘內梗塞灶中心已產生不可逆的壞死灶,而在它周圍所謂“缺血半影區”雖然受到影響,但只要在3~6小時恢復血液供應,可以使它功能完全恢復。因此目前國內外神經科醫務工作者都在研究在3~6小時治療時間之內,積極進行藥物溶栓或抗凝治療,儘快將血栓溶解,使腦血流恢復,搶救缺血半影區腦細胞,使症狀迅速好轉,減少後遺症,這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
有些病人發病時症狀可以較輕,因此常常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經過數小時至1~2天,待症狀加重,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時再送醫院,已錯過了治療最佳時間,即使再好的藥也不起作用,因此對待中風應該像對心肌梗塞一樣有搶救意識,爭取時間,積極治療,減少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