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跟帖
適當最好吧
送交者: 三月梅 2008月07月19日00:22:2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回  答: 嚴新認為養生之道,在於少食少眠枯木朽株 於 2008-07-19 00:06:26
“五欲”是財、色、名、食、睡

我們常常會忽略了這個貪睡的毛病,我也是這樣的。 但經典里說貪睡,使人身心懈怠,光陰空過,神智昏沉,增長愚痴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研習記

--學習淨空法師講經磁帶之感

方智慧

  本師世尊,釋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有經律論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浩如煙海,妙義無邊。然而諸法不離其宗,以淨為本。是故《維摩詰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印順大師亦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亦以淨為奉。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換句話說:我佛教化眾生,離苦得樂,無非出離穢土,而生淨土。得以淨修淨業,淨化人間。同修們非常幸運地聽了淨空法師講述《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綠音磁帶後,認識到正是“淨修淨業,淨化人間”的殊勝法寶。也正是針對着末法時期的今天,人根陋劣,惡習深重,魔障多,煩惱大的芸芸眾生,而對症下藥的絕妙良方。


  是時眾中多有菩薩
  業障深重諸根闇鈍

  本經在序分中首先指出:“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障深重,此根闇鈍。”——令人深思:既為菩薩了,為什麽會業障深重?眼不明,耳不聰,言語不清楚,身子很沉重,愚痴蒙昧,諸根闇鈍。這是古佛示現人間,度濟眾生的吧?亦或真的迷惑?好在下面經文指出:

  (一)善法微少。(對於佛的經教,既沒有很好受持讀誦,更沒有信解行證。)

  (二)好於憒鬧。(愛到熱鬧的場合,同不三不四的人一起,搞些糊糊塗塗的事情。)

  (三)談說世事。(世間事,有邪有正,儒家、道家,及其他宗教的典藉,雖然都是正論,但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迥,因而不能與佛法相比,是故世間事都要放下。)

  (四)貪樂睡眠。(貪睡,使人身心懈怠,光陰空過,神智昏沉,增長愚痴。)

  (五)多諸戲論。(群魔來纏縛,皆因戲論生。)

  (六)廣營眾務。(不能看表面上的堂皇,熱鬧、壯觀而去從事多種經營,疏忽了弘法利生。)

  (七)種種貪著。(貪慾,乃三毒之首,最大的根本煩惱。)

  (八)為所不應。(不應該作的,堅決不去作。佛弟子要在世出世間,都作出好榜樣。)

  (九)妄失正念。(由於妄念增長了,正念就慢慢失去。)

  (十)修習邪慧。(邪慧,是世智辨聰。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增長煩惱,堅決遠離。)

  (十一)下劣精進。(貪著名聞利養,計較人我是非,都是下,搞貪嗔痴的就是劣。都要迷離。)

  (十二)行迷惑行。(不愛搞世出世道,若有上述情形,就是行迷惑行。就往生不了。)
  上述十二項,正是:“多有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的根本原因。也是佛陀大慈大悲告誡我們末法時期的芸芸眾生。而且世尊在經文中向諸菩薩眾指出:“汝於往昔造作惡業,於諸眾生以暢悅心、嗔駡、毀辱、障惱、損害、隨自分別、不能了知業報差別。是故汝等,今為業障之所纏縛。於諸善法不能修行”。——關於業根差別:《佛說業報差別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系屬於業、依止於業、隨由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請看下面經文:


  因果由來絲毫不爽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爾時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曾往昔於俱留孫如來法中,出家為道,自恃多聞,修持淨戒,常懷驕慢傲逸之心。又行頭陀少欲知足,於是功德復生執著。(由於這些原因,故有下面的造作。)爾時有二說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於是人以慳嫉心,妄言毀謗行媱欲事。是時法師親友眷屬,由汝離間說其重過。皆令疑惑不生信受。”——由於這些愚痴菩薩說其重過,信眾即不供養法師了:也不去聽經聞法了。就障凝了信求學佛,斷送了很多人的慧命。這就罪惡滔天了。淨空法師說:“殺了一千個人的生命,其罪過沒有斷送一個人的慧命大”。因為慧命是多生累劫修來的,而且具有慧命的人,又要去度濟很多有緣之人的。他們寧捨生命,都要護持正法,何況是很多人不去聽經聞法,斷送了慧命。這就很嚴重很嚴重了。經云:“是故汝等由斯惡業,已於六十百千歲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歲中,生等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二十百千歲,生黑繩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六十百千歲中,生燒熱地獄。”共計在地獄受苦的時間,依人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在地獄受罪滿了,雖得為人,但是經云:“從彼歿已還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殘業故。在在所生,常多蒙鈍。忘失正念,障覆善根”。——正是因果由來,絲毫不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解脫,要超越輸迥,超越十法界,才是究竟圓滿。所以只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究竟圓滿。)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

  (一)“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對菩薩乘人不求其過,而對一切眾生都不能求其過。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若是只覓別人的種種過失,就會把自己的煩惱種子引出來。這就糟了。古德云:“三人行則有我師焉”。看到善的,向其學習。看到惡的,以此為戒。)

  (二)“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菩薩要六度萬行,必須攝受眾生,就要隨眾生心而現其身。因而要善巧方便。因此,若見到菩薩的不是之處,這是真的“不是”嗎?例如濟公吃狗肉,這是真的嗎?只要是弘揚正法的人,不管他的過失如何,都不去說。)
  (三)“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有菩薩得到信眾的恭敬供養,不能有執著,更不能有誹謗、阻礙。)

  (四)“永斷一切粗獷之言”。(無論什麽場合,都要語言柔和,不能粗暴。)

  世尊在上面經文中所說的四點,正是末法時期的今天,法欲滅時,應當成就的四法。如此才能夠“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世尊悲心切切地又重說偈言:“不求他人過,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怪吝,是人當解脫”。請看下面經文: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何等為四?

  (一)“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不但指那些貪玩好耍,好吃懶惰、睡大覺的而外,還有搞貪嗔痴種種下劣事務的;還有東跑西跑愛熱鬧的。因不勒修戒定慧,故都是懈怠之人。

  (二)“舍離一切憒鬧之處”。(醉生夢死,糊塗熱鬧的地方。)

  (三)“獨處閒靜常勤精進”。(減少應酬,避免煩惱,常處閒靜,專心道業。)

  (四)“以善方便調伏其身”。(知足常樂,在簡單的生活中,生清淨心。)

  爾時世尊,悲心切切地又重說偈言:“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做好四個方面相應
  為諸佛如來所宜說

  我們再看經文:“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

  (一)“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利益相應是: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因此,不但現在利益相應,而且與來世的利益相應。一句佛號,常生歡喜心。依教奉行供養,廣度眾生。道是真正的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是:只是現在世得到利益,來世得不到利益。)

  (二)“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與法相應是:與佛的教誨相應,與人生宇宙的真實相相應。反之,即是非不與法相應。)

  (三)“煩惱滅盡相應,非輿煩惱增長相應”。(煩惱去了才能生智慧。黑暗散了才能見光明。佛菩薩講經說法,決定使眾生煩惱少,智慧增。但必須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定才能智慧增。所以沒有定的智慧,是邪慧。要定慧等持,才與“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

  (四)“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功,是功夫。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修定有功,生意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這個功德,什麽時候才能得到?就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清淨心?所以清淨心就與“涅槃功德”相應,就與“非與生死過漏相應”。)

  同修們:“上述四辯才,乃諸佛之所宣說。因此,四眾弟子弘法利生,以饒益事而為上首的話,即須在起心勤念上;曰語造作上,都要以身作則做個好樣子,更不能在念頭上有絲毫的名聞利養”。這樣的態度,才能去與諸佛所宣說的四辯才相應。這樣依教奉行代佛說法的人,決不是為自己所說。因此,佛在經文中說:“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請再看下面經文:


  有四辯才,為諸佛之所遮止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一)“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如眼前雖然得到利益,但來生後世得不到利益。)

  (二)“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例如世尊所教導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三)“煩惱相應不輿煩惱滅盡相應”。(例如增長貪嗔痴。)

  (四)“生死相應不輿涅盤功德相應”。(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讀了這段經文和上段經文後,大家明白了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辨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這是世尊悲心切切地勸說眾生,也是世尊悲心切切地告誡眾生。不要再在菩提道上迷惑了啊!


  未生意力而欲得者
  當舍何法當修何法

  請看經文:“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意力而欲得者,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意力能令增長”。(這段經文,是彌勒菩薩提問世尊。)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得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舍離。若好憒鬧世俗言論,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

  (一)“應舍利養,修於少欲”。(名與利,常在一起。稱為“名聞利養”。皆由貪慾而來。貪慾乃三毒之首。沒有的想貪。貪到了一,又貪二,貪三……貪得越多越好。如果貪不到,亦或貪到又失去了,就嗔恚不已。發脾氣,動肝火,怨天恨地。但是沒有用,枉費心機。真乃愚痴。是故應當少欲。少欲知足,知足不為眾魔相纏;所以過失不生。)

  (二)“舍諸憒鬧,不於寂靜”。(熱熱鬧鬧的場合中,幹些不三不四的事情。淨空法師說:“熱鬧加糊塗,等於糊鬧。所以熱鬧的場合中,戒定慧沒有了,覺已退失了。而寂靜的地方,由戒得定,由定生慧,身心清涼。是故舍諸憤鬧,樂於寂靜”。

  (三)“舍諸世話,觀於實義”。(世話,有邪有正。邪的部分,乃世智辯聰。正的部分,如道家、儒家的言論,和其他宗教的典籍。但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不能與佛法相比。故應舍諸世話,觀於人生宇宙之間的真實義。)

  (四)“初夜後夜逮離睡眠”。(睡眠適可而止。若貪睡,既浪費時光,懶惰懈怠;而且神智昏沉,增畏愚痴。好人都會睡出痴來。)

  (五)“觀察思惟,隨行修習”。(八正道當中就有正思惟。要在處世待人當中去修習。)

  (六)“舍諸眾務及諸戲論”。(凡與道業不相干的那些事務,以及不三不四的世俗言論都要捨去)

  (七)“修出世道慈念眾生”。(出三界脫輪迴的事,時時都要想到,且不能忘記普濟眾生。)

  從上面七項,經文中指明了“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應該舍離哪些法,應該勤修哪些法。世尊又還與眾生開示:菩薩智慧的因果關係。請看經文:“彌勒,是故菩薩,未生慧力而欲得者,應舍諸法,當須舍離。應修諸法,當須修習。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阿彌陀佛,種瓜才能得瓜,種豆才能得豆。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老實念佛往生極樂

  請看經文:“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觸發。何等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無條件對諸眾生起於無限量的大慈愛,而沒有一點點損害之心)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無條件地對諸眾生的苦難,生起大悲之心。而無一點逼惱之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生命樂守護心。(依教奉行,護持正法。寧捨生命不傷戒體。)

  四者於一切法發深勝忍無執着心。(世出世法都要忍。都不能執著。所以既要看得破,更要忍得過。)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不貪名聞利養。哪怕簽個名照個相作留念,都不必。)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二切種智,是一切通達,究竟圓滿的。這是本覺本有的。只要依教奉行,老實念佛,心清淨智慧生。)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遵修普賢之德。對一切眾生,輿佛一樣尊重恭敬,清淨平等。)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世論包括各派學說和各派宗教;因為不能出三界,脫輪迴。菩提分,是佛法,是正覺,是自性奉具的。要生決定心。)

  九者種種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善根是不貪不嗔不痴。就是怕夾雜。所以要遵修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十者於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佛說,諸佛如來,都不著相。都是緣生故。)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佛在這裡向眾生提出如此肯定的保證。就看大家的信願行了。)

  學習經文後,認識到:發此十種心中,若成一心,就能圓融其餘九種心,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入不二法門,真是功德莊嚴。決非凡愚之人,不善之人,煩惱之人所能信解。

  此十種心,隨發一心。如以第一條來說: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就是說,無條件地對諸眾生起於無限量的大慈愛心,而無一點點損害之心。再如第七條來說:“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所以對待一切眾生,與對佛一樣恭敬。)

  此十種心,也正是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分章“三輩往生”里談到的:“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二就是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正如觀經所說:無上菩提心是:(一)至誠心——是真誠之心到了極處,沒有一點兒虛妄。(二)深心——是樂善好施,廣修供養。(三)回向發願心——是大慈大悲,度濟眾生。

  同修們:真正做到了發無上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話,往生淨土的三大資糧,自在其中了。

  南無阿彌陀佛!

  本經重點,簡述於上。這是九界導師針對末法時期今天的芸芸眾生,人根陋劣,惡習深重,而對症下藥的良方。因此,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狠下功夫。淨修淨業,淨化人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htmm:育兒心得--什麼樣的行為算PUSH?
2005: 美國化學研究重鎮:UIUC化學系
2004: 華裔天才少年再閃光
2004: 亂彈東西(六):陽光陽光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