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里的“顺乎天,应乎人”,若细究,顺乎天的什么,应乎人的什么呢?大概就是顺应孔子学说中的“天道,人道”。但什么是天道人道,孔子交待的就不彻底了。他基本上是把天道人道当做存在的东西,少有说明其本体,而着重于论述人如何行事合乎天道人道,主要是间接的以用显体手法。儒家学说中“君子”即是为此而立的一个名词。
佛教的义理,着重的就是直接说明孔子所说“天道人道”的本体,立一名词为“性”。佛经浩瀚,为此还立了许多其它名词,例如“真如,真心,心,如来,本性,自性”等等,皆是为了解释的方便而立,其意实同,皆为众生本具。“性”,因其无相(没有我们可以通过感官了解的相),故佛说性“空”,而这个“性”能随环境起无量无边的作用,例如生起世间的万事万物,故佛说“缘起”。“性空缘起”就是佛教的基本世界观。性无生无灭,所以为真,而我们感管所感知的世界,因缘起无自性故,所以为假。这种观点和世间人的看法正好相反,所以描述世间人,立名词“迷”,迷则不知自己本具之“真心”。而破除了“迷”,完全明了了“性空缘起”的真实世界观,并使真心起用,则立名词“悟”。人的烦恼皆由“迷”起,就是错误的世界观起,以假为真,追求虚假的而不知真的存在,怎么能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必须放下“迷”,回归“自性”,与之相应,达到顺应自性(与孔子所说“顺乎天,应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状态。佛教义理博大精深,非一段文字可全明,就此打住。
了解了佛教的基本义理,再看江味农先生的那段文字,则容易清楚了。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虽不知性,但只着重于人世间,对人世间以外不能了解的事情,存而不论,心存敬畏,这种做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高明,所以是世间大圣人。孟子的“食色,性也”,是对“本来无一物”的自性这一事实的违背,本意是为了给大众解释孔子说的“性”,其实是对孔子“存而不论”用心的不解。到了宋代儒生,以佛家禅语,加入儒学,牵强附会地解释孔子说的“性”,做成了夹生饭,所以贻害后世。到了五四以后,此害大到国人不堪忍受的地步,就把孩子(孔子学说)与洗脚水(后代儒学家的理论)一起倒掉,江君甚感惋惜也。
究其根本原因,实在在于儒学一开端,便不究竟。孔子虽能存而不论,而后人不解其意,必强为不可为,以致偏而又偏。
江君之论,枯兄自然只作一家之言。然其与弟见甚合,故读而喜之,遂以之示兄,唐突唐突。
江味农居士传 http://www.dizang.org/jj/jgj/p03.htm 金刚经讲义目录 http://www.dizang.org/jj/jgj/index.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