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 |
送交者: 秋雨之福 2004年11月19日15:50:3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自以為是 ——經驗與信念 芫 子
好幾年前,舉家從美國剛搬來香港時,爸爸媽媽不知道該將七歲的阿力送進哪所學校?雖然事先曾與香港的友人多番書信往來,紙上談兵地探討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但是怎麽作決定? 在香港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大城市、小地方,父母像站在一長台的自助餐席前,手裡拿著一隻空碟,費盡思量地要為孩子選取“最好”的教育。 對於一個人有限的胃口,長台上琳琅滿目的供應成了一種誘惑性的折磨。在人生這重要的宴席上,應儘量攝取昂貴稀有的山珍海味,既滿足口腹之慾、而且比較值回票價?還是多吃些家常的蔬果谷豆,才自然平順又不傷腸胃? 什麽是最好的學校教育?師資設備優良、重視學術表現、尊重個性發展、鼓勵自由發揮、培養領袖才幹、合乎時代潮流、精英化訓練……? 這一切所謂的“好”,又如何與個人的性情、家庭情況、社會環境相配搭?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絕對的“好”?各種好事情是否都潛在地包含著一些“物極必反”的負面因素? 三十多年前,阿力的媽媽雖然在台灣只讀到小學畢業,就隨父母家人移居國外,再也沒有嚐過惡補的滋味;但是在當時全台灣一片升學惡補的氣氛中,小小心靈已倍受薰陶,養成了為升學競爭而努力讀書的“好習慣”。 之後無論去哪裡上學,都出於本能似的使出同一套“法寶”,便順順利利一直當優秀學生,過了一關又一關。 即使後來不再當學生了,不必再應付考試或老師,頭腦里的信念仍根深蒂固──要讀書就得下功夫,要有計劃地抓緊,除了抓緊時間,還須會抓重點…… 殊不知人的“自以為是”或“自以為不是”,遲早都要受到挑戰。 孩子是上帝所賜的寶貝,作父母的當然一直帶在身邊悉心養育,巴不得將自己所有“無往不利”的好經驗全數傳授。結果才發現,許多“理所當然”的東西,在孩子身上根本不適用。 首先令媽媽大感錯愕的是,阿力那種對於學校成績“蠻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當然也無從談什麽是“榮譽感”,發奮讀書了。 媽媽著急地問:“如果被老師點名,在全班同學面前丟了丑,你怎麽辦?” “就笑一笑嘛!全班人也跟著我一起樂了……”阿力一點都不緊張。 他唯一在乎的,是努力爭取自己的空間,發展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只以剩餘的精力去應付必須應付的事,但求維持一個最起碼的水準。 媽媽不禁有點迷茫起來──這孩子拒絕以全副精力去“應付”,卻活得那麽輕鬆、活潑、親切、自在,非但沒有因成績平平而自慚,在學校里還是大受歡迎的熱門人物……。這樣行嗎?實在是不合自己幾十年來的邏輯啊! 稍後,已升上中學三年級的阿力,有一天睜著他那長得很像媽媽的眉眼,帶著半調侃的微笑,說:“媽──你真可憐,那麽Nerdy(注1)……,從小就是一個Loner(注2)……” 讀書的主要動力難道就是為了爭取面子、獲得高分、有所謂的前途……等等“功利”的“責任”?你自己真正的興趣呢?人生中其他重要的方面呢? 望著兒子真誠、善意的目光,媽媽突然感到有點自慚形穢,但是面對已經長大的孩子,可以像面對自己良心那樣坦然承認,自己是某一特定時代、環境的產物,固然可能因此培養了一些“勤奮”與“自律”的優點,卻是在一種片面、甚至有偏差的心態下建立起來的“習慣”,值得向別人大力推薦麽? 沒錯,“勤奮”與“自律”本身是可取的優點,確實有助於人成就一些事情;但是在片面、偏差、甚至彎曲的心態下,所成就的一切又帶來了多少驕傲與自義? 既然不敢太執著於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信念,將之絕對化,恐怕反受其限制,害處多於益處,那麽又該如何自處?以什麽尺度來期許自己的孩子? 人雖不常察覺自己的心懷意念是怎麽回事,耶穌卻似乎早知道我們會落入這樣的“窘境”。他在世上為人的時候,便曾為我們作了示範,說:“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他不自作主張,而是按著天父怎麽作,他也照樣作。 阿力的媽媽曾經奇怪耶穌為什麽如此缺乏“創意”、“自主性”?何必一再強調“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 耶穌其實太清楚人心的扭曲與弊病,為了救我們徹底脫離各自的偏頗與框框,他就以身作則,教我們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才幹、經驗、毅力……,放下所有的“自以為是”、“自以為不是”,學他那樣倚靠天父。 阿力一年年長大,也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一些限制,並不是自己喜歡做什麽事、希望做什麽事,就一定能做得好。 為什麽有人看見一道數學難題,腦袋會自動轉好幾個彎,很快就演算出來;而我卻需要想半天?為什麽比我年紀小的Luke學打鼓那麽上手,老師指點到哪裡,他立刻心領神會,當即就能做到;而我手中的鼓棒卻不那麽聽自己的話?…… “媽──人家有天分,做起來那麽容易,但我很不服氣,真想靠自己有股蠻力去拼一拼……,你說呢?” 乖兒──別鑽牛角尖,你其實也有其他的天分,別人不一定有。如果真想要做成某一件事,可以先告訴天父,請他端正你的心意,引導你的努力,然後去試試看,不要憑自己的血氣去拼。因為靠自己去拼,只會有兩種極端的結果:如果成功了,就驕傲自滿;如果失敗了,便垂頭喪氣。但是以向天父祈求的心態去試試看,無論成與不成,你都有可能感恩,一直不亢不卑地作人。□ 註:1、乏味的書蟲 2、不合群的孤僻者□ 作者生於台灣,曾先後在阿根廷、北京、美國生活、讀書,現住香港。□ □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