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跌倒了,是誰在疼? |
送交者: 善良的小灰狼 2015年03月20日00:36:49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孩子跌倒了,是誰在疼?
文/練麗丹
在育兒生活中,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常常對孩子的真實感覺、感受視而不見,而是慣於用自己的感覺、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覺、感受,以為那就是孩子的真實感覺、感受。這其實是忽略了孩子的內心需要和真正感受,是對孩子這個“人”的忽視。這顯然是不尊重孩子。
鏡頭回放:是誰在“疼”
林 蔭小道邊,一對父母帶着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子在散步。那孩子看上去三四歲的樣子,一路上連跑帶跳的,跑在爸爸媽媽前面,誰知不小心跌了一跤,“哇”地一聲哭 了起來,捂着膝蓋直叫“疼”。媽媽急忙走近一看,並沒有受傷,就安撫孩子:“乖,沒關係啦,男子漢跌倒了不疼,勇敢點!”沒想到孩子哭得更凶了:“就疼, 就疼!”那副可憐相,惹得旁邊當爸爸的也不耐煩了:“行了行了,別嬌氣了,哪像個男孩子,我說不疼就不疼,不准再哭!”哭聲嘎然而止,卻是一臉的驚恐。
分析:
孩 子跌倒了疼不疼,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去感覺和體會的,要孩子本人才知道。媽媽看到沒受傷,就推斷孩子應該不疼,是小孩子自己小題大做;爸爸更以為是孩子太嬌 氣,本來不疼卻要喊“疼”,還強硬地說:“我說不疼就不疼。”意思是,疼不疼不是你說了算,而是我說了算。可以想見這位爸爸在教育孩子時多麼霸道、強權, 他的行為顯然充滿了控制意味。大人自己在替孩子感覺、替孩子體驗,理所當然地以為那就是孩子的感覺,而感覺是屬於生命個體的,體驗也需要個體來體驗,別人 怎麼可以代替孩子的感覺、感受呢?就像保溫瓶,裡面的水是冷是熱,只有他內心才知道。外人是無法感知的。
消極影響
1.使自我認識模糊,迷失自我
每個人生來具有四種功能:感覺、知覺、直覺和思考。這些功能可使人感知自我,認識自我。當孩子要表達自己的感覺、描述自己的體驗時,被父母否認,被迫接受 父母的感覺,那麼孩子就會對這種來自自己身體和內心的感覺產生懷疑,造成感覺混亂。正如《不要用愛控制我》的作者埃文斯所說:“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 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所以,如果孩子被 迫認同父母的感覺,而把自己的感覺拋在一邊,就會喪失自我感覺,最終,失去了依靠感獲取信息的能力,失掉了滿足自我內在需要的動力。
2.不善於表達感受,沒有自己
由 於小孩子的自我意識不強,判斷力、感覺力也不強,需要倚仗別人的評價、判斷來確認自己的感受。雖然孩子一開始有自己的判斷和感受,但是他的感覺、感受都被 父母的感覺、感受替代了,他被否定了。經常受這類父母控制的孩子,漸漸地對人和事不敢輕易下結論,也不再考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是常常習慣於考慮別人的 感受和需求,從而失去了自我,習慣於受別人的影響,被別人控制。為什麼有的孩子接觸不良環境容易被環境同化,污染,而有的則不會?為什麼有的孩子容易和壞 孩子混一起,而有的則別人如何教唆也無動無衷?這就和孩子從小形成的自信度、價值感、判斷力有關。
指導建議
1.改變主觀的感覺強加,尊重孩子的感覺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我們不是沒有感覺,只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把感覺給丟了。感覺的丟失,首先是因為身邊最重要的親子不斷否認我們的感覺。”所以,我們要 把孩子的感覺找回來,就得尊重孩子當時的感覺,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給孩子,放下家長製作風,傾聽孩子訴說,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2.不強化孩子的感覺,也不否認孩子的感覺
如 果孩子摔倒了真的“疼”,那父母就理解他當時的“疼”帶來的感覺,可以蹲下來對孩子說:“哦,是嗎?我看看。”然後用關切的目光,輕柔的動作,摟孩子一會 兒,或做個對着膝蓋吹吹氣的動作,表示我在理解你的感覺,我在接納你的感受。我們既不要過分強調“疼”,也不要否認“疼”,讓孩子覺得摔倒只不過是很平常 的一件事。像被蚊子叮咬了一下,過會就沒事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4: | 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玩具推薦 | |
2014: | 美國幼兒園關於孩子使用藥物的規定 | |
2013: | 避免孩子打架應遵循的六點 | |
2013: | 區別對待孩子的三種哭鬧 | |
2011: | 幫父母樹立威信的十個字 | |
2011: | 中國式婆婆的十大誤區 | |
2010: | 猶太人的幼兒教育 | |
2010: | 老二:天才二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