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而上的角度看,孝道是愛、良知、理性三位一體的。孝道包含了古人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深層思考和聖賢哲人的大智大慧。我們所討論、已討論、未討論的種種問題,古人都早有答案。有這種可能嗎?請大家深思。
從普遍人性的角度看,孝道精神表達了人類的良知,具有全人類性。正如Bach的轉貼所述, 摩西十戒中就有孝敬父母的教訓。大家一定還記得“當我老了”那首詩,訥猜想原文有可能是用西班牙文寫的。詩人借一個母親的口,來啟發世間做兒女的良心,推得更廣一點,叫做人的側隱之心,同情心吧。其他民族雖然沒有象中國人這樣從自然存在的親情中提升出孝的概念,但心同理同。也正是基於這個普適於全人類的人性基礎,孝道是永存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文明,一脈相承生存到今天的,只有華夏文明。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滄海桑田,哪一個民族沒有經受過滅頂之災?正所謂樹倒猢猻散,食盡鳥投林。中國文明憑什麼能夠一次次地在興衰更替的潮起潮落中劫後餘生?老子有兩句話“六親不和有慈孝,國家昏亂有忠臣”。遠的不說,認真了解一下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就可以明了,如果沒有孝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從認識論和思想觀念的角度看,我們應該懂得思維的辨證法,歷史的辨證法。五四精神是一種“時代思潮”,和傳統文化精神(包括孝道思想)不在同一個思想層次上,五四遺產已經從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漸漸轉變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障礙。新思想已經變成了舊教條。西方文化是二元文化,五四隻請來德、賽兩先生,就好像讓一個遠行的旅人只帶乾糧不帶水,不會餓死,但會渴死。上一個世紀的各種主義,把中國人帶入了人性的沙漠,在這沙漠中尋找綠洲,對整個民族而言必然而且只能是傳統。說得無奈一點,西方有文藝復興,中國人為什麼就一定要把傳統棄之如敝屣呢?現在是用公正的、客觀的、獨立的精神重新審視歷史的時候了。華夏民族精神永遠是向前看的,但與時俱進是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基礎上的。
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用至純至潔的母愛來理解整個親子之情,人間之愛,會有盲點。不求回報固然是很偉大,可是不讓孩子明白感恩報恩的道理就錯了。真正的母愛是把孩子培養成有愛心,有同情心,知恩知義的人。因為心中沒有愛不願(能)孝,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而這實際上是一種個人的痛苦和不幸,同意Engineer的說法,理解和寬容。但與父母有恩恩怨怨,不妨礙我們存一顆惻隱之心,以及做一個慈父(母),並且教育出存愛知恩的好兒女,這不正是真正的孝道嗎?至於其它反對孝道的觀點, 存在很多常識錯誤和邏輯問題, 奇文同賞, 疑義相析,歡迎大家繼續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