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讀書人的病及其療法
送交者: 問題多 2005年05月07日11:27:1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讀書人的病及其療法





看到湘君的讀書和洗腦,有人說還是不讀書好,有人說讀書不是洗腦,看電視才是洗腦。本人覺得這注意力還是在讀書上比較貼切。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痰瘤”。我若不讀書,便不會知道這個比喻的存在。我在享用美食時,也曾想到過這跟讀書差不多。於是乎,我便會大言不慚地向世人宣講讀書如何象吃飯一樣,吃得好就滋陰壯陽,吃不好就消化不良。其實,或許袁老先生不說這話,可能世上有很多人都會在我前面說出來。所以我根本沒有必要在人前賣弄我的想象力,只消引用袁的話而已。這就是讀書的第一妙用,文獻綜述,知道別人說了什麼,省得重複勞動。

讀書可以讓人長知識,但是怎麼個長法是取決於人,而不是書。

有的人天生好顯擺,讀了書就要向別人吹噓,或者不停地引用。這就象去了趟飯館的人就非要把油掛在嘴上,這樣的人在現代社會裡已經不多了,因為人們常上飯館。只不過讀書界的這類老土仿佛受人愛戴的更多一些。原因也簡單,我如果也是讀書人,就想找到一切機會知道別人最近看到了那些好書。如果我的談話對象能夠給我提供免費的信息,我會欣然受用。所以,最後到底是顯擺的人,還是聆聽的人得益很難斷定。但是我肯定會大大誇獎對方,讓他下次帶更多的信息來。

有的人不喜歡自己動腦筋思考,把書上的話當聖旨到處傳播,仿佛白紙上印的黑字就句句是真。這就象吃東西,只吃不消化,仿佛吃多撐得慌,必須原封不動地倒出來才能舒服,用更專業一些的語言就是精神性厭食症。文獻綜述的最終目的是要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然後繼續探索。可是如果僅僅停留在讀書,而不去思考和對書本作出挑戰的話,無異於吃了就泄。

人讀書得了這些病,就說讀書無用,就象說身體虛弱的人外出得感冒,就說天氣不好一樣。不過這部意味着所有讀書人都這樣。治病的方法其實也應該是自然療法,不應該是少讀書或不讀書,應該是再多讀。一個好顯示的人無非是因為見得少,或者剛入門,覺得自己發現了新大陸;書呆子也是覺得書上說的就是對的。如果多看一些,就會發現自己原來差得遠,寫書的人也不一定都彼此意見一致。這樣,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為什麼大字不識幾個的人反而講出真知灼見,反而讓你覺得比讀書人有見識呢?這裡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對方是第一個講出“讀書如吃飯”這樣的話的人。因為以前沒人講過,所以你聽着新鮮。但是他不一定要讀過書才能講出有新意的話來。講得好,則令人耳目一新。這樣做有一個危險,因為此人沒有讀書的習慣,即使別人已經講了,他也會把同樣的話講出來。二、聽話的人不知道對方的話,或者類似的話已經有人講過了。這跟聽者是否讀到過這樣的話有關。無論說話的人說的是不是有新意的話,聽話的人如果沒聽說過,就總會覺得新鮮。這就是為什麼講笑話的人在講之前總要問一下不知你聽沒聽說過。所以,我覺得讀書人有必要因為一兩次聽到不讀書的人講出的帶有火花的話,就妄自菲薄:他可能一輩子就閃這麼幾回,你跟他聊上三個小時,就沒有什麼新的內容了;另外,可能是別人早就嚼過的饃,回去再查查書,也能找到;書上確實沒有,不妨捉摸一下為什麼,自己寫一本,以後別人也可以供別人引用。

分析來分析去,還是一句老話,書沒讀到家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拖兒帶女回國記(十一)
2004: 響應急性媽媽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