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慧
在黃帝時代不僅已經存在着城鎮,且各城鎮閒已經區分出規模等級。
三皇之後,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輪流治理天下。當神漸漸的不再使用超常的能力來教導人類後,便以更貼近人的行為方式來為人類開創文明。黃帝以武力平定作亂的部族、為各部首領推舉為天下共主,尊為“天子”,即為上天的愛子,負天命以行於人間之意。天子成為人與天的中介,天子居中,中的象形文字,是一根旗杆豎立在地上,君王遇有大事便高立旗幟,使四方臣民得知,前來旗下聚集聼命。“中”代表着天子所在之処,自然最為崇高,以中為尊自此便成為中國傳統的空間概念
。
天子居住的地方成為四海之內最重要的地方,根據《史記‧軒轅本紀》記載,黃帝定都於涿鹿山的山腳下,又“築城邑,造五城”。天子居中,這個在所有聚落中最崇高尊貴的地方被稱為“都”,其他的聚落則稱為“城邑”。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將“都”解釋為“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城”的解釋為:“以盛民也”;“邑”則為“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從卪。”。“城邑”顧名思義,就是城邦國家,亦即每一個城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城邑依照城主身份的尊卑來分等級,由此可知,在黃帝時代不僅已經存在着城鎮,且各城鎮閒已經區分出規模等級。《戰國策‧趙策三》記載:“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雖然現在已經無法考究字句里的“古者”究竟指的是什麼時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遙遠的上古時期,神州上曾經萬國並存。而“中國”這個說法,根據《史記集解》引劉熙的解釋,原來為“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黃帝雖然定都於涿鹿山下,根據史書記載,他自己卻居無定所,經常在外巡視四方、開山通道、尋仙訪道。相傳黃帝在倥侗山從道家的廣成子那兒得到了修煉的方法,有一天黃帝元神出竅,神遊華胥國。但見華胥國中沒有王,人民淳樸,沒有嗜好欲望,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悲,因此也就無生無死。他們沒有愛也沒有憎,沒有親疏之別,不支持誰也不反對誰,因此沒有利害衝突和鬥爭殺戮。他們入火不熱,入水不沉,在空中飛翔如履平地,在雲中酣夢如睡在床上那麼平穩。回來後黃帝悟到,治國必須無為,人心向善則天下自然太平,因此遵循無為之道,垂拱而治,引導人民遵守道德規範,國泰民安,頗似華胥國。
相傳黃帝在位100年,在公元前2598年置鼎煉丹於山下,丹成天開,遂與臣下乘龍登天而去。黃帝留下的修煉思想及過程,深深的影響了中國往後數千年的精神文明。從清靜無為到圓滿回升,返本歸真成為炎黃子孫嚮往的最高境界。修煉的精神也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
黃帝之後的四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多遵循着黃帝無為而治的原則管理天下,身體力行重德行善以教化百姓,所以都有賢名流芳後世。五帝的最後一位是舜,舜以孝順與睿智揚名當世,人們景仰他的德行,都願意前來依附。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意思是只要舜居住的地方,一年就會形成聚落,二年後會變成城邦國家,三年後就發展成首都。
一個城市的誕生可以是因為各種的因緣際會所促成,例如位於交通要塞、軍事重鎮或經濟中心等,但在上古時期,可以只憑着人的個人品德就使得百姓自動來聚,這應該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奇蹟。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讚嘆“大道之行”時的“大同世界”,描述的也許就是這個時代吧。
舜在位50年後,禪位給禹,禹被視為夏朝的開創者。從夏朝開始,中國進入了信史時代,在城鎮發展方面,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上古時期,神為人類創造物質層面的生活條件,也慢慢奠定屬於精神層面的天地觀與方位觀。房舍、聚落、市場的創設,使人類步入初期文明社會,同時啟迪先民以“天圓地方”的觀念與“擇中”的思想及道德規範,並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展現修煉圓滿回升的過程,指示人類一條回歸的道路。為文明奠基的歲月,遙遠且漫長,在人類歷史的洪流里逐漸被遺忘,但在新宇宙里,將隨着正法所造就的輝煌成就留存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