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禪讓”,起源於何時?據說黃帝得天下後,曾讓位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後來黃帝連天下也不要了,隱居成了道人。這是“黃老之學”的傳說,黃帝到底還是禪讓不成,據《史記》記載,黃帝的位子還是傳給他的孫子顓頊。帝位的承傳,一直到堯帝這一代,都是家族政治,代代相傳,堯也是黃帝的後代。
從歷史的記載“堯舜禪讓”,最為現代中國人津津樂道。有人認為,堯舜的“禪讓”,比現代西方的民主還進步,他們不用鬥爭,落落大方就讓政權和平過渡了,而且禪讓的繼承者德性很好,治理國家的能力更強。所以“堯舜”被稱為聖人,“堯舜”時代是中國唯一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社會。《禮書‧禮運》就對此宣揚過。
中國人對“禪讓”制的嚮往,以我看來,是對中國種姓專制制度無奈的一種折射反映。中國歷代王朝的權力繼承,都是傳給自己的後代的,此舉是引起社會不公和朝廷興衰的原因之一。人們幻想能有像“堯舜”那樣的“禪讓”來使社會長治久安。剛好歷史上出現過堯舜禪讓,也就被中國人傳為佳話了。
堯年邁後,問他的手下“共工”(即大臣、部長之類)誰可以接他的班?共工都說他的兒子丹朱可以接班。堯知道他的兒子不行,讓共工再推薦,於是舜就出線了。堯並不是馬上讓位給舜,堯是有備而來的:他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對舜進行考驗。整整三十年,舜才得以正式接班。堯深知他的兒子無德無能,把帝位傳給舜,也算是“知人且哲”吧?
而舜禪讓帝位給禹,則是最有風度和深明大義的舉動。舜在位時,禹的父親鯀因治水無能,舜親自下令處死他。按理說,禹與舜有殺父之仇,可是舜還讓禹接他父親的班,當水利部長去了。可見舜的心胸是多麼廣闊。後來禹治水有功,舜毫不猶豫地將帝位禪讓給他。以此來說,舜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在歷史上,舜可稱得上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我認為舜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稱讚的聖人。
後來歷史上的“曹植七步詩”,也有人認為是曹植不願意當皇帝,讓位給他的哥哥曹丕的詩話,實則曹植這個“煮豆詩”是出於無奈,不忍見骨肉相殘而自動放棄皇位。且曹植也沒有當上皇帝,談不上“禪讓”。
中國現代史上,說得上禪讓的,可能是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了。武昌起義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已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後來孫為了中國的前途,主動讓位給袁世凱做總統。這也算是一個禪讓的佳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