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 福 |
送交者: 廣聞 2005年08月10日10:01:13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小篆:「福」,從「示」,「畐」聲。「示」,小篆的「示」上部為「二」,「二」古通「上」字;下部為「三條下垂的線」,義作「上天垂相」解。所謂「上天垂相」就是現代所說的「自然現象」。「福」本義作「佑」解,為上天垂相顯示吉祥助人之意。故從「示」。又以甲文「畐」,象兩手尊奉於「示」前,表尊奉上天垂相,無所不順之意。 其義為: 1. 吉祥曰福。率指富、貴、壽、考、子孫繁盛、身體健康等而言。如《禮記•祭器》「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也。」 2. 福祿曰福。如《詩經•小雅》「君子至止,福祿如茨」。 3. 造福、佑之使得福。如《書經•湯誥》「天道福善禍盈」,又如《易經•謙卦》「鬼神害盈而福謙」。 4. 佐助曰福。如《管子•小匡》「少相居,長相游,祭祀相福,死喪相恤」。 5. 有福的。如福氣、福相。 亙古至今,無人莫不希求有福。而「福」何以流傳久遠,廣為大家所喜愛?讓我們且從「福」字見真意。從甲文「福」之字形可窺見,古人為我們揭示了「福」就像是兩手尊奉、承順於「示」之前,一切當道法自然,遵從天理;「福」就是尊重順應自然的原理原則,不相違背之意。這是古人傳給我們後世子孫至簡至真的人生哲學——求福的真諦。 《易經》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有福之人必有其享福之道,他能在享福的同時,福蔭廣庇,以福生福,從樂至樂,而歷久不衰。例如宋朝名相范仲淹,其家族迄今千年依然興隆,就是最好的典範。 然禍福相倚,在享福之時,禍也悄悄地接近了,因為人在享福之時極其容易驕縱放逸,等福享盡了,厄運隨之而來。曾經有一個拾破爛的群體,年齡都在50-60歲之間,他們年輕時都是很有錢的人,也無一例外地不是當年窮奢極欲之徒。對物慾的迷戀使他們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自然循環之理背道而馳,一味放縱自己,奢靡無度,轉眼福享盡了,只有靠撿拾為生。可見這種追求享受物質快樂的所謂洪福,其實是短暫和膚淺的!此類例子,環視周遭比比皆是。 何以享福卻得如此下場呢?原因在於人們往往不明「福」的真意。以為福到了,就要盡情享樂,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人生無常,唯有通曉「福」之真諦,才能永保其綿延流長,因為「福」非從天而降,必需懂得培「福」之因,隨時能積福、造福、修福、惜福,迨至福至心靈,即能享受人生,為最有智慧、閒逸清福之人。 古云:「至誠合天,福之將至」,就是教我們回到「福」的原義,讓自己的存心和言行舉止都能合乎自然的原理原則,唯有如此,必可獲得真正的福報。例如,《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既為人性的天然本分,那就是自然之道。一家人順之,則家庭和睦溫暖,孝子賢孫輩出,便是和美福蔭之家。一國人順之,以孝心為做人的原點,將此孝親之心擴大到一切人、事、物,則是上下無怨,民心和順,禍亂不興的和諧社會,福澤之國。 反之,假若人們忙於追求外在不實的利慾,忽視「父子有親」的人倫大道,則真正能慰籍心靈的天倫之樂、人間摯愛也將隨之逝去。不僅如此,若干年後,如此身教出的下一代自會效仿,甚至更絕情,更無義,那時年老的孤寂、缺憾、甚至受氣,可謂是寡福不幸,晚境淒涼。然這全是年輕時,身在福中不知福所造成的後果。 再如,《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合乎自然本性的表現就是心善、念善、言善、行善。真正做到,福自然就來了。華夏先祖,最善於發現自然之道,以道法自然過充滿智慧的幸福生活。而引申發展形成的中華道德文化,也可謂是「福」的文化。由此可見,中華文化之倫理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無一不是教我們如何過幸福生活的自然之道。祖先對後世子孫的舔犢之情,在道統文化中殷殷可鑑。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祖先留下的智慧文化,可謂是坐享先人的福分了,哪有不珍惜此福的道理?唯有讓這「福」的文化發揚廣大,福被自己、家庭、團體、國家乃至天下,才不負祖先的深恩厚德。 古人深明此理,將歡喜順合自然之道的做法,喻之為「好德」。明了「好德」為一切好運和福分的根本,這才是明明白白的人。依「福」的本意,「自求多福」的人生,確是一條喜從心生的幸福之旅。這「福自我求」的正確方法,不僅是個人立身的寶箴,也是傳給子孫後代,後福綿長,傳世久遠的良方。個人如是,推之於家庭、公司、國家、世界,求福之道亦莫不如是! 真誠祝願大家多福!祖國多福!宇宙多福!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