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就是不要為他們擦屁股(1) |
送交者: 張憶家 2005年08月12日22:26:03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摘要:
內容:
[怎樣處罰才收效] 我怎麼能保證用什麼方法使這個孩子下不為例? 這位媽媽談起不再給零用錢、禁足、沒收開車的特權……,大清早問我這麼棘手的問題,我還沒完全清醒呢!突然靈機一動,想到這已不是第一次她問我這類的問題。以前這個孩子被警察抓起來,媽媽說不要立刻保釋孩子,讓他在監牢裡面嘗點苦頭,也許以後比較乖些。但是後來禁不起孩子苦苦哀求,沒幾天就把他保出來。再過了幾天,孩子痛苦全忘,像個沒事人,故態復萌,父母親和他對質時,他還嫌他們囉嗦,使得父母親非常懊惱當初為什麼那麼快就把他保出來。 管教子女時,父母親常問∶在子女出現問題時,該怎麼樣處罰他們?有一派的心理學家認為根本不該用“處罰”這個字眼,因為一方面這個字眼太過負面,另一方面 “處罰”可能也沒法那麼有效地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他們用“後果”這個字眼來取代“處罰”,認為任何行為都有後果,後果有正面性的,也有可能是負面性的。大部分的後果是伴隨行為而來,或是約定俗成的,像是進食與重量,遲到與考績間的關係;少部分的後果是由制定製度的人決定的,像是銷售業績與佣金間的關係。這些後果的用意是希望人能保持良好行為,若是嘗到行為的苦果能記取前車之鑑,避免再度犯錯,就是達到了目的。 拼命吃肥肉、蛋糕、糖果等熱量高的東西,又少運動,會變胖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新陳代謝極端快速的特例一定有,卻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上班總是遲到的人,除非自己是老闆,如果老闆不嚴格督促屬下,公司會賺錢,誠屬少見。許多員工是老闆不下班,自己不敢走;如果遲到不被扣薪水,或是老闆不叫去訓話的話,很難改變慣性遲到。所以,如果不良行為沒有負面後果,一般人很難改變自己的行為問題。紐約市大停電的時候,一片漆黑,人做壞事沒法找到證據,許多人就在那個時候又偷又搶,人性醜陋的一面表露無遺。 [從小培養好習慣] 當然有些人自律嚴謹,心裡有把尺,不會逾矩。但是這種特質若不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話,很少會在成年之後,自然衍生出來;除非一個人幡然悔改,使得他的世界觀、價值觀完全轉變。 當然,有些不良行為並非每次都嘗到惡果,因此造成人們在嘗到後果時只會抱怨,並不見得會省察自己。大部份的人開車都有超速的經驗,被警察攔下來開罰單時,不會想到從前有多麼僥倖,只會認為自己這次特別倒霉;然後循規蹈矩了一陣子,又故態復萌。但如果每個路口都裝了隱藏的相機,一不守規矩,自動照下照片,罰單送上家門,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那還有什麼人會不循規蹈矩?即使有,這種現象也相當少見。 學習心理學說到,行為建立之後,若繼續不斷不定時地給與獎勵或報酬,這樣的行為很容易變成習慣。賭博如果是次次輸,大概不會有砍斷手指的賭徒。就是有贏、有輸,人們才會不斷地想法翻本。當然這只是用淺顯的道理來解釋後果如何影響行為。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在行為建立的初期,逢好行為必獎賞、鼓勵;到行為成為模式之後,可以不定期的獎賞、鼓勵,那麼良好的行為或可繼續保持下去。 至於不良行為出現時,若每次必嘗痛苦的後果,甚或這苦是刻骨銘心的痛,那麼當事人會因此不敢再重蹈覆轍。怕就怕在出事時,有人解救危難,可能令當事人產生這樣的心態∶既然這次有貴人相助,下次可能不會那麼慘,沒關係,再試試自己的運氣吧! [親嘗行為的後果] 有個母親要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要亂扔,還說如果媽媽看到玩具丟在客廳時,一定把玩具丟掉,孩子保證一定好好收拾自己的玩具。有天不知怎麼搞的,他把一個最名貴、值好幾百塊的玩具扔在客廳里,媽媽看到之後立刻丟到垃圾桶,孩子好傷心,直說下次不敢,媽媽還是不讓他由垃圾桶里撿回來。當筆者演講時,用這個例子問家長們,在相同狀況中會怎麼處理時,許多家長都說會把玩具藏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給孩子玩。許多家長認為丟掉價值不菲的玩具太可惜,我也很不明白為什麼要給孩子買這麼貴的玩具,但卻很佩服她的鐵血手腕,這一來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一定改好了。當然教導孩子寬容、原諒的功課是很重要的;然而若每次遇事,就為他們收拾殘局,寬容或原諒原屬特例反而變成了慣例,孩子根本就不會在乎自己的不良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好後果
那些遇事能拖則拖,甚或拖到最後一秒鐘,還是“皇帝不急”的人,每次在緊要關頭都能化險為夷,而且在做事情時,腎上腺素的亢奮給自己一種有效率、罩得住、洋洋得意的感覺,要這種人改變行為模式,簡直是不可能。因為他們並沒有經歷到這種壞習慣的後果。但是如果有這麼一次,因為拖的緣故,錯過了一生難得一見的機會,那麼改變才可能發生。不然的話,別人怎麼勸,都沒用。 把“行為有後果”這個觀念運用到管教子女的原則上,作父母的讓子女知道自己言而有信、言出必行,那麼管教的挑戰已解決了一大半。常常看到父母親在家裡甚或公眾場合數數字,多半是數到三。倒不是有人數學不好,需要父母耳提面命,而是在數三以前,父母常說∶“你再不聽話,我就要……我現在數到三,一、二、二點一、二點二……”有時小公主、小王子連眼皮都不抬一下,作父母的受不了挫折,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總是要教訓孩子一下,打了下去,旁邊的人大喊:“虐待兒童!”,搞得父母親和孩子兩敗俱傷,落荒而逃。 [別為孩子擦屁股] 杏林子在“北極第一家”的著作中提到,兩歲的侄兒自己會上廁所之後,有一回,他在別人幫他擦屁股時大哭起來,因為他要自己做。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親立刻為他們收拾殘局、擺平場面,孩子可能不會當場大哭,然而以後可能就該父母老淚縱橫了。父母對子女愛到深處無怨尤,什麼事都肯為孩子做;但若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舉動其實是為孩子擦屁股,等到來不及之後才恍然大悟,不過是徒增悲傷。 (未完待續)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