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困惑:中文何去何從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8月30日13:50:3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人不分種族信仰,都會珍惜熱愛自己的母語,詩人、作家也因之會成為整個民族的驕傲。歷史上多少的王公顯要早已灰飛煙滅了,而書寫名篇經典的人們還活在我們的記憶里,他們的文字依然滋養着我們的心靈,閃耀在我們的言談舉止之中。 台灣一所著名中學的語文老師姚寧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語文是‘萬學之母’,是人的皮膚,鳥的羽毛。”所以,當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2006年《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將語文課從每周5小時壓縮為4小時,將文言文比重從現在的65%降為45%,並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時,台灣社會為之震驚,批評如潮。 社會賢達:搶救中文刻不容緩 這份“綱要”在討論的過程中,台灣各界從學生家長到文藝界、企業界知名人士紛紛表達反對意見。一些人士還特別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在兩岸都享有知名度的詩人余光中就是“聯盟”總發起人。余光中反對主政者把意識形態帶入文化教育,他說:“文化是一個很悠久的事情,並不是短期的政治主張可以決定一切的。所以文化應該持續地傳承,而不能以短暫的政治主張來干擾文化的傳承。” “聯盟”的發起人都是研究所所長、大學校長、藝術家等社會賢達。發起人之一台灣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張光正認為:“現代西方非常多的人主動在學中文,我們台灣卻不珍惜中文,實在是不應該。”同為發起人的台灣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說:“我非常擔心年輕人語文能力下滑的情形,我經常收到很多看不懂的信。即使學生將來從事理工行業,也要有足夠的能力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目前很多工程師寫出來的技術報告完全不知所云。”城邦出版集團總經理何飛鵬說:“語文教育東搖西擺,吃苦的是年輕的孩子,茫然的是家長老師,搶救中文,已是刻不容緩!” 可惜,這些入情入理的分析、建議如泥牛入海,減弱中文教學的“綱要”依然順利通過並公布。列祖列宗還是“劣祖劣宗”? 對新的語文教學“綱要”持反對意見的台灣1000多名中小學老師和超過200多名大中專老師曾派代表向台“教育部”部長杜正勝面陳意見,雖未見成效,但反對者有“不成不止”的決心。1月14日,教師、學生家長、藝術家代表再次到位於台北市濟南路的台“教育部”向杜正勝遞交聯名信,並當面提出批評。 台中師範學院副教授王財貴請求杜正勝收回成命,恢復高中每周5節課。書法家杜忠誥則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為選修就意味着可修可不修,而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更是全人類的智慧,是“幫助我們‘有異禽獸’的指引明燈。代表家長發言的劉琴滿女士說,據統計數字顯示,70%的小學生都參加過讀經班,社會上的作文班、才藝班如雨後春筍,一家課餘中文補習班去年招收高達1萬名學生,這說明學校的中文教育不是太多了,而是出了問題!另一名學生家長用數字說話:“台灣高中每周的語文課時比美國、日本、韓國都少,小學生的母語課時也比不上法國、新加坡,年輕一代的中文程度不斷滑落,如何具有競爭力?” 關於中文教育,除減少高中課時外,台教育主管部門還提出了淺化課本、研究生入學考試可不考中文等主張,現在台灣小學6年級的語文課文是“山是那樣的青,水是那樣的藍,漁船三三五五,漂來漂去……”“葉葉垂楊葉葉楓,葉葉扁舟葉葉篷,掩映着一葉葉的斜陽……”等句子,被專家稱為“不通”、“沒文化”,學生考試看不懂作文題目,把“列祖列宗”寫為“劣祖劣宗”等荒唐事常常見諸報端,令台灣社會對中文教育現狀的反省與批評之聲不斷。政治爭議能入教材嗎? 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對減少中國史及中文教學的基本解釋是,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實現“快樂學習”,聽上去並不錯,但同時卻在討論把統“獨”這麼沉重的議題滲入初中二年級社會課教材。在台“教育部”主導的社會課教材研究小組上,已經有人提出將統獨”、
這個議題由《聯合報》披露後,在一線教學的教師幾乎同聲反對,教師會理事長呂秀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連大人都說不清沒解決的問題,怎能期待十幾歲的孩子有足夠的思辨能力?老師教起來更會動輒得咎,已經有老師在課堂上討論政治議題,引起家長不滿,告到教育局。也有校長擔心,政治傾向明顯的老師會操縱意識形態誤導學生,使孩子從小捲入政治對立的氛圍中,此舉可能撕裂校園,污染純真心靈。 對此,有家長認為這個議題沒替學生着想。學生的反應更直接:“大人好無聊”,“考不考?不考試我就不學”,“如果老師、爸媽各說一套,我該聽誰的?”“想學的可以學,我不想知道別跟我講”。 14日,在反對壓縮語文教學的各界代表向杜正勝表達意見現場,有台灣記者提出統“獨”入教材問題,雖然杜正勝情緒激烈地聲稱“不知道”,是否討論“沒聽說”,並且指責媒體披露此事不妥,要這家報紙的記者、總編“重上新聞課”。按以往的經驗,很多討論中的教育議題,雖說反對有理,也都說了白說,有“專家提議”便過關定案,歷史教科書已改,語文課時被減,倒轉的地圖印刷出來……台灣的中文向何處去?台灣的教育向何處去? (人民日報海外版)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