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學的電腦系過去15年出了3個“天才”---至少當時畢業時人們這麼認為。
第一個是滑鐵盧1991年畢業的Tony Lai,18歲拿的博士。人民日報海外版都報道過。現在此君表現平庸,3年前在歐洲開會時間過他。沒有任何社交能力,當時開會時只有3-4個華人,都坐在一起,Tony決不和人主動交談,可以傻坐着2小時,只管自己吃飯。研究上文章很少,質量也一般。好像一直在IBM-Toronto的research lab。
第二個是UBC1995年畢業的Timothy Chan, 19歲拿的博士。從社交上看和Tony一個路子,反正俺和幾次他開會時他從來都是傻坐着。當然,你問他學術上的東西,他還是會回答的。Timothy做東西,基本是獨來獨往。獨立作的STOC/FOCS/SODA/SOCG工作是下面要說的Erik不能比的。Timothy最早出名的工作是3維Convex Hull的Output-Sensitive算法。大概open了十幾年,他用很基本的方法,2頁紙連算法帶證明都搞定。2005年在滑鐵盧電腦系拿的正教授。
第三個是滑鐵盧2001年畢業的Erik Demaine,20歲拿的博士。父母離異,父親至少前幾年一直陪他滿世界轉悠。社交能力比上面兩位強多了,俺和他兩次開會時同桌吃過飯(不是會議安排的)。沒覺得他和一般的人有什麼差別。也許這就是Erik混得好的最重要的原因。Erik做研究和別人都不一樣,一般開會,他不參加什麼talk。會場外拉上幾個人馬上就開始解題,所以他的文章都是一串作者,人氣也旺。但從真正的學術來講,俺從來沒聽一個圈內人說Erik強於Timothy。當然,學者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