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子有言:孝就是感恩心。真是如此嗎?有道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孝指的可是家族傳承的大義啊。中國的“孝”,是孝道,是一整套的社會行為規範,道德準則,也包括經濟扶助等。在中國,對父母不贍養是犯法的。如果你經濟不行,再有孝心,你也是不孝子孫。在中國,人們有怕不能生育男丁的恐懼,有怕經濟不行了不能贍養父母的恐懼,誰都怕被罵成不孝子孫。這種恐懼,不亞於三座大山。孝豈是一個“心”(感恩心)字了的。匣子如此舉重若輕、與時俱進、輕描淡寫地把孝說成感恩心,是真不懂,還是揣着明白裝糊塗?不厚道啊。
為人父母既然作出生育子女的決定,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比如你選擇了喝酒這種行為,就要為這種行為負責(如不能酒後駕車);人們要對你不酒後開車的行為感恩嗎?父母撫養、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他們應該和必須做的行為,你從那裡看出孩子要為這種行為感恩戴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父母生孩子是一種“原罪”(孩子可都是痛哭着來到這個世界的呵),父母應該、也必須儘自己最大的心力來養育孩子。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是可以選擇不做父母的。
匣子在再談孝道 ── 兼答誰是誰中寫道:“就連動物都有,羊有跪乳,鴉知反哺,況乎人乎?”,這句話有些古意,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大概是:動物有了,人就更應該有。可為什麼動物有,人就更應該有呢?這是什麼邏輯?照此邏輯,豈不是蒼蠅能傳播疾病,人就更應該傳播疾病?狗能吃屎,人就更應該吃屎?如果孝道出於如此邏輯,實在難以服人。
孝道還括孝敬和孝順,也就是說,人一旦成了父母,別人就要對他崇敬和順從,似乎成神了。某次性行為後,珠胎暗結,便使一對男女有了神聖性,成了半仙,這又是什麼邏輯?這孝道有道理嗎?
匣子在《簡答誰是誰的“千年的孝順觀”》中寫到:“中國的孝道,有自己的淵源歷史”。其實,在中國,有淵源歷史的東西很多,比如:巫婆裝鬼,神漢跳大繩等等,也都有自己的淵源歷史,值得誇耀嗎?還說“感恩也是一種理性,一種教育”。其實有很多東西是不需要教育的,比如對美的追求,對愛的嚮往。一個人可能不懂得如何表達愛,但並不說明這個人沒有愛。教育只能傳授知識和技巧。感恩心是不需要教育的,一個人感受到了恩情,就會有感恩心的。至於是否有感恩的能力,那得另當別論,也許需要通過教育來獲得。對美的追求,對愛的嚮往以及感恩心等,由於其自身有內在的合理的邏輯性,往往不需要教育和灌輸就能接受。只有象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或者毛主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需要教育和灌輸,而且是通過最高統治者的教育和灌輸才能推廣開來。幾千年來中國的統治者對孝道也是極力推崇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