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應丟掉補償心,找回平常心 |
送交者: wu6 2007年10月14日11:14:30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做父母的本應該有顆平常心。因為,生兒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過父母們:“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心理健康的人。鄧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紀偉人,可他卻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平常人。他有一句讓老幼動容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 一個偉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們這些普通人,卻又非逼着孩子去當什麼“人上人”不可,這不是害孩子嗎?有了這種心理,對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學又冷靜。為了讓孩子當“人上人”,許多家長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學。考試成績稍差,家長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後,更會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着強大的思想壓力,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如此下去,孩子不僅沒有成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沒有志氣的平庸之輩,變成了“人下人”。 培養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謂做平常人,就是少給孩子提一些過高的、難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語言講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運。 所謂有平常心,就是讓孩子快樂地成為自己。許多父母喜歡支配孩子,喜歡按照自己的願望支配孩子的未來,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使孩子成為只能順從地按照別人的意志辦事、缺少創造力的人;另一個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與父母較勁兒,你讓他朝東,他偏要向西,事與願違,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細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業者,有幾個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馬寅初的父親給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當賬房先生,而馬寅初選擇的道路則是離開家鄉,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國求學,拿回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土學位,後來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 有些事情的結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說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歷練,最後孩子真能成為一個“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創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讓孩子快樂地一輩子“當自己”。他認為,父母並不是孩子本身,憑什麼替孩子決定前途?尤其是依從父母的意願而不是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認為孩子的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童年也不會重來,強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項目,那份痛苦會成為孩子心靈里抹不去的陰影。對女兒的教養,蔡志忠先生採取的是順其自然、因材施教的辦法。他曾送給女兒一個這樣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們告訴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長得很高,結的果實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並且還會像蘋果一樣有營養。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養分,很賣力地做體操運動。結果,它的果實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現在小番茄秧不再認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連一點兒自信心都沒有了。 蔡志忠說,他只要自己的女兒快樂地成為她自己,只要能夠健康地長大,別的什麼都不重要。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強迫他實現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不僅會讓孩子感覺到迷失,更會戕害他們的心靈,這實在是大錯特錯。 不要把你的願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讓孩子來實現你自己的願望。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讓孩子在規則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孩子盡情地成長,完全地自我發展。你的孩子並不是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能給他思想,因為他有他的思想。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6: | 豐子愷:人生三層樓 | |
2006: | 幸福人生講座(十):五倫中哪一倫最重 | |
2005: | 中文課本:海外教中文的一點思考 | |
2005: | 教孩子每日一詩:《塞下曲其一》 (王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