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顯然有意混淆了兩者的關係,簡單地把兩者放在對立矛盾的位置上,但又試圖
否認這一點,所以又要掩飾,表現出讚嘆美德的樣子。而在培養孩子善良美德和個
人權益之間,無憂還是借用孩子的權益否定了孩子的美德。
無憂對於“個人權益”有兩個很巧妙的辯護,一個是把個人權益放置在一種發生沖
突和爭奪的場景,而我們知道,任何的巧取豪奪都是錯誤的,這裡存在的是“公道”
問題,不是“分享”與否的問題。而無憂也正是基於這樣一個預設的歸謬前提,往
下推理而得出“個人權益的侵犯,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個人精神會受到打
擊和破壞”的結論。從而由“個案”而得出“普適”的結論 ── 個人權力“比分
享還重要”。在這裡,“分享”是和“強迫”、“剝奪”聯繫在一起的。
所以無憂在這裡存在兩個基本錯誤。一個是不完全論證,也就是說,沒有提出分享
的正常環境,而以特殊環境來完全指代正常環境。因此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在正常
環境、公平友善的環境下,個人權益也比分享更重要嗎?還是同樣重要?無憂的另
一個基本錯誤,是在預設的歸謬前提(衝突和爭奪)的推論中,濫用了“分享”的概
念,事實上在不公平的前提下,不存在真正意義的分享。濫用了“分享”的結果,
就必然使“分享”成了“傷害”和“不義”的代名詞。
當然無憂也會說漂亮話,但那只是個空殼,因為在無憂的語境裡,分享就意味著讓
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以致於強迫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分享”。如果說無憂前兩
個錯誤是推論和概念錯誤,那這裡的錯誤就是邏輯錯誤。分享首先是一種愉快的心
理體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其實也就是我們美國人說的團隊精神;另外分享又是
一種利他的快樂,因為體會到好朋友的快樂而自己也因此而快樂,所以從分享這個
意願和行為本身,並推不出委屈和強迫的結論。
那麼在沒有出現衝突和爭奪的場景中,自己的孩子又為什麼會不願意分享呢?講到
這裡,聰明的朋友也可以完全模仿無憂的設計和邏輯,反推回去,從而得出結論說,
那些自我中心太強而不知分享、不願分享的孩子,久而久之,也會變成非常自私、
唯我獨尊、不合群、以至於敵視他人、自我封閉的孩子,在我們美國人民中間,那些
校園槍擊手們,好象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共性。所以無憂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其實
還是很可憂的。
一個孩子,一個人,有兩樣東西缺一不可:一個是正義感,一個是同情心。正義感
指平等維護權益的意識,既包括自己的權益,也包括他人的權益,而不僅僅是“我
的就是我的”;而同情心,也就是共情意識,一種能夠與人同憂共樂,能夠分享,
願意溝通,容易交流,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的美德。分享是一種意願,但又不是一種
純粹的隨意性,常常需要父母的啟發和引導,才能使孩子慢慢懂得並學會從別人的
快樂中產生一種共鳴、共感的的快樂。顯然,無憂對這兩個方面的意義都沒真正搞
懂。
懂得權益和培養美德,都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缺一不可,同等重要。而對於我們
生活在美國的孩子來說,那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想讓孩子將來能夠說起話來條條是
道,那麼做父母的也許首先自己要頭頭是道吧?你說呢?我親愛的朋友。。。們?
NoWorry:我的就是我的
http://bbs2.creaders.net/child/messages/16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