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美國逸事12:美國的“全職母親”
送交者: 雲易 2010年02月15日04:47:02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美國逸事12:美國的“全職母親”

--- 兼談中國兒童教育的誤區

 

我想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個觀點:“男女平等”的意識和文明的進步成正比。也就是說,越是進步的社會,男女的社會地位越平等。在我們大多數中國人的眼中,這個“平等”的具體的體現,就是女性從家庭事務中走出來,擺脫“家庭主婦”的身份。如此理解的話,美國就應該是“家庭主婦”徹底“絕種”的國度了。然而來美國後,可能很多中國人都會吃驚地發現美國的家庭婦女非常多。尤其在有了小孩之後,她們好多都停掉工作,在家全職帶孩子。

這難道是因為美國沒有男女平等的意識麼?仔細觀察我們也不難發現,美國的婦女普遍比中國人更受人男性尊重(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美國法律在保護女性方面也很完善。那麼,造成美國如此多的“全職家庭婦女”的現象,原因是什麼呢?

我認為還是要從社會意識形態上去找答案。

 

美國人都有個信念: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美國的家庭,由於沒有計劃生育的政策,好多都不止一個孩子。所以如果要堅持這個信念,好多女性就不得不辭掉工作留在家裡了。很多職業婦女,在孩子生下來後的最初幾年,都基本完全“犧牲”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帶孩子的事務中。當然,留在家裡帶孩子決不是完全出於信念,更多的母親還是出於自願:以此為樂,一天不和孩在一起就過不去。

記得我剛到美國不久就接受了一次難忘的“文化衝擊”。當時認識一位30多歲的美國婦女辛迪,兒子4歲多了。我發現她對兒子非常關愛,在我得知她的職業是“護士”之後,我感嘆道,有你這樣一個母親,你兒子真幸運。她當時馬上有點不安地回答道,哦,不,是我因為有了這個兒子才如此幸運。這句話讓我非常震動。因為,在我已經活了30年的人生中,我還沒有聽到過任何中國母親這樣說話的(當然可能中國人的“含蓄”也是原因之一)。

不是嗎?在我們中國人心中,孩子受到的教育最多的就是給父母添了多少麻煩。十月懷胎,母親生產的痛苦,生下來後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不說,還吃父母的用父母的。然後這不就欠了父母一輩子嗎?

漸漸地,在美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發現很多美國母親的確是出於感情需要而主動願意呆在家裡帶孩子的。和孩子在一起,對她們不但不是痛苦,還是一件“美差”,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決不能讓別人搶奪去。所以在美國幾乎見不到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代的。不但見不到這種現象,好多爺爺奶奶們想要和孫子在一起,還得徵求兒女的同意(當然反過來,如果年輕父母要自己的父母來幫忙帶孩子,一般也只能是暫時的,並且也不一定都是有求必應的)。記得我在畫肖像的時候(大多數的訂單都是爺爺奶奶給孫子畫像),有一次一個顧客看着我的畫,感謝了一番之後很得意地對我說到:我女兒很理解我,每周都讓我和孫子呆一整天。

反觀我們中國人,尤其是海外的,多把孩子生下來後就交給自己的父母了,然後自己繼續為自己的人生奮鬥。這個在大部分的美國人眼中是很難理解的,甚至會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因為,除了不得已被逼迫的情況以外,一個母親絕對不能和自己的嬰兒新生兒分開。一次一個半生不熟的美國人問我,“你們中國人是不是有傳統把剛生下來的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帶?”我說這其實也不是“傳統”,只是很多海外的中國人的確忙不過來,不得不尋求幫助。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我心裡還是知道,這話只有一半正確,因為也的確有些中國年輕父母並不完全是“被迫”把自己的孩子“出讓”給老一輩的。

我出國十多年,回國兩次,還注意到一個現象:中國街上很少看到小孩子。在美國只要人群聚集的地方,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拖兒帶女”的現象比比皆是。當然,這個現象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美國出門上街都有車,帶孩子方便。但不能不說,好多中國的兒童並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是原因之一。

 

美國的確是兒童的天堂:孩子們的笑臉,隨時都在證明這一點。從我個人的觀察,中美兒童的差別,決不在他們的衣着,玩具上,而是在表情上:美國孩子見人就笑,充滿靈氣,而中國孩子(包括好多亞洲孩子)一般不但不愛和人作目光交流,更少有笑臉相迎的。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了一個事實,兒童期的成長,是一個人的人生基礎。一個在有足夠的父母愛護(尤其是母愛)下長大的人,心理會比那些沒有得到父愛母愛的人更健康。所以我每次看到美國孩子們的機靈的笑臉,再對比中國孩子們相對沉悶的表情時,不由得想到這會不會是“全職母親”和“職業女性”導致的不同結果?

我很早以前讀過一本心理學家弗洛姆的書:愛的藝術。這本書對我的人生觀起了非常大的影響。弗洛姆認為,嬰兒在母胎中是一種“無知無覺”的,“混沌”的安全狀態,而人被生下來脫離母體後,就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孤獨感。所以,如果在人的初期,有了(父)母親的精心的看護,人的孤獨無助感就會相對減弱,人的心態就會更健康。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最早的那幾年和父母在一起非常重要。

在 “全職母親”的照顧下長大的孩子,由於一生下來就得到了人最重要的東西---“愛”,他們在以後的成長中會有別人完全不具備的優勢。首先,他們不會貪婪,因為他們的情感儲存非常充分,不需要多餘的身外之物來充實自我;其次,他們比別人更自信,因為他們一生下來就被母親欣賞了一番,從一開始就知道了自己的生命很有價值;再次,由於前面的兩個優點:天然的滿足感和自信,他們的心理會更健康,對付生活不測的對應能力就更強(注一)。

而反觀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思維,兒童,尤其是幼年期,卻沒有這麼重要過。“三歲孩兒食兒不知其味”,指的就是這樣一種觀念:幼兒都是沒有意識的存在。所以,只要幼兒有奶喝,有人給他們換尿布,成人就算是盡了責任。至於精神的培養,都是在他們懂事之後的任務了。

這也是好多中國人可能會反駁我的觀點的理由:中國的父母們雖然沒有在自己的孩子的幼兒期和他們在一起,但看看他們在孩子身上劃了多少錢!不過我會回答說:花所有的這些錢,比起在孩子最早的那幾年的關愛來,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即使沒有那麼多的身外之物,他們一樣的會活得很幸福。

 

是的,在對西方兒童心理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堅持這個觀點:中國人在物質和社會地位上顯示出來的相對於其他民族(不一定每個民族,但至少和西方人)的更為貪婪的特性,是一種亞健康的心理狀態。這個狀態很大部分來自於童年的不安全感:因為從小就沒有被看重過,所以成人後就需要更多的物質和社會地位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是麼?我們中國人,雖然有老莊大談“與世無爭”,可我發現我們中國人爭得比誰都厲害。不但在國內,在海外也竭盡攀比之能事:從工資,房子,汽車,到孩子的穿着,教育,學校,等等。美國人呢?不是沒有虛榮的,但比較起來,好像更講究實際。比如說孩子的教育。中國家長把孩子送去學鋼琴的比例絕對比美國人多。其實說起音樂素質,中國人是比不過美國人的:西方人普遍比中國人天生更有音樂細胞(個人觀點,但很堅持)。但美國人一般決不強迫自己的孩子學鋼琴,也許一半是因為經濟能力,一般也是因為小孩子不一定都喜歡鋼琴。而中國人呢,稍微有點條件的,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弄去學鋼琴,決不考慮以後孩子會不會有發展,錢會不會白花。

好多中國父母,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的確付出了太多,以至於自己都沒有自己的生活,於是到了老了後就變得空虛無聊,兒女的回報又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寄託,完全沒有西方老年人那樣充滿自我的瀟灑。

 

由此,我覺得我們中國人在生兒育女上不能不反省兩個問題: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對幼兒期重要性的忽略,以及“男女平等”的觀念中對女性的一些天性(尤其是“母性”)的抹殺。美國的“全職母親”(注二),絕不是在“男女平等”這個觀念上落後的體現,而是西方人對人性的更深刻更準確的把握:男女平等,並不是體現在生理,體能,職業等具體能力上,而是體現在社會對女性的天性(注三)的尊重上。

所以,作為一個對“男女平等”的絕對擁護者,我對美國的“全職母親”充滿敬意!

 

 

 

注一:這些分析都是值得普遍性,不排除特殊性的存在。

注二:經濟能力當然也是“全職母親”的條件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好多現在大陸的有錢母親仍然不願意“全職母親”。

注三:關於女性的天性(母性)分析,是普遍而言,不排除少數女性由於有其他才能和興趣而選擇不同人生的。所以我的觀點是承認普遍規律的同時,也尊重少數特殊性的存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寶貝的對聯。笑死我了
2009: 是不是可以給寶貝講解詩詞的意思了?
2008: 青春期反叛的青少年
2008: 這個問題, 你必須老實回答
2007: 其實,婆媳不和好多時候是習慣問題。
2007: 回盒子
2006: 隔代教育也有優點: 美國有130萬孩子與
2006: 55個隨手做出的好習慣 可令世界更美好
2005: 聽聽兒童心理學家對把孩子送回國的看法
2005: Kung Hei Fat Ch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