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女兒快1歲,該脫離嬰兒床時,我們就開始考慮分房的問題。當時全家還在日本,記得那天去看兒科醫生,順便問了一句:“日本的不分房和美國的分房哪種好?”沒有想到,日本醫生對美國的從小分房很有成見。他說:“你們想想,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自己孤獨地躺在屋子裡,感覺不到父母在身邊,長大後也不懂得和別人溝通,最後鬧不好會拿槍殺人,那時父母后悔也晚了!”這幾乎是聽到的最偏激言辭。不過因為他說得激烈,我不得不把問題重新想一下。我記得小時候去一個同學家,他姐姐向我們抖落同學醜事,說他沒有膽量上廁所,就把尿撒在暖氣片上,弄得屋子裡臭得進不去人。當時我們哈哈大笑。想想也是,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的女兒呢?為此,我對妻子說,能分房就分,但不要強迫孩子。
女兒2歲時,她媽說服她分房睡,並且告訴她:“爸爸媽媽的床就在幾步之外,而且門也不關,不要怕。”女兒開始還挺高興的,可是第二個晚上就開始哭,到後來,乾脆半夜哭着跑到我們床邊來,我們趕緊把她抱在懷裡。分房計劃就這樣破產了。
隨着女兒漸漸長大,我們不斷告訴她,別的孩子都是分房自己睡的,就你還和父母同一個房間。這樣說是為了讓她感到自己與眾不同。等她上了學前班,他和父母一個房間睡就成了家庭秘密,說不出去了。以後她上了二年級,自己開始有壓力了,因為小朋友們串門時問及此事,她只好支支吾吾。最後她主動與我們商量分房的事情。我們也就順水推舟,滿足了她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