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華裔的戰歌(3):失敗的價值 |
送交者: 汪翔 2011年02月13日15:33:39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華裔的戰歌(3):失敗的價值 強調孩子的全A成績,在內心深處到底意味着什麼?為什麼我們就那麼在乎,按照學校標準來達到的完美記錄?這個標準真的有那麼多的價值讓我們付出那麼多嗎?在付出了那麼多之後,真的值得嗎?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不是太高了一點? “全A”情結,說到底,還是一種父母不自信的潛意識在作怪。 世界上除了中國人,恐怕只有猶太人喜歡“全A”了。猶太人喜歡這麼做,比較能夠理解:長期的“流浪”,在血液里、骨髓里,已經積累了太多的需要謀生技能的“喜好”。對於一個沒有資格參與政治,只能夠靠“小技巧”謀生的民族,在技巧上做到極致,自然也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人都是理性的動物,在這點上表現得很明顯。 中國人有“精英”情節,實際上來自於類似的原因:長期的集權和家族(皇族)的一統天下,讓天下的“精英”們只能夠靠“技巧”來謀得一個好的生存環境的權力。而這種“技巧”的判斷標準又是一個個沒完沒了的考試。也不管這種考試本身是不是有意義。至少,那是一個“執照”,有了他,你才能夠“執業”。再者,長期以來,由於害怕競爭勢力的形成和壯大,中國歷史上一直以來對經商行為的打壓,讓作為政治替代品的商業,也成為很多人不願意選擇的職業。 權力,說到底,不就是對資源的占有嗎?政治集團之所以被歷代的中央政府害怕,不也是因為它所擁有的可以對抗的資本嗎?皇帝之所以能夠讓無數的“精英”們為他賣命,主要的不也是因為自己擁有大量的可以長期使用的獎勵資源嗎? 由於這種內在的制度性的誘導,才形成了今天中國這種很有點“奴性”的精英文化。而且,只要是政府擁有的權力過大,這種“奴性”就不會消失,甚至不會減弱。因為,這是人類自然的理性選擇本能決定的。人的選擇沒有對錯,如果眾人的選擇從宏觀看不理性的話,那麼,這種不理性的背後就是制度性的問題了。 為什麼人會害怕失敗?原因無非是:冒險的成功幾率無法估計,或者說,基於自己能夠理解的信息,風險太大(這是很主觀的,但就是這個主觀的才是最關鍵的)。而且,對於和這個風險對應的回報的預估,自己也沒有足夠的信心。 華裔在美國,主要是兩大塊,一塊就是留學生出身的“學習型”,他們對於後代比較喜歡強加“全A” 的“責任”。還有一塊,就是以福建移民為主的企業家型。他們由於長期在經營企業那塊謀生,對於在美國怎麼樣靠自己單幹,比較有第一線的感覺。但是,問題是,很多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最後卻在一次次的“轉型”之中交給了房東。由於競爭激烈的原因,很多開始時生意不錯的中餐館很快就衰落了。為了“振興”經濟,不得不從“堂吃”改造成“自助”,再從“自助”改造成“日本自助”。這一次次的改造,需要付出的是大量的資金,最終,一年年累積的結果,是山越來越空。但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似乎也難以找到其他更好的謀生手段。華裔和華裔之間的激烈競爭,最終摧毀了不少自己同胞的財產。在短期之內,估計這種格局還難以改變。這和國內的“轉型”難似乎成為對應。 這些企業家們倒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冒險,可是結果卻不是很好(多數)。我看着都為他們難受。這麼折騰的結果,是很難積累財富的。 而對於那些留學生背景的華裔,似乎也“喜歡”讓自己的子女在“打工”這個行當繼續做下去。 一方面是想冒險,可是能力有限,機會自然也有限。語言方面的限制,估計是最關鍵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已經有了“既得利益”。乾脆就來個繼續堅守,一代代的來“愚公移山”。 相比猶太人,“阿妞不牛”所說的,通過宗教將大家綁在一起,並且,藉助這種比較近的關係,來傳達信息、交流經驗,這樣的平台,給了他們獨特的相互幫助(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優勢。但是,目前,留學生為背景的這一塊,似乎沒有一個能夠連接大家的平台,福建移民那一塊,有同鄉會,結果怎麼樣,我就不知道了。雖然在美國國家層次的,有個“精英百人會”, 可是,它是那麼的高高在上,那麼的“精英”,這樣的組織,對於一般的百姓,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幫助。我們普通百姓需要的,是像國內街委會那樣的組織。來自中國政府方面的,主要是“愛國”為目的的統一戰線,對於我們這些在美國生活的普通人,也沒有多少價值。 我實在是想不出來,如果自己在美國的普通日子都沒有過好,還一心一意地去搞愛國的事情,那你又怎麼能夠不保證自己家破人亡呢?生活下去,隨遇而安,過好日子,才是最實在的,不是嗎? 一位讀者給予的提示很現實: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美國的美國佬,如果不安安心心地熱愛自己所生活的社區,而老是想着怎麼樣折騰來“破壞”這個“敵人”的故土,我也不知道那樣的日子能夠怎麼個活法?! 讓子女獲得全A,對於一個家庭似乎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特別是對於有潛力的孩子。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淫威之下最後“心服口服”地服從的話。如果一個國家所有的孩子追求的都是全A的結果的話,那麼, 這種模式(風氣),對於國家而言,恐怕是禍大於福了。再者,按照統計規律,讓所有的孩子都全A應該是不可能的。那麼,對於多數的父母,我們能夠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嗎? 一個理想的教育模式,對於我,應該是給孩子打下一個厚實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僅僅是文化上的,還有為人處世之類的“情商”。在這個基礎打好的同時,來慢慢發現和培養孩子的獨特興趣,讓孩子在有一定程度壓力的情況下,儘可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 這樣一來,孩子們的選擇餘地就會大很多,也會快樂很多,成才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對於華裔,在今後幾十年,在獲得諾貝爾獎這個“領域”,趕上和超過猶太人不應該有驚險。可是,在非學術領域,我們可能有硬傷。如何儘可能快的將這個硬傷修復好,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果福建移民和留學生背景的移民能夠融合一下,就是最佳的結構了。怎麼樣能夠做到這點呢?我們之間似乎有個很大的“斷層”。 美國學校很主要從小就讓孩子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目的,實際上也是讓孩子更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在這方面,我們的家長是不是在盡力而為,讓這種美國模式充分發揮效果呢?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伍加:媽媽您先嘗 | |
2009: | 三妹請 | |
2009: | 祝各位大哥大姐,小弟小妹,神仙佛爺情 | |
2008: | zt天堂的門票 | |
2008: | 生兒育女人之本能, 大沒有必要感恩戴 | |
2007: | 也說和婆婆過招 | |
2006: | 元宵佳節念親恩:兒歌【扎彩燈】 | |
2006: | 升起你的彩虹來,至少在情人節的時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