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丁丁家长
万维读者网 > 海 二 代 > 帖子
三妹请
送交者: 枯木朽株 2009年02月13日23:21:28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愚兄现在较忙。下面只是些未加整理的旧帖(记得三妹说旧帖找不到了)。 学中文若从幼时学起,以往都是从最老的书如四书五经开始。这样易于理解用典。 据说国内已开始有这样的教学试点。 我们现在开始,如此未免太辛苦了。若想事半功倍,愚兄认为,可从王力的《汉语诗律学》读起。 在旧文体中,诗词最接近现代汉语,所以最易学也最为现代读者所接受。其他文体的格律有很多类似之处。 为何要先学格律呢?若先读诗词而不知其格律,便不了解其语音结构。现在的语音,尤其是北方语音,与古时 已有很大区别。最重要的是过去有平、上、去、入四声,而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将平声一分为二,故有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南方方言仍留有入声,如国、白等字。一旦了解了这些,每读一诗,便会注意到其韵律,渐渐 便记得一些旧音,自己就能写了。愚兄并非说现在写诗要用旧音,但如不了解旧音,便无法了解古人的韵律。 甚至无法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韵律(是用旧音写的)。 诗词的格律可在下面链接中找到, http://chinesepoem.netfirms.com/pierre/Page10091/AyrN/1W1s_OAyPo__/1w1s_oaypo__.html 点击“格律,近体诗”便可找到律诗的格律。 字句的平仄古今对照可在下面链接中找到, http://www.zhgc.com/pz/pz.asp http://www.bu5.net/hxsy/sccs/psyp.htm http://www.oligood.com/oldpeasant/web/index.htm(可用来检查四声及格律)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http://life.httpcn.com/dict.asp 再谈四声及韵 普通话中一、二、三、四声分别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胡”字在普通话中读第二声,所以是 阳平。古时平声不分阴阳。普通话受北方语音的影响,取消了入声,将入声字归为其他声。 当然即使不考虑入声,古今其他三声也有一些区别,譬如“道”字普通话中读去声,而旧读上声。 韵较声更细,同韵必同声,同声未必同韵。每一个韵有一个名称,譬如“删”是一个韵的名称,也称为上平十五删。 “入”字为入声十四缉。就像国与职一样,入与缉在普通话中听不出是同韵。入声韵今天最难辨认, 只能在某些方言中听着类似。幸好律诗中只用平韵。韵书及字的平则可在前文的链接中找到。 其中上平及下平只是平声的随意分部,与普通话中阴平阳平无关。 声对 律诗两句一联,一联中两句平仄相对,不然便称为失对。这与普通对联一样。失对时越是前面的字越不重要。 另外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就是说尽量不使第二、四、六字失对。 黏 为避免相邻两联雷同,律诗要求每联第一句第二字与上一联第二句第二字同平仄,称为黏,否则称为失黏。 韵 因古今发音不同,韵不能从普通话发音中得出。例如东、冬二字便不同韵,而国、职两字却同韵(可用南方话试试)。 这一杜诗用删韵。间、山、还、关皆删韵中字。也可从前面第二个链接中找到。 律诗第一句可用韵,称为引韵,也可不用韵。 律诗声调中还有孤平、拗救、上尾等说法。可在谷歌上查查其含义。 近体诗或五言,或七言,偶然六言。每两句一联,头句称为出句,后句称为对句。 两联诗称为绝句;三联诗极为罕见,称为小律;四联是正常的律诗;超过四联便构成排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其四联从上至下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及尾联。 对仗 对仗分两部分:声对及意对。声对前文已讲过,下面讲意对。 七绝无须意对。七律首联及尾联无须意对,当然意对也未尝不可。四联皆对显得过整,杜诗常有四联皆对的情况, 所以有人批评说:太白过散,少陵过整。 对仗中最宽的只要求声对及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称为宽对。如词类也能相对便称为工对。 例如花与鸟、花与草,皆为工对。日与月虽是意对,但声不对,所以不能构成律诗中的对仗。 再如“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桐和柳、间和下、露和风、落和来,皆为工对。 普通话中数词有平有仄,很容易做对。但在旧语音中只有三与千为平声,较难做对。但在含有数词的双字词中, 数次往往居前,可以不论声调。例如五湖对四海,五四均为仄声,仍可称对。 重字 律诗避重字,但一句间反而不避。 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辨别。 看看这一句杜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般认为,此处“在”是不及物动词,而“深”是形容词。所以说 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可对。愚兄是这样看的:中文中本无如“花是红的”这样的系表结构。只有现代西化中文中方有这 一结构。说到“草绿花红”时,如将“红”字当形容词,则没有动词,如将其等价于系表结构,“是红的”,便有了 动词的成分。所以说很难绝对地说“红”字是形容词,将它看成形容词是因为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容词,譬如说红旗。 与其说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可以做对,不如说它们在古人看来本来就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看更接近古人的语感。 此处可将“衰”及“秋”看成不及物动词,就是将他们看成形容词也无不可。但这里“秋”字显然不是名词。当动词讲 可解释成树木变黄、落叶。“秋”常当动词,譬如:“年华未暮,容貌先秋。”“暮”、“秋”皆为动词。 古文中词性常可自由变幻,须由上下文决定。譬如“活死人而肉白骨”中的“活”、“死”两字为动词。 杜甫也是古风多,那时的人大概都是如此 但律诗是杜诗的强项,古今无人能敌。 李杜各有千秋。有人说:“太白过散,少陵过整。”“过整”对作古风自然不利。 两人的经历也不同。杜甫曾靠献三大礼赋而做官,诗更实在,更深刻,体现了政治上的忧患意识。 靠写诗不能当官,李白倒差点靠写诗当了官,但还是没当成。所以李白的诗多数没什么政治意义。 李白的好诗据说都是醉酒时所作,所以才华横溢,但并无深刻的意义。 李诗可譬之春华,而杜诗可譬之秋实。 所以诗研家较偏好于杜诗,而诗的爱好者则偏好于李诗。 旧文体的五个方面 一 平仄交替 二 对 三 粘 四 韵 五 词义对仗 散文无以上要求。 律诗对这五方面要求最严:对于(一),律诗尽量使平仄交替均匀。 律诗中的“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 律诗中的“粘”是指一联中的出句第二字要与前一联中的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律诗用韵最严,一韵到底,不能重复。一般不能用邻韵,但首句如用韵,有人用邻韵。 律诗中一联还要对仗,但首尾两联例外,所以绝句可完全不对仗。 骈文不必用韵,较偏重于(五)。对其他各项要求很宽,此处有点像古风。 校整齐的骈文加上韵便成了赋。但韵的要求不严,可用邻韵,当然也可不断换韵。 骈文与赋中有很多虚字、衬字(如发语词等),在考虑以上一、二、三、五方面时要忽略。 唐前的骈体已开始注重格调的五个方面: (一) 平仄均匀交替; (二) 对; (三) 粘; (四) 对仗; (五) 韵。 以上(一)、(五)与古西语诗的发展类似。当然骈文不须用韵,只是在赋、铭等更特殊的文体中用韵。诗歌则自古用韵。 到了唐时,以上五个方面同时应用于诗,便自然形成了律诗。后人通过研究唐诗总结出其规律。 王力当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做统计,纠正了清人的一些错误。现在有人用计算机辨认格律,资料库非常完备,应很容易得到 相关的统计(不再需要人力),以得到正确的结论,看看究竟什么是避忌。但尚未看到这类结果,也许是因为仍未能推翻王力 的结论。 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人非新市,何處尋家。別異邯鄲,那應知路。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分杯帳裏,卻扇床前。故是不思,何時能憶。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也许我们感到奇怪,哪有给妻子的情书请人代笔的?但古人认为,自己写未免拘束,不能尽情, 不如请人代笔。 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人非新市,何處尋家。別異邯鄲,那應知路。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分杯帳裏,卻扇床前。故是不思,何時能憶。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以下是声调分析。主要看对与粘,骈文无须用韵。 ■ 表示入声。 与律诗不同之处是,要将虚、衬之字去掉,下面放在括号中的便是这些字。 每联两句的声对可基于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原则。三妹可验看。 两联的粘是指前一联第二句第二字与后一联第一句第二字同平仄。 所以对、粘与律诗类似。 (■)○○●●, ●■○○;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 ○●○○, ○○●■ 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刻”与“女”粘 (●●)○○●■, ●■○○ (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 “期”与“飞”粘 (■■)○●(○)○○, ○○(○)●● (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 “怨”与“別”粘 ○○○●,○●○○ 人非新市,何處尋家 “猿”与“非”粘 ○●○○,●○○● 別異邯鄲,那應知路 “處”与“異”粘 (●)●○●●,○■○○ (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 “應”与“中”粘 “看”平仄两读 ○●○○,○○○● 欄外將花,居然俱笑 “不”与“外”粘 ○○●●,●●○○ 分杯帳裏,卻扇床前 “然”与“杯”粘 ●●■○,○○○● 故是不思,何時能憶 “扇”与“是”粘 ○■●○,(■)○○(○)○● 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 “時”与“學”失粘 ■○○●,(●)○○(○)○● 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風”与“如”粘,但对句失对。 全文只有一处失粘。最后一联失对,可能是作者有意造成的。 多数骈文没有这样严格。 愚兄正要谈及此处。 究竟应将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看成两句还是四句的确值得探讨。 从声调上说,看成四句,满足严格的对、粘要求。 如看成两句: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女”与下面的“飛”就失粘了。 但从文义对仗来看,必须看成两句。“仙人”与“神女”对等等。所以今人断句中间 用分号“;”。诗中这种格式较少见。在诗中称为扇面对:即不是一联两句对仗,而是 前后两联对仗。 愚兄研究骈体声调时,尽可能将句子细分。然后再观察文义中的对仗。 也许我们感到奇怪,哪有给妻子的情书请人代笔的? 但古人认为,自己写未免拘束,不能尽情,不如请人代笔。 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对一纸书信的重视。诚可谓:“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发书人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妻子。 这封书信,对、粘十分工整,故愚兄以为范文。一般骈文,不须如此工整,尤其是 文章的头尾,可散一些,也不须对仗。 最难的还是其中的典故,此书几乎句句用典,是当时的风尚,未必是优点。 《庾子山集注》中有详细的注解。 例如“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一句,来自一个故事: 有人得一鸾鸟,不鸣。夫人说鸟要看到同类方鸣,然后悬镜以示,鸾鸟哀鸣 中夜,一奋而绝。 1. "昔仙人导引,尚刻三秋" - 刻? “刻”指限定时间。“导引”即道家辟谷之术,此处泛指养生。此句来源于《搜神记》中一故事,里面有仙人赠养生药材一事。 约定三年后重见。 2. "神女将梳,犹期九日" - 九日? 也是《搜神记》中一故事。“梳”疑为“疏”之误。“疏”是分离的意思。故事中约定与神女每年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相会。 九日是这些日期的略称。 3. "龙飞剑匣,鹤别琴台" - 是什么典故吗? 是两个夫妻离别的故事。 “未有龙飞剑匣,鹤别琴台,”是说前面“仙人、神女”的故事比不上这两个夫妻离别的故事。 龙泉、太阿一对宝剑为战国时欧冶子用陨石铸成。后晋代张华作丰城令时见紫气于牛、斗,于是 在一古獄中掘得二剑。其子张雷佩一剑过延平津,剑化为龙跳入水中。此处以二剑分离喻夫妻分离。 陵牧子娶妻五年未得子,父兄令其改娶。妻中夜悲啸,牧子援琴作《别鹤操》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兮路漫漫,揽衣不寐兮食忘餐。” 后世《别鹤操》成为一大琴曲。 4. "栏外将花,居然俱笑" - "将"是"把...与..."的意思吗? “将”是“持” 或“递与”的意思。 5. "分杯帐里,却扇床前" - "分杯", 和"却扇"的"却"这里作什么讲? 新婚时将一瓠分为二瓢,夫妇各执一瓢酒而饮。称为“分杯。” “却”即退、撤之意。古时婚礼,新娘以扇遮面,交拜后去下扇子,称为“却扇。”
0%(0)
0%(0)
  兄长节日快乐!:)  /无内容 - 三月梅 02/14/09 (23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zt天堂的门票
2008: 生儿育女人之本能, 大没有必要感恩戴
2007: 也说和婆婆过招
2006: 元宵佳节念亲恩:儿歌【扎彩灯】
2006: 升起你的彩虹来,至少在情人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