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三妹請
送交者: 枯木朽株 2009年02月13日23:21:28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愚兄現在較忙。下面只是些未加整理的舊帖(記得三妹說舊帖找不到了)。 學中文若從幼時學起,以往都是從最老的書如四書五經開始。這樣易於理解用典。 據說國內已開始有這樣的教學試點。 我們現在開始,如此未免太辛苦了。若想事半功倍,愚兄認為,可從王力的《漢語詩律學》讀起。 在舊文體中,詩詞最接近現代漢語,所以最易學也最為現代讀者所接受。其他文體的格律有很多類似之處。 為何要先學格律呢?若先讀詩詞而不知其格律,便不了解其語音結構。現在的語音,尤其是北方語音,與古時 已有很大區別。最重要的是過去有平、上、去、入四聲,而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將平聲一分為二,故有陰平、陽平、 上聲、去聲。南方方言仍留有入聲,如國、白等字。一旦了解了這些,每讀一詩,便會注意到其韻律,漸漸 便記得一些舊音,自己就能寫了。愚兄並非說現在寫詩要用舊音,但如不了解舊音,便無法了解古人的韻律。 甚至無法了解毛澤東詩詞的韻律(是用舊音寫的)。 詩詞的格律可在下面鏈接中找到, http://chinesepoem.netfirms.com/pierre/Page10091/AyrN/1W1s_OAyPo__/1w1s_oaypo__.html 點擊“格律,近體詩”便可找到律詩的格律。 字句的平仄古今對照可在下面鏈接中找到, http://www.zhgc.com/pz/pz.asp http://www.bu5.net/hxsy/sccs/psyp.htm http://www.oligood.com/oldpeasant/web/index.htm(可用來檢查四聲及格律)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poem/default.htm http://life.httpcn.com/dict.asp 再談四聲及韻 普通話中一、二、三、四聲分別稱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胡”字在普通話中讀第二聲,所以是 陽平。古時平聲不分陰陽。普通話受北方語音的影響,取消了入聲,將入聲字歸為其他聲。 當然即使不考慮入聲,古今其他三聲也有一些區別,譬如“道”字普通話中讀去聲,而舊讀上聲。 韻較聲更細,同韻必同聲,同聲未必同韻。每一個韻有一個名稱,譬如“刪”是一個韻的名稱,也稱為上平十五刪。 “入”字為入聲十四緝。就像國與職一樣,入與緝在普通話中聽不出是同韻。入聲韻今天最難辨認, 只能在某些方言中聽着類似。幸好律詩中只用平韻。韻書及字的平則可在前文的鏈接中找到。 其中上平及下平只是平聲的隨意分部,與普通話中陰平陽平無關。 聲對 律詩兩句一聯,一聯中兩句平仄相對,不然便稱為失對。這與普通對聯一樣。失對時越是前面的字越不重要。 另外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就是說儘量不使第二、四、六字失對。 黏 為避免相鄰兩聯雷同,律詩要求每聯第一句第二字與上一聯第二句第二字同平仄,稱為黏,否則稱為失黏。 韻 因古今發音不同,韻不能從普通話發音中得出。例如東、冬二字便不同韻,而國、職兩字卻同韻(可用南方話試試)。 這一杜詩用刪韻。間、山、還、關皆刪韻中字。也可從前面第二個鏈接中找到。 律詩第一句可用韻,稱為引韻,也可不用韻。 律詩聲調中還有孤平、拗救、上尾等說法。可在谷歌上查查其含義。 近體詩或五言,或七言,偶然六言。每兩句一聯,頭句稱為出句,後句稱為對句。 兩聯詩稱為絕句;三聯詩極為罕見,稱為小律;四聯是正常的律詩;超過四聯便構成排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其四聯從上至下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及尾聯。 對仗 對仗分兩部分:聲對及意對。聲對前文已講過,下面講意對。 七絕無須意對。七律首聯及尾聯無須意對,當然意對也未嘗不可。四聯皆對顯得過整,杜詩常有四聯皆對的情況, 所以有人批評說:太白過散,少陵過整。 對仗中最寬的只要求聲對及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稱為寬對。如詞類也能相對便稱為工對。 例如花與鳥、花與草,皆為工對。日與月雖是意對,但聲不對,所以不能構成律詩中的對仗。 再如“桐間露落,柳下風來。”桐和柳、間和下、露和風、落和來,皆為工對。 普通話中數詞有平有仄,很容易做對。但在舊語音中只有三與千為平聲,較難做對。但在含有數詞的雙字詞中, 數次往往居前,可以不論聲調。例如五湖對四海,五四均為仄聲,仍可稱對。 重字 律詩避重字,但一句間反而不避。 形容詞與不及物動詞的辨別。 看看這一句杜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般認為,此處“在”是不及物動詞,而“深”是形容詞。所以說 不及物動詞與形容詞可對。愚兄是這樣看的:中文中本無如“花是紅的”這樣的系表結構。只有現代西化中文中方有這 一結構。說到“草綠花紅”時,如將“紅”字當形容詞,則沒有動詞,如將其等價於系表結構,“是紅的”,便有了 動詞的成分。所以說很難絕對地說“紅”字是形容詞,將它看成形容詞是因為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形容詞,譬如說紅旗。 與其說形容詞與不及物動詞可以做對,不如說它們在古人看來本來就沒有多大區別,這樣看更接近古人的語感。 此處可將“衰”及“秋”看成不及物動詞,就是將他們看成形容詞也無不可。但這裡“秋”字顯然不是名詞。當動詞講 可解釋成樹木變黃、落葉。“秋”常當動詞,譬如:“年華未暮,容貌先秋。”“暮”、“秋”皆為動詞。 古文中詞性常可自由變幻,須由上下文決定。譬如“活死人而肉白骨”中的“活”、“死”兩字為動詞。 杜甫也是古風多,那時的人大概都是如此 但律詩是杜詩的強項,古今無人能敵。 李杜各有千秋。有人說:“太白過散,少陵過整。”“過整”對作古風自然不利。 兩人的經歷也不同。杜甫曾靠獻三大禮賦而做官,詩更實在,更深刻,體現了政治上的憂患意識。 靠寫詩不能當官,李白倒差點靠寫詩當了官,但還是沒當成。所以李白的詩多數沒什麼政治意義。 李白的好詩據說都是醉酒時所作,所以才華橫溢,但並無深刻的意義。 李詩可譬之春華,而杜詩可譬之秋實。 所以詩研家較偏好於杜詩,而詩的愛好者則偏好於李詩。 舊文體的五個方面 一 平仄交替 二 對 三 粘 四 韻 五 詞義對仗 散文無以上要求。 律詩對這五方面要求最嚴:對於(一),律詩儘量使平仄交替均勻。 律詩中的“對”是指一聯中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反。 律詩中的“粘”是指一聯中的出句第二字要與前一聯中的對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律詩用韻最嚴,一韻到底,不能重複。一般不能用鄰韻,但首句如用韻,有人用鄰韻。 律詩中一聯還要對仗,但首尾兩聯例外,所以絕句可完全不對仗。 駢文不必用韻,較偏重於(五)。對其他各項要求很寬,此處有點像古風。 校整齊的駢文加上韻便成了賦。但韻的要求不嚴,可用鄰韻,當然也可不斷換韻。 駢文與賦中有很多虛字、襯字(如發語詞等),在考慮以上一、二、三、五方面時要忽略。 唐前的駢體已開始注重格調的五個方面: (一) 平仄均勻交替; (二) 對; (三) 粘; (四) 對仗; (五) 韻。 以上(一)、(五)與古西語詩的發展類似。當然駢文不須用韻,只是在賦、銘等更特殊的文體中用韻。詩歌則自古用韻。 到了唐時,以上五個方面同時應用於詩,便自然形成了律詩。後人通過研究唐詩總結出其規律。 王力當年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做統計,糾正了清人的一些錯誤。現在有人用計算機辨認格律,資料庫非常完備,應很容易得到 相關的統計(不再需要人力),以得到正確的結論,看看究竟什麼是避忌。但尚未看到這類結果,也許是因為仍未能推翻王力 的結論。 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人非新市,何處尋家。別異邯鄲,那應知路。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分杯帳裏,卻扇床前。故是不思,何時能憶。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也許我們感到奇怪,哪有給妻子的情書請人代筆的?但古人認為,自己寫未免拘束,不能盡情, 不如請人代筆。 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人非新市,何處尋家。別異邯鄲,那應知路。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分杯帳裏,卻扇床前。故是不思,何時能憶。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以下是聲調分析。主要看對與粘,駢文無須用韻。 ■ 表示入聲。 與律詩不同之處是,要將虛、襯之字去掉,下面放在括號中的便是這些字。 每聯兩句的聲對可基於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的原則。三妹可驗看。 兩聯的粘是指前一聯第二句第二字與後一聯第一句第二字同平仄。 所以對、粘與律詩類似。 (■)○○●●, ●■○○;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 ○●○○, ○○●■ 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刻”與“女”粘 (●●)○○●■, ●■○○ (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 “期”與“飛”粘 (■■)○●(○)○○, ○○(○)●● (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 “怨”與“別”粘 ○○○●,○●○○ 人非新市,何處尋家 “猿”與“非”粘 ○●○○,●○○● 別異邯鄲,那應知路 “處”與“異”粘 (●)●○●●,○■○○ (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 “應”與“中”粘 “看”平仄兩讀 ○●○○,○○○● 欄外將花,居然俱笑 “不”與“外”粘 ○○●●,●●○○ 分杯帳裏,卻扇床前 “然”與“杯”粘 ●●■○,○○○● 故是不思,何時能憶 “扇”與“是”粘 ○■●○,(■)○○(○)○● 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 “時”與“學”失粘 ■○○●,(●)○○(○)○● 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風”與“如”粘,但對句失對。 全文只有一處失粘。最後一聯失對,可能是作者有意造成的。 多數駢文沒有這樣嚴格。 愚兄正要談及此處。 究竟應將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看成兩句還是四句的確值得探討。 從聲調上說,看成四句,滿足嚴格的對、粘要求。 如看成兩句: (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女”與下面的“飛”就失粘了。 但從文義對仗來看,必須看成兩句。“仙人”與“神女”對等等。所以今人斷句中間 用分號“;”。詩中這種格式較少見。在詩中稱為扇面對:即不是一聯兩句對仗,而是 前後兩聯對仗。 愚兄研究駢體聲調時,儘可能將句子細分。然後再觀察文義中的對仗。 也許我們感到奇怪,哪有給妻子的情書請人代筆的? 但古人認為,自己寫未免拘束,不能盡情,不如請人代筆。 由此也可看出古人對一紙書信的重視。誠可謂:“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發書人以後再也沒有見到妻子。 這封書信,對、粘十分工整,故愚兄以為範文。一般駢文,不須如此工整,尤其是 文章的頭尾,可散一些,也不須對仗。 最難的還是其中的典故,此書幾乎句句用典,是當時的風尚,未必是優點。 《庾子山集注》中有詳細的註解。 例如“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一句,來自一個故事: 有人得一鸞鳥,不鳴。夫人說鳥要看到同類方鳴,然後懸鏡以示,鸞鳥哀鳴 中夜,一奮而絕。 1. "昔仙人導引,尚刻三秋" - 刻? “刻”指限定時間。“導引”即道家辟穀之術,此處泛指養生。此句來源於《搜神記》中一故事,裡面有仙人贈養生藥材一事。 約定三年後重見。 2. "神女將梳,猶期九日" - 九日? 也是《搜神記》中一故事。“梳”疑為“疏”之誤。“疏”是分離的意思。故事中約定與神女每年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相會。 九日是這些日期的略稱。 3. "龍飛劍匣,鶴別琴台" - 是什麼典故嗎? 是兩個夫妻離別的故事。 “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台,”是說前面“仙人、神女”的故事比不上這兩個夫妻離別的故事。 龍泉、太阿一對寶劍為戰國時歐冶子用隕石鑄成。後晉代張華作豐城令時見紫氣於牛、斗,於是 在一古獄中掘得二劍。其子張雷佩一劍過延平津,劍化為龍跳入水中。此處以二劍分離喻夫妻分離。 陵牧子娶妻五年未得子,父兄令其改娶。妻中夜悲嘯,牧子援琴作《別鶴操》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兮路漫漫,攬衣不寐兮食忘餐。” 後世《別鶴操》成為一大琴曲。 4. "欄外將花,居然俱笑" - "將"是"把...與..."的意思嗎? “將”是“持” 或“遞與”的意思。 5. "分杯帳里,卻扇床前" - "分杯", 和"卻扇"的"卻"這裡作什麼講? 新婚時將一瓠分為二瓢,夫婦各執一瓢酒而飲。稱為“分杯。” “卻”即退、撤之意。古時婚禮,新娘以扇遮面,交拜後去下扇子,稱為“卻扇。”
0%(0)
0%(0)
  兄長節日快樂!:)  /無內容 - 三月梅 02/14/09 (23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zt天堂的門票
2008: 生兒育女人之本能, 大沒有必要感恩戴
2007: 也說和婆婆過招
2006: 元宵佳節念親恩:兒歌【扎彩燈】
2006: 升起你的彩虹來,至少在情人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