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教:0歲就成為優秀的"學習家" |
送交者: 葉仙兒 2011年05月30日23:16:11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最本能的需要,當你感到需要時,就自然會自覺主動地去學。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我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愛學習,怎麼辦呀?”但是,接受了我教育理論的家長卻是完全相反的困惑:“這孩子整天看書,不知道出去玩,都迷上了學習,怎麼辦?”我時常提醒督促這些家長把孩子趕去院子裡玩,或者周末帶孩子去郊遊,平時讓孩子多參加各類體育訓練。 其實,告訴大家,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愛學習,請大家回想一下孩子剛剛出生時的情景:剛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嬰兒,護士一拍屁股孩子會大聲地哭,護士拿着玩具逗引,會到處張望,能主動找到媽媽的乳頭並能用力地吸吮,當媽媽叫出第一聲“寶寶”時會尋找,這就是嬰兒這個小小“學習家”發生的第一步學習。 這其實在生物學界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現象的表現,即“印刻現象”。 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灰天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母親後面。而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甚至是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如果小灰天鵝孵出時看到的是母雞,它就跟着母雞走。如果孵出時看到的是人,小天鵝就認人做媽媽,人去什麼地方,一群搖搖擺擺的小天鵝就在身後跟到什麼地方;人下水游泳,小天鵝也跳進水裡,並且親熱地啄着他的頭髮和鬍子。 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對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這種現象後來被另一位澳大利亞的動物學家勞倫茲(K.Z.Lorenz,1937)稱之為“印刻現象”。 科學研究發現,“印刻現象”不只存在於低等動物,還同樣存在於人類。嬰兒降生後一個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聽到聲音,眼睛也能看見東西了。如果這時就給他長時間看電視而缺乏大人的陪伴和溝通的話,比如給嬰兒每天看五六個小時的電視,嬰兒的頭腦里就會刻上電視的印跡。一旦形成這種“印刻”,嬰兒對母親的聲音反而會變得反應遲鈍。即使母親把給嬰兒講故事或給他唱歌,他也會無動於衷。這種嬰兒到了兩三歲時,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的傾向來: (1)不會說話; (2)不能注視母親的視線; (3)對母親聲音的反應遲鈍; (4)對事物不敏感; (5)活動劇烈,無法安靜; (6)喜歡電視中的廣告,愛哼唱廣告音樂; (7)獨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8)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的事情。 嬰兒大腦因電視而產生的這種“印刻效應”,大約發生在他剛一出生到兩歲左右這段時間裡。勞倫茨研究發現:印刻現象的存在有一個關鍵期,超過了這個期限,便不能形成印刻行為。勞倫茨還發現: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這種“關鍵期”現象,在人類心理發展也有類似的現象。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孩子的能力形成也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初生嬰兒從外界獲得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如果相反,從嬰兒初生時就開始在家裡製造學習的氛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多與嬰兒交流,有條件的家庭用雙語,甚至三語與嬰兒交流,那麼兩年後,孩子自然會成為雙語或者三語人才。我曾經看過一本關於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小說,她雖然是近親結婚的孩子,但是天生麗質、美艷絕倫,而其才氣,以及日後能征服眾多強大的羅馬帝國君王的氣質均來自於她的父王對她的精心教育和培養。 從3歲開始,她的父王就為她請了8種語言的老師,每天跟隨她在皇宮裡生活,她指到哪個物品,便會有8種語言的表達方式灌入她的耳朵里。等到她5歲時,已經基本上能熟練運用這8種語言,儘管她時常會在英語當中摻雜西班牙語,會在法語當中偶爾加入幾個意大利語的詞,但是這8位老師一致認為她對於這8門語言已經入門了,而且不再需要老師的教導並擁有了自學的能力。 當埃及國內一位非常博學的老師聽說她已經掌握8種語言時,主動請纓當她的老師,教她各個學科知識和治國方略。最後這位老師以及他的兒子均為這位著名的埃及豔后日後登上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孩子剛出生的前兩年,無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說什麼,總會有一定的回應,並且似乎在認真地聽,會哇哇亂叫地表達着自我,這就是他正在吸收環境所給予的語言知識的表現。 如果周圍有混血兒的家庭,他們就不用像我們平常家庭一樣花重金去學英語,而是很小就有很高的英語水平,從嬰兒開始薰陶的話,只要父母嘴裡能出來的詞,無論是多麼複雜的詞,即使我們需要在托福才能學到的詞,孩子也會在剛剛說話時就能蹦出來。 同樣,我前段時間接觸了一對4歲的混血兒雙胞胎,長得非常漂亮,眼睛藍得非常深邃,皮膚白得透亮,可是一張口居然說得一口正宗的四川話。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他們的父母很忙,長期美國中國兩地飛,孩子完全委託給中國姥姥和姥爺,而姥姥姥爺陪同孩子的時間沒有請來的四川保姆陪同時間多。由此可見,孩子一出生就是學習家,關鍵是看家長所給他的是什麼,給的是高級教育,孩子學到的東西就是高級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我曾經看過一本《劍橋學子肖盾》,那裡面就描述肖盾的父母從一出生就用雙語對他說話,導致一上幼兒園老師都覺得他肯定在國外生活過,怎麼英語說得比漢語還好,關鍵是先學會“star”,再學會“星星”,英語單詞詞彙量比漢語還要多。實際上他們是中國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在肖盾3歲前也從來沒去過國外。 幼年學習意味着你必須努力去理解你的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探索的動力,它來源於孩子大腦在發育中感覺刺激和滿意的學習經歷的急切需要。這種理解就如同你理解和滿足孩子身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一樣。 諾貝爾獎獲得者遺傳學家、芝加哥大學校長喬治·W·比德爾博士 我們所參照的育兒鼻祖,卡爾·威特就在老卡爾從0歲開始的培養之下,八九歲時就熟練地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種語言,並擅長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特別是數學。這一切就是因為老卡爾堅信愛爾維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我的孩子也曾經對我說: “我家庭的培養方法,首先應該讓我感覺到學習是人一種最本能的需要,當你感到需要,就自然會自覺去學。其實,求知,是每一個孩子最大的欲望,我們小時候想知道太陽為什麼會清晨出來,液體為什麼會流動,電為什麼能發熱發光,而這些,我們都必須等到初中甚至高中才能學到,這真的很不合理。” 我也常對我的孩子說:“天才是可以培養的”。我得承認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不是那種天生智商特別高的人,我們只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中的一分子,但是我相信我的孩子與所有其他孩子一樣,天生就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只不過,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我的家庭讓我這種求知慾望沒有隨着時間流逝而流失,我得到了來自家庭的最好方法的培養。”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有人感興趣解數學題嗎? | |
2010: | 老二:高中舊事:得B的經歷 | |
2009: | 幸福人生講座(四十五):忙、盲、茫 | |
2009: | 伍加: 後生可畏 | |
2007: | 休閒篇ZT:一個老媽子的誕生 | |
2007: | 姍姍怕“猛男” | |
2006: | 如何應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二) | |
2006: | 如何應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