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禮、謙讓與愛心 |
送交者: 飛雲 2011年08月25日18:12:44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
禮儀和愛心——表里如一。
對孩子基本禮節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人人都懂得宜儀表得體,忌蓬頭垢面,這是禮儀方面的“硬件”。可是,當今有 的父母不太注重孩子的禮儀言語,即“軟件”方面的培養。不少父母為自己的孩子開脫說:我的孩子心腸好,就是見了人不愛說話;等等。這都是不恰當的。試問, 自己的孩子將來在學校、在社會上立足,沒有和人打交道誰能知道他(她)心腸好還是不好呢?見面打招呼、向長輩請安問好都應該是孩子從小就要受到的基本訓 練。為人處世、立身社會,不知禮節預先已輸。 有禮貌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會得到長輩的喜愛,受同學、老師的歡迎;找工作容易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占據優勢;工作後更容易得到同事、上司的幫助,有更多的升遷機會。 教育孩子待人要熱情、實在。熱情不夠時會給人敷衍和冷漠的感覺,過分熱情時會使別人不自在。所以,熱情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度”,把實在體現出來。 有客人來訪時,可教導孩子和客人見禮,還可鼓勵孩子和客人很有分寸地交談幾句。這對孩子非常有好處。客人走時,要讓孩子和客人道別,並一起和父母送客人離開。 有時,孩子們會被父母的朋友或親人們無條件對自己的“愛”所迷惑。父母的朋友對孩子好是看父母的面子,並不說明孩子失禮是正常的和可以被人接受的。長輩親人無條件對孩子好僅僅因為他們是親人,他們對孩子的失禮只是容忍,不是喜歡。 中 國傳統啟蒙教育里就有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這說明我們中國歷來就注重對子女謙讓、識禮和愛心的培養。就我所知,現在有的父母雖然形式上也同意孩子要 有謙讓和愛心的美德,但是他們實際上卻在鼓勵孩子去“爭”而不是“讓”。我也的確見過不少這樣的孩子,很會爭、很能爭,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時可謂是“當仁 不讓、寸草必爭”。當事父母往往有氣沒力地在“勸說”自己的孩子:寶寶別爭,乖乖別搶,等等;事實上父母心裡可是只怕自己的孩子吃了虧。這種心態非常有 害,第一,父母的“謙讓”很可能只是做個樣子給其他人看的,而旁觀者其實是心知肚明的;第二,自己的孩子也非常清楚父母對自己的“管教”不是認真的,事實 上孩子反而會受到反方向的鼓勵。不要輕看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其實他(她)都知道。千萬別告訴我:我的孩子只有×歲,他(她)還不懂事…… 對 懂得謙讓的孩子來說,“吃虧”只是他(她)將來長大成人後學會“收穫”的微不足道的代價。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我敢問所有的人一個問題:你們喜歡和一個 懂得謙讓的人相處呢,還是喜歡和一個斤斤計較、寸利必得的人相處呢?既然人人都不願意和斤斤計較的人相處,而你卻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斤斤計較、不知謙 讓的人,你難道不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嗎?所以,讓自己的孩子吃點兒小虧、學會謙讓和讓孩子從不吃虧、不知謙讓兩者必居其一,父母需要明察。 禮儀和謙讓的中心內涵是“愛心”。有了愛心,禮儀和謙讓才能發自內心,而不是表演、不是做作。愛心是人的一種最最重要的美德。沒有愛心的人,怎麼能奢求別人的幫助和關愛呢?沒有愛心的人,就是再“成功”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 們常說“患難之交”,就是說在患難中交往的朋友比較牢靠。我們知道,貧寒之家的孩子們往往比較孝敬父母,兄弟姊妹間相互比較關愛。其原因就是在艱苦的環境 下,人人都需要關愛和幫助,而得到的幫助和關愛好像雪中送炭,友誼和愛心就容易發展。富足之家由於衣食無憂,常常無需互相幫助、謙讓。這時如果父母再一味 寵愛,孩子把父母的愛當作理所當然,就不容易培養孩子的愛心。因此,即使家中富裕,父母也要適當在各方面有意識地讓孩子懂得愛的施與受。 有個吃魚頭的故事說,媽媽為了讓孩子吃魚就聲稱自己不愛吃魚肉而愛吃魚頭。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長期享受着這種“偉大”的母愛,每次都把魚頭給媽媽。其實 大可不必,媽媽可以給孩子吃魚肉,但是沒有必要自稱自己愛吃魚頭。媽媽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也很愛吃魚肉。這樣,孩子就會懂得媽媽把她的所愛留給了自 己,這是媽媽的愛。孩子就會懂得,他(她)從媽媽那裡得到了愛。 父母在幫助別人時,最好讓孩子知道,孩子就能學會助人為樂;父母孝敬自己 的父母時,最好也讓孩子知道,孩子將來就能學會孝敬自己。再比如,吃東西時媽媽可以提示孩子:爸爸也很愛吃××,我們要不要給爸爸留一點兒?爸爸也可以提 醒孩子:媽媽辛苦了,把這杯水給媽媽送過去。媽媽可以說:爸爸在幹活,要不要給爸爸遞一個小板凳過去?等等。在這些情況下,爸爸媽媽要欣然接受並向孩子道 謝。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愛心的感謝是對孩子的一種正反饋。不好的做法是:爸爸對孩子說:“爸爸不愛吃,你自己吃吧”;媽媽對孩子說:“媽媽不辛苦,媽媽不 喝水”;等等。 上述這些做法同樣適用於弟兄姊妹之間。由於年齡的緣故,一般家庭都會嚴格要求哥哥、姐姐愛護和照顧弟弟、妹妹,這當然是不 錯的。然而,那些弟弟妹妹們往往就會有恃無恐,坦然處於全家愛的包圍之中,從而被寵壞。如果父母有意識地讓為小的敬重、愛護自己的哥哥、姐姐,如果為小的 犯了錯誤一樣會受到父母的批評,家裡就會有同樣有愛心的、成熟的弟弟或妹妹。中國傳統上,不僅有孝,而且有“悌”;“悌”就是尊敬兄長的意思,引申出來當 然也要尊敬姐姐。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不好好吃飯,就哄孩子說:“如果你不吃,媽媽就給爸爸(或其他人)吃啦!”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愛心培養,反而促進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孩子對朋友甚至素不相識的人所表現出的愛心是可貴的,父母一定要細心呵護這些愛心,因為僅僅愛家人不是真正的愛心。愛心還存在於朋友之間、同事之間、素不相識的人之間;愛心和同情心甚至要給予自己不喜歡的人。 男孩子的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書籍和影視。比如,孩子看《水滸傳》,裡面有哥們兒義氣,也有不問青紅皂白胡亂殺人、打人的描述。父母要引導孩子的思想,激發孩子的愛心、善心和同情心。書中某些人物的過激行為,父母更要給以批判。 ——《讓孩子自己去打拼》書摘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風輕雲淡:兒子‘走天下’(1) | |
2010: | 優秀的孩子是這樣培養的 | |
2009: | 直言: 三人行,灌汽水和畫蘋果:答Box | |
2009: | 幸福人生講座(133):助人者人恆助之 | |
2008: | 孩子從小不吃虧 長大結局甚可悲 | |
2008: | 孩子的聰明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 |
2006: | 受不了父母了,大家評評理 | |
2006: | 父親備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