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 三人行,灌汽水和画苹果:答Box |
送交者: 直言 2009年08月25日19:39:57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看了你那“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栗”的帖子,尽管相对你以前的文章语气已经和平很多,但还是改不了居高临下、教训人的口气。 本来不想回帖。但一是我不是和稀泥的性格,再加上网上斗嘴也是一种缘分,另外念你几年如一日弘扬你认为的中国文化,对自己信念这份执着,于情于理也应该把话说出来,这是对你的尊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却看不出你真的做到。以前看你在五味和人争辩,就有这问题。比如悟空孙同学写的中、西方教育比较的帖子,有好多真知灼见。你却连一句都听不进去。前段时间方慧同学写的对你中肯劝告,你尽管是满口称谢,但人家的建设性劝告,你最终却还是不肯笑纳。“择其善者而从之”也许不容易,难道连“其不善者而改之”都不能? 从你的行为看,我看你有点像是“三人行,必有我学生焉。择顺从者而师之,不顺从者而伐之”。我要是你习佛的同学,每日必偷偷替你念上七、八十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可。 你在回帖中把读书比作“慢功夫,像品茶”和“灌汽水”的。读书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你不甚了了。其实“灌汽水”也好,“慢功夫,像品茶” 也好,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更进一步说,甚至获取知识都不是目的。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变得更智慧,更善于思考。所以看一本好书,不仅仅要疑问、看懂作者的观点、结论,更重要的学习和欣赏其推理过程和思考的方法。 中国有些文人所谓的“一炷香,一壶茶,一卷在握,在缕缕轻雾中品着茶香,嗅着书香,摇头晃脑,反复咀嚼品味”式的读书其实不叫读书,这叫附弄风雅,是重形式、不重实质的坏习气。 下面是对你提的问题的答复(蓝色字体是你的问题): 1)你对空的认识,属于缘起观的空义,佛法的空,还有其它含义。但只要用语言去思维,那就永远是逻辑类推,亦即比量思索,而「比量」非「现量」,所以知行有隔,不能如一,这个就是用语言、用思维来理解「空」,所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佛学既是信仰,又是一种哲学。不仅属于佛家弟子,亦属于全人类。既是哲学,必有理性一面,用逻辑去演绎、理解和错之有?你这里的“无法超越的局限性”,我觉得反映出你思维中非此即彼、极端的毛病。“比量”、“现量”,好比熊掌、鱼翅,兼得固然好。但难道没有“现量”,就非得让“比量”去玉碎?勤于思考、正确的理解,哪怕再不完美,总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是飘然欲仙地每日在网上瞎侃佛经,却云里雾里、不知所谓、瞎忽悠好吧? 2)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是可以随意颠倒前后关系的,比如你先提“即是”,后说“不异”,说明你并非真懂,也就是说,在比量思维这一层上也没搞懂。 我想说的是“空”字作何解,又不在讲经。先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是因为这两句知道的人更多,二是调整一下次序,“空”解释起来方便。这与这四句话“层层递进”有什么关系呢? 3)你说“空,则是不实、不真,或是虚幻”这只是缘起空义,或是色之空义,正确的讲法应该是:“色,是不实、不真,或是虚幻”的,所以称之为“空”。你又说“相对于世界之真实”,那这个“世界之真实”是什么? 我讨论的是“空”的定义,是说“空”字在这两句中涵意是什么。你却非要乱改,把“空”换成“色”。色字的定义我已经给了,是有形、有状的事物,他们之“不实、不真,或是虚幻(或曰“空”),乃重要属性,却不是定义本身。用“火”字作例子,火的定义是“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有高温、灼烫的属性。你总不见的说火的定义是“高温、灼烫的东西”吧? “真实”,在佛教里,应该是实相,答复见下。西方唯心主义(理想主义)哲学对真实(reality、truth)有详尽的阐述。我想这不是你问的,而且限于篇幅,我就不在这里浪费笔墨了。 再有“时间”和“永恒”只是假名,本身亦在空中,刹那生灭的色,不会因为对比一个更大的或绝对的时间尺度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比如“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栗。”只是通过比照来言说大小的相对性,进而转入一种价值判断,但并没有改变蜉蝣、海栗之性质判断,另外你又能不能告诉我,这个“永恒时间”是空还是色呢? 任何一件有限的物体,和无限相比,就变成无限地接近于零。其实何尝是蜉蝣之于天地呢,人,地球、太阳,或是任何你能想象到的物体,只要它是有限的,那么在数学意义上,其与无限相比之微不足道的程度上的区别,并无质的区别。 也许““时间”和“永恒”只是假名”,但其所代表的概念则不空,因此其名为空,其实则不空。下面简单谈谈佛教的时间观: 佛教的时间观是循环时间观,以生死轮回为主要表现。所谓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劫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概念,用循环的概念表示的时间,必然就是循环的时间。所以,佛教将时间想象成封闭的环形,一圈一圈,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佛教从根本上否认时间的价值。佛教似乎并不强调某一非常特别时刻,不认为这一时刻和那一时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时间永远都是一样的。佛教否定时间的价值和意义的另一个表现是:强调时间的破坏性和毁灭性,而不提时间的建设性。在这方面,“三时”理论是有代表性的。唐代窥基所作《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说:“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 如果说,“四劫”还只是“成”“住”“坏”“空”没完没了的循环(持平,保持不变)的话,“三时”给出了这种循环大的方向:下降,而且是没有希望的下降。 佛教承认时间的真实性,但为时间划出界限,也就是将时间限定在现象界,而认为在本体界是没有时间的。(以上详见陈洁的“佛教时间观试析——兼与基督教比较”)。 4)你说“空,只是非实相, 非实然之相, 或实然本体”,那你能不能告诉我这个“实相”或者“实然本体”是什么?你能不能说明或描述一下这个“实然本体”呢? 实相(梵dharmata),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引申而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详见“佛学大词典”)。 你熟读经书,修行那么久,应该你来“描述一下这个“实然本体” ”才合情理吧? 5)“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从心地上讲,也可以说是从佛眼、生眼这两重不同视野来看的,并不是说“事情本身无存在或发生的必然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存在因果,也不存在任何自然、社会和人类身心世界的各种客观规律了。有其因必有其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空义是从事物的性质上讲,而非属性上讲的,在属性上类类不同,后果前因,该发生的必然发生,所以从客观来讲,并不存在本来可以不发生的事物。只是万法唯心,事物必然发生的因缘条件,是可以通过人自身的觉悟而改变,并由此而影响事物发生的进程和轨迹而已。 我讲事情本身无存在或发生的必然性是有前提的,是指特定、具体的事情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发生,你说“后果前因,该发生的必然发生,所以从客观来讲,并不存在本来可以不发生的事物”,然后又说“事物必然发生的因缘条件,是可以通过人自身的觉悟而改变。。。”,说句实话,我不清楚你想不同意我什么东西。 我想说的无非是佛教不信宿命,比一般常人想象的要更积极、进取。这么说,是有感于把“因果报应”庸俗化,成天挂在嘴边,作为自己不思进取、不努力而失败借口的行为而发的。 “因果不空”不错,但佛学在因与果之间,似乎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佛经又说“功不唐捐”。关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孔子也说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也是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6)你说空是不实和不永恒,你可以“现量实证”,这更荒唐了。空是个普适性的概念,即遍指于一切存在的万事万物而言的,不是偏证、孤证,所以「现量实证」是指无条件的、全称的真实量证。比如花开花落,你可以现量实证到它的无常生灭,可你抱起一块石头啃上一万年,它还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对你的牙齿和舌头乃至于意识思维而言,这块石头是实实在在的,你根本无法“现量实证”它是“不实”的,你只能用比量去推说,由此及彼,想当然尔。 如果你不是故意抬杠,就是不熟悉辩论或学术证明的基本道理了。我如果说“色即是空”的“空”,是“实”和“永恒”(去掉“不”),倒真要遍证万事万物无一例外、皆是如此了。但是因为有这个“不”字,偏证、孤证足矣!况且也不需要我去劳神证明,前人、他人早就证明了。远的不说,你不也在帮忙证明吗? 就拿你这石头的例子来说。石头是地表岩浆活动,温度、风化蚀变形成的,一经形成,又可以因为大自然的力量,例如风吹日晒雨淋,逐渐变小,直至最终化为沙、泥。这些都是常识,如何是“无法“现量实证”它是“不实”的”? 至于你的第七、八个问题,则是如何套用哲学去理解、界定佛家思维方法了,与我们讨论的根本问题无太大关系。 最后,关于你这个画苹果的比方。我并不习佛,所以对我来说,“用思维做比量的辨证”来看佛经,至少是通过观察苹果、画苹果来了解苹果,总比连苹果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好一点吧?
Box: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栗 ── 简答直言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394725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8: | 孩子从小不吃亏 长大结局甚可悲 | |
2008: | 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 | |
2006: | 受不了父母了,大家评评理 | |
2006: | 父亲备忘录 | |
2005: | 阴盛阳衰 | |
2005: | 不要怕给孩子吃些苦 | |
2004: | 我的不幸婚姻 | |
2004: | 女权的觉醒对强权的崛起(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