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一活中,孩子常常因達不到某種願望,遇到無力處理的挫折或難以擺脫的困境而產生種種雋慮、憂愁、憤懣、羞恥和痛苦等情緒。這種不良的情緒狀態對孩了身心發展是不利的。它不但能使孩子還不健全的神經系統失調,甚至大腦皮層細胞遭到破壞,使機體的正常功能發生紊亂,容易導致疾病,而且也能對機體活動產生抑製作用,削弱孩子的活動興趣和能力。使他們變得厭煩、消沉、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徵。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怎麼辦?當然是要對孩子進行安慰。通過安慰,使孩子平靜、愉悅,從消極的苦惱情緒狀態中擺脫出來。
在孩子遇到令他痛苦、傷心的事時,父母對他的苦惱應是關切的,不要把孩子的痛苦拋之腦後,認為小孩子很快就會好的,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到,儘可能用各種方法安慰和幫助孩子,學會用你的手去撫慰。用你的胳膊去保護。必要時把孩子摟抱在懷裡使他恢復平靜。
當前,“竟爭”、“狀元”,已成為教育孩子們的中心內容,而“平常心”卻被忽視了,冷落了。其實,“平常心”並不意味着“不求上進”,培養孩子的平常心,才會使孩子不因得失而使情緒大起大落,這樣反而更易達成目標。
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許多迷惘與困惑,孩提時代的迷惘與困惑,需要有人為他們解疑釋惑,要有人幫助他們拉直心中的問號。除了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老師外,就是家長。
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學業的壓力,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也會始終纏繞在他們的心頭,由於有些問題總是那樣的難以啟齒,孩子們往往不知所措,私下查找書中的解釋,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感覺。
隨着社會和經濟狀況迅速的發展,“90後”和“00後”的成長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社會價值觀、家庭結構與功能、社會信息的傳播、人際交往的形態、教育制度的改革,就業結構的轉型等等。都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和挑戰。
家長應從小注意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教育孩子對人要真誠、友善、助人。那麼無論你的孩子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他都會贏得友誼。一個人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愉悅地度過一生;一個學生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擁有快樂的學生時代。現在家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更要培養與人合作,與人相處的能力。如果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就沒有辦法與人相處,煩惱自然而然隨之而來。
同學間總會由於這樣發樣的原因,發生一些矛盾、衝突,其原因是相互間缺乏心理的溝通,缺乏尊重與理解,他們往往得到別人的尊重,卻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卻不懂得去理解別人,總是看到別人的問題,卻不反思自己的毛病。
家長應該學會運用心理溝通的方法,來調節他們之間不和諧的關係,如角色換位法,促使他們能夠理解對方的處境,從而相互同情與諒解,建立一種互助友愛的人際關係。為孩子解憂不是等孩子憂愁了才去做。而是要先防患於未來,未雨綢繆,做好預防,使孩子少產生困惑。當然,再好的預防也不能徹底杜絕,問題出現了一定要及時為孩子排憂解難。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好家長。
(莫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