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海一代父母在經歷了求學和工作穩定後,幾乎都要經歷“頭疼”的養孩兒階段。
從你生了一,二,三。。。。。個小寶寶開始,你就象上輩子欠這幾個“小魔頭”似的,自己就是上緊了發條,怎麼轉都轉不過來。孩子還在媽肚裡時,當爸媽的腦子裡就不斷地划算着:第一要給寶寶充足的營養,第二要給寶寶智力啟蒙,第三要培養寶寶的音樂才能,第四要開發寶寶體育才能,第五要寶寶參加學前數學競賽,第六教寶寶學中文,第七送寶寶學畫畫,第八。。。。。。第九。。。。。。。一系列的造天才計劃完成之後,付諸行動。網上調研,看書查資料,請教朋友。這個興奮,看咱的寶寶,以後不光上藤校,怎麼也還得拿個諾獎什麼地。
之後,孩子還站不起來呢,就逼着孩子參加奧林匹克,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從此,向着藤校的目標,不管是馬拉松,還是長征,督着孩子,一路的衝啊,殺啊。哪怕是跟孩子打得天翻地覆,哪怕是逼得孩子眼淚巴茬,哪怕孩子恨不得離家出走,站在孩子身後的“虎”爸“狼”媽們,依然不依不饒。自然,這樣的爹媽不僅頭大,累得喘補上氣,到頭來兒女又是怎麼回報爹媽吶?
上了藤校的兒女,放假回家看父母。父母怎麼看兒女,都看不夠。待吃完飯後,兒女和老爸老媽談完在校的學習,生活,最後誠惶誠恐地對老爸老媽說:“爸,媽,十分感謝您對我的培養。我現在已是成人了。以後的路,我要自己走了。明年夏天,我去南非做一年的志願者”。“還有,再以後,等我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你們再教我的孩子”。老爸老媽都十分不解,“為什麼?”,“因為,你們讓我學這學那,教了我很多,就是有一樣的東西,沒有教我”。老爸老媽十分差異“我們沒教你什麼?”,“如何尊重自己,如何尊重別人,如何讓自己被別人尊重。我希望以後我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人格,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選擇。”
這是不是咱大多數中國父母的育兒寫照呢?含辛茹苦十幾年,把兒女也送進了藤校。這光環還沒頂多久,兒女就要把它卸下來。到底哪兒不對了呢?不是錯在作父母的苦心上,而是作父母的,光辛辛苦苦是不夠地。育兒還要用智慧。那這智慧要用在哪兒呢?
育兒要用明智作底線,用理智作邊線,用益智作長線。只有用心和智培養孩子,孩子們長大後,也才能不光具備知識,才幹,還能具備心智。試問,連個C鍵在哪兒,都不知道的爹媽,非逼着兒女考鋼琴十級。花了上萬的學費,花了幾年的時間,考完了十級,完成了父母的心願,孩子把琴蓋一蓋,從此再不摸鋼琴。你說這父母是用了很大的心思,但是不是缺了點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