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爱”与“孝” |
送交者: 经心 2005年02月26日12:20:40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经心 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孝”字,在上个星期的讨论中,仿佛已被打死,至少是“病入膏肓”,除非神仙圣手,大概是爱莫能助的了。 不过在这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世界,一个“爱”字若要站得住脚,好像也很不容易。最宽泛地讲,首先要把这个“爱”字高推圣境,抽象到纯之又纯的意义,它才能灵光四射,无可争辩。否则这个“爱”字焉能超凡脱俗,纤尘无染?单是“道德的爱”与“不道德的爱”的辩正,就很令人头疼,至少要把“价值”、“历史”、“文化”等诸君请出,才勉强可能把是非讲清,而且还只是在概念上而已。 我们还是言归正传,看看亲子教育中的“爱”,是否能够金光闪耀,逃此劫难。因为毕竟在我们为人父母的心中,这个大爱还是五彩缤纷的。比如“单纯的爱”,“自然的爱”,“无私的爱”,“无条件的爱”。。。真是撒向人间都是爱了。 本着与人方便的本怀,这里我们还是选择“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来参究,先将这个“无条件”的真实性,来之乎者也一番。大家请看下面一段有趣的对话。 “谢谢你提到我的孩子。。。我的就是你的,你的是你自己的。 ” 一位母亲“您不会按我的方式教育您的孩子,我也不会用您的态度对待我的孩子。”另一位母亲 “我的孩子”不同于“你的孩子”,从语义上讲,“无条件的爱”还是“有条件的”。然而又只有在“有条件的爱”中来谈“无条件的爱”,道理才有可能讲圆。但经过“无条件”到“有条件”,再从“有条件”转入“无条件”,这个“爱”字便已经相当地复杂,在这样左顾右盼、山重水复的周转中,本人十分下愚的头脑已经不堪负荷,对於能否了悟“爱的真谛”,实在是没有信心。 大家千万不要错怪我在此处偏离正题玩概念游戏。“爱”之大矣,包容万象,上至圣情,下至凡心,岂容世人巧言令色,信口开河!实在是诸君的心地与笔端的文字,不能相互参证,经心才不得已而为之。再宽泛一点讲,光是这翅膀下面的溺爱,偏爱,纵爱,就足以使这“纯然之爱”尘沙泛起,灵光顿失。若要从此说开去,讲到世间矫情虚伪的假爱或是见异思迁的真爱,凡此种种。。。本人实在是不愿一一点出,我们还是捉曹放曹,得过且过。这爱的主题和变奏,有缘的话我们来日再唱和吧。 大家再来看看所谓“爱”与“孝”的比较。它们并不遵从“APPLE TO APPLE”的逻辑。在反对孝道的声音中,一般地认为,讲“孝”的父母是没有爱或者其爱是有条件的,由於“孝”的存在,亲子关系变得有果无因,单向逆行,而“爱”却是能够任运流转,游来游去的。然而中国人讲“父慈子孝”,“慈”者“爱”也,否则便没有“慈爱”一词了。“孝”不是父母子女关系的全部,只是亲子关系中被强调的一个方面。中国是个理性的民族,对於古人来讲,亲子的纯然之情是从顺自然,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从孔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句中引伸其义,予以体会。 对於那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反“孝”朋友们,谈到子女之对待父母,“爱”是一个苹果,“孝”只是半个苹果。因为“孝”中是没有“爱”的,所以才能得出“孝”小于“爱”,“爱”高于“孝”的结论。可是若要把“孝”作为标准来参照“爱”,那半个苹果到底该分给谁呢?然而这还远不是“苹果游戏”的全部。在“不求回报”的“圣情”之下,子女对父母的爱若即若离,语焉不详,不是一个应该被讨论的问题。而“不求回报”实际上是“不必回报”,因为子女“应有回报”的话,便又跑到“孝”的“圈套”里来了。这样一来,“爱”的命运和“孝”一样,亲子关系也被单向化,只是顺行、逆行的方向不同罢了。不过这对於“爱”的父母们,这在逻辑上好像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在这明显的两难之间,还存留着一点或然性的尾巴。那真是应了再俗不过的一句老话,“祝君好运”,望之于子,莫如祷之于天了。 我们的朋友对於“我的逻辑”都有十分精到的研究 -- “你的一个苹果是半个,我的半个是一个,我有一个,你有半个”。伟大的亚里士多德,面对如此高明的“现代逻辑”,你真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虽然世间的荒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诸君的文字命运,却远不象NON君所想像的那么乐观。苹果的逻辑和“爱”与“孝”的加减法,正是诸君安身立命之处。而从究竟上讲,果真要埋葬这个“孝”字,至少还要有超过圣人的智慧。 旧雨新知的朋友们,如果我的文字伤损了大家心中的真爱,经心在此至诚忏悔。大家的真爱又何尝不是经心之心,只是有人借用一个“爱”字唾骂祖先,凌辱孝道,蔑视人类的神圣道德,而且无所不尽其极。经心无智,才不得已引戈相刃。天地有知,因果有报。经心之心,苍天可鉴! (另外,那篇“比较中西文化”的转帖,的确是一篇拍案惊奇的好文字。其中妙不可言之处,我会在另文中点出与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