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火葬场不是死亡教育 |
送交者: 李劭强 2005年04月07日15:36:12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参观火葬场是不是死亡教育 李劭强 “我干这行已十多年了,中学生到这里来参观还是第一次。”3月31日下午,看到这么多中学生前来参观,海南省海口市殡仪馆火化工吴师傅有些疑惑。而正是这次参观,引发了一场有关心理折磨的争议。有家长认为让未成年的孩子接触人生最惨痛的死,对孩子以后成长不利。(4月2日《南京日报》) 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是一次轻易且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参透的沉重恐惧,这样的极端观点让他们在成长中很难洞悉死亡的真容。因此,开展死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但参观火葬场就是死亡教育吗?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葬仪,通过这些带有悲剧色彩和神秘意味的场景,学生获得的恐怕不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还有毛骨悚然的惊恐。正如培根所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正视死亡决不是正视尸体那么简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有加剧他们对死亡恐惧的可能。 事实上,死亡教育包括生命的探索、自我与人际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而不是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必然,但在人们心中有许多情感足以压倒对死亡的恐惧:亲情可以淡化死亡,爱情可以消解死亡,友情可以舒缓死亡,追求可以淡忘死亡,崇高可以藐视死亡,信念可以超越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更积极地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 死亡教育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比如在美国,自1960年开始,死亡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从幼稚园、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以见到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相对于如此系统科学的死亡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的形式无疑是失败的、冷酷的。 (中国青年报)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