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是不要为他们擦屁股(1) |
送交者: 张忆家 2005年08月12日22:26:03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摘要:
内容:
[怎样处罚才收效] 我怎么能保证用什么方法使这个孩子下不为例? 这位妈妈谈起不再给零用钱、禁足、没收开车的特权……,大清早问我这么棘手的问题,我还没完全清醒呢!突然灵机一动,想到这已不是第一次她问我这类的问题。以前这个孩子被警察抓起来,妈妈说不要立刻保释孩子,让他在监牢里面尝点苦头,也许以后比较乖些。但是后来禁不起孩子苦苦哀求,没几天就把他保出来。再过了几天,孩子痛苦全忘,像个没事人,故态复萌,父母亲和他对质时,他还嫌他们啰嗦,使得父母亲非常懊恼当初为什么那么快就把他保出来。 管教子女时,父母亲常问∶在子女出现问题时,该怎么样处罚他们?有一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根本不该用“处罚”这个字眼,因为一方面这个字眼太过负面,另一方面 “处罚”可能也没法那么有效地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用“后果”这个字眼来取代“处罚”,认为任何行为都有后果,后果有正面性的,也有可能是负面性的。大部分的后果是伴随行为而来,或是约定俗成的,像是进食与重量,迟到与考绩间的关系;少部分的后果是由制定制度的人决定的,像是销售业绩与佣金间的关系。这些后果的用意是希望人能保持良好行为,若是尝到行为的苦果能记取前车之鉴,避免再度犯错,就是达到了目的。 拼命吃肥肉、蛋糕、糖果等热量高的东西,又少运动,会变胖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新陈代谢极端快速的特例一定有,却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上班总是迟到的人,除非自己是老板,如果老板不严格督促属下,公司会赚钱,诚属少见。许多员工是老板不下班,自己不敢走;如果迟到不被扣薪水,或是老板不叫去训话的话,很难改变惯性迟到。所以,如果不良行为没有负面后果,一般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问题。纽约市大停电的时候,一片漆黑,人做坏事没法找到证据,许多人就在那个时候又偷又抢,人性丑陋的一面表露无遗。 [从小培养好习惯] 当然有些人自律严谨,心里有把尺,不会逾矩。但是这种特质若不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话,很少会在成年之后,自然衍生出来;除非一个人幡然悔改,使得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全转变。 当然,有些不良行为并非每次都尝到恶果,因此造成人们在尝到后果时只会抱怨,并不见得会省察自己。大部份的人开车都有超速的经验,被警察拦下来开罚单时,不会想到从前有多么侥幸,只会认为自己这次特别倒霉;然后循规蹈矩了一阵子,又故态复萌。但如果每个路口都装了隐藏的相机,一不守规矩,自动照下照片,罚单送上家门,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循规蹈矩?即使有,这种现象也相当少见。 学习心理学说到,行为建立之后,若继续不断不定时地给与奖励或报酬,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变成习惯。赌博如果是次次输,大概不会有砍断手指的赌徒。就是有赢、有输,人们才会不断地想法翻本。当然这只是用浅显的道理来解释后果如何影响行为。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在行为建立的初期,逢好行为必奖赏、鼓励;到行为成为模式之后,可以不定期的奖赏、鼓励,那么良好的行为或可继续保持下去。 至于不良行为出现时,若每次必尝痛苦的后果,甚或这苦是刻骨铭心的痛,那么当事人会因此不敢再重蹈覆辙。怕就怕在出事时,有人解救危难,可能令当事人产生这样的心态∶既然这次有贵人相助,下次可能不会那么惨,没关系,再试试自己的运气吧! [亲尝行为的后果] 有个母亲要孩子把玩具收好,不要乱扔,还说如果妈妈看到玩具丢在客厅时,一定把玩具丢掉,孩子保证一定好好收拾自己的玩具。有天不知怎么搞的,他把一个最名贵、值好几百块的玩具扔在客厅里,妈妈看到之后立刻丢到垃圾桶,孩子好伤心,直说下次不敢,妈妈还是不让他由垃圾桶里捡回来。当笔者演讲时,用这个例子问家长们,在相同状况中会怎么处理时,许多家长都说会把玩具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给孩子玩。许多家长认为丢掉价值不菲的玩具太可惜,我也很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孩子买这么贵的玩具,但却很佩服她的铁血手腕,这一来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一定改好了。当然教导孩子宽容、原谅的功课是很重要的;然而若每次遇事,就为他们收拾残局,宽容或原谅原属特例反而变成了惯例,孩子根本就不会在乎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好后果
那些遇事能拖则拖,甚或拖到最后一秒钟,还是“皇帝不急”的人,每次在紧要关头都能化险为夷,而且在做事情时,肾上腺素的亢奋给自己一种有效率、罩得住、洋洋得意的感觉,要这种人改变行为模式,简直是不可能。因为他们并没有经历到这种坏习惯的后果。但是如果有这么一次,因为拖的缘故,错过了一生难得一见的机会,那么改变才可能发生。不然的话,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把“行为有后果”这个观念运用到管教子女的原则上,作父母的让子女知道自己言而有信、言出必行,那么管教的挑战已解决了一大半。常常看到父母亲在家里甚或公众场合数数字,多半是数到三。倒不是有人数学不好,需要父母耳提面命,而是在数三以前,父母常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我现在数到三,一、二、二点一、二点二……”有时小公主、小王子连眼皮都不抬一下,作父母的受不了挫折,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总是要教训孩子一下,打了下去,旁边的人大喊:“虐待儿童!”,搞得父母亲和孩子两败俱伤,落荒而逃。 [别为孩子擦屁股] 杏林子在“北极第一家”的著作中提到,两岁的侄儿自己会上厕所之后,有一回,他在别人帮他擦屁股时大哭起来,因为他要自己做。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亲立刻为他们收拾残局、摆平场面,孩子可能不会当场大哭,然而以后可能就该父母老泪纵横了。父母对子女爱到深处无怨尤,什么事都肯为孩子做;但若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其实是为孩子擦屁股,等到来不及之后才恍然大悟,不过是徒增悲伤。 (未完待续)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