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博士之死的反思 |
送交者: 胡司令 2006年07月30日15:59:34 于 [海 二 代] 发送悄悄话 |
蒋博士之死的反思 -胡司令- 听到多伦多蒋国兵博士自杀的消息,联想到这两年接连不断的类似悲剧事件,以及本地大陆新移民找工作难的怨声载道,我马上想到四年前一位做销售经理的黑人同事,跟我提起的演讲沟通培训班。我因为有小孩换了工作,一直就没想那事。昨天,我运气很好,又联系上了正在大公司做高级客户主任的这位仁兄,了解到他原来说的是非营利的Toastmasters俱乐部。这里先给各位朋友推荐一下。 虽然我自己还没去过,但通过这位朋友和网上的了解,发现这个俱乐部跟我在美国念书做助教进行培训时,用的是同一类方式:学员互相自选内容讲课并录下像,然后老师和学员一边观看一边品评,提出意见。刚开始时很不习惯,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有弱点,都惨不忍睹地一一暴露在大众面前,还反复倒带,被人指指点点。当然肯定俱乐部的培训更具强化性,要求更高,比如你要表扬一个人,必须在一两分钟之内说服听众。 昨夜,我跟这位朋友作了关于中国来的移民动辄自杀、普遍压抑的原因分析: “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以及生活价值观念,明显出了问题。这两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废墟上不得不进行重建。我们这两、三代人正好是在这个重建时期成长,所以……另一个更深远的因素,就是中国‘温良恭俭让’的旧式传统,同西方社会的人生价值基本背道而驰。 大家可以看到,除了别的基本生存技巧,交流沟通能力的缺乏,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随着移民们来到一个非母语的国家,变得更加严重。” (我的事后评语:“文革”的出发点之一应是打掉国人特有的唯有读书高的习气,但“文革”整个被否定后,结果事与愿违。) 这位老黑朋友半夜给我的回复,很让人深思: “I‘ve heard of the issue and I’ve met many people from Asia who suffer in silence。 Western bravado can be taught, but it‘s tough when all your life submission and duty were respected, but not talking。 Your people may benefit more from integration with western speakers, since these are the same people they will need to relate to for jobs, recreation, social, etc。”(两个括弧里的是我加上的) 我觉得他指出的很对:中国移民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努力的程度(包括带来的中国优良传统)让社会上其他族裔的人很尊重,然而一开口说话就无法让人恭维了。--而且这个反差很大!亚洲移民把安静不说话的做法带来这里来,就是死路一条(哪怕你现在找了个程序员的工作可以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挣高薪,你迟早会吃不说话的亏的!)。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speak up(这是我在美国硅谷一家渣打病院里一个黑女人病友对我反复说的),在外勇于交流,在家勤于积累,长年累月不断进步。不当演说家、外交家,至少也该成为面试或作报告的能手吧!我觉得我们大家应该有这个紧迫感了,不要等到自己哪天又郁闷甚至想到自杀。 当然,交流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不论是不同文化之间还是同一文化之内--不是蒋博士们人生失败的唯一理由,但肯定是一大理由! 如果大伙觉得这个有点难(一开始可能是),可以考虑平时自己练习面试会话或作报告时,自己录音甚至录像。然后老老实实反复听、看,并要说英语的朋友一起观看并提出改进意见,把面子先搁到一边。如果长年累月坚持这么做下去,在这个社会里交流和生存就会舒畅通顺多了,蒋博士们也不会去自杀了…… 我今天开始意识到,在加拿大,对我们华人(新)移民来说,美国式的熔炉(熔入主流社会)比加国特色的色拉盘,可能要更加有用。 鉴于蒋博士这样的事这几年在本地接二连三发生,华人社区有必要反思并行动。尽管成人移民身上很多东西都基本定型,但还是可以学习进步的。而且既然移民了,也就得有此准备,对吧?希望看到更多的国人,不光热衷于哪种硬技术更赚钱,更热衷于提高软技术的交流能力和交流意识。 忙乱之中写此文,目的就是想说明,防患于未然,比总是马后炮搞死后捐款运动,要重要得多,我们都可以并且应该从自己做起,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目的不外乎为了活得更舒畅罢。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