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獨家秘方包治孩子打針哭鬧
送交者: 善良的小灰狼 2011年08月15日20:22:1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適應年齡】

  2-6歲,男女不限。

  

【適應病種】

  大部分5歲前孩子的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要打針時,哭鬧而焦慮,甚至一進醫院就開始,怎麼哄,都沒用。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井中月的獨家秘方保證100%治癒。

  

【常見療法】

  請大家回憶一下,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你曾經說過下面類似的話嗎?歡迎大家對號入座,呵呵。

  

  欺騙類☆☆☆☆:“不痛,不痛,打針一點兒也不痛。”、“不打針,我們不打針,是給爸爸打針”,結果卻把孩子一把按住,給孩子打針。

  嚇唬類☆☆☆☆☆:“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再哭,再哭,還多打幾針!”、“再蹬,再蹬,針頭扎進去就拔不出來了,讓你總帶着!”

  道理類☆☆☆:“哭,打針也會痛;不哭,打針也會痛,但是大家都喜歡不哭的孩子,因為他勇敢!”

  獎賞類☆☆:“打完針,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打完針,就給你糖。”

  激將類☆☆☆:“對聽話的孩子,打針就不痛;對不聽話的孩子,打針就會疼;不疼的針、不苦的藥是給勇敢的孩子的。”

  對比類☆☆☆:“看人家小弟弟(哥哥)多勇敢,一點都沒有哭。”

  經驗類☆☆☆:“乖,不是爸爸不疼你。可人活着就很多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誰也替不了你。只有勇敢地去面對,逃避沒有用,哭也沒有用。”

  鼓勵類☆☆:“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不用害怕,一會兒就好了。”、“咱們今天要去打針。你一定會好好表現的。”

  打岔類☆☆☆:試圖用真實的或者莫須有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避免面對當前要打針的現實,同時趕緊把孩子的胳膊遞給醫生。例如“你快看窗戶外面飛過去一隻紅色的大鳥。”

  強制類☆☆☆☆☆:將孩子的兩條腿夾在成人的腿中間,將孩子一隻胳膊靠在身體上,一手抓住孩子的胳膊,另外一隻手按住孩子的大腿根,儘快配合醫生。

  打罵類☆☆☆☆☆:直接武力制服。

  

  從實際的操作層面上講,這些做法在當時是會有一定的效果,反正針是肯定打了。但理論上,這些方法均不可取,都會留下一些打針的“後遺症”。當孩子下次 再進入醫院的時候,可能因為恐懼和害怕,導致哭鬧會變本加厲,因為孩子知道自己上次“上當”了。對一些敏感的孩子,如果採用高星級的方法,孩子產生的心理 “陰影”會攜帶一輩子,這種教育不符合孩子的直接經驗。

  

【病理分析】

  說起原因,我想,大家都會說是恐懼心理,這確實是主要的原因。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話:初生牛犢不怕虎?怕打針、吃藥,往往是因為孩子以往的經 歷或聽人講過吃藥打針的痛苦造成的。從原因上講,無外乎是疼痛和對恐懼的心理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這是孩子爭奪權力的行為,也就是說,一個來自生理,一 個來自心理。而家長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沒有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勇敢地面對。

  

  生理方面:

  痛覺是有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感覺,是有機體內部的警戒系統,能引起防禦性反應,具有保護作用。從表現形式上看,可以分事後哭鬧、事前哭鬧:

  ● 打針後哭鬧:對於痛覺的正常反應,特別是嬰兒不會用語言表達,只好用哭來訴說自己的感覺。需要說明的是,每個人對痛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敏感,而有些人較遲鈍。所以,孩子不哭不一定是勇敢,只是同樣大小的痛感,孩子的感覺不明顯;

  ● 打針中哭鬧:體位和環境不適也會引起孩子哭鬧,這時候如果強行打針,就進一步容易讓孩子掙扎。

  ● 打針前哭鬧:對上次記憶的復現,由於小孩子往往分不清想象和現實,可能會在沒有打針前,就先體會到痛覺,由此哭鬧。

  

  心理方面: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從孩子的心理特點來說,他們對明知可怕的事情反抗性最強。而恐懼的來源,則可能有多種原因,更可能是多個原因的組合:

  ● 對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而產生的恐懼;

  ● 對以往回憶的恐懼;

  ● 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 對冰冷的針管的恐懼

  ● 以前使用打針、醫生嚇唬,使孩子認為打針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被欺騙過說打針不痛,與實際認知不符;

  ● 被強行打過針,使孩子認為打針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進入醫院,不習慣消毒水的味道,害怕;

  ● 見到其他孩子哭,被“傳染”;

  ● 你自己害怕打針,你的身體語言告訴孩子,打針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你害怕孩子會很痛,你的身體語言告訴孩子,打針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權力之爭:權力是指產生某種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潛力,就是一種與理解的預測行為特別有聯繫的動機。權力反映了主體對於價值資源的使用方向及使用規模,所進行的影響和制約程度。

  ● 以往哭鬧的經驗告訴孩子,此時不哭什麼時候哭?

  ● 哭了,你就會有承諾;

  ● 對你的“承諾”不滿意,希望加碼;

  ● 對你的道理,說不過,只好採取“哭鬧”反抗;

  ● 對你貼的不好標籤,不服,只好採取“哭鬧”反抗。

  

  總的來講,孩子打針哭鬧,歸根結底還是恐懼和害怕。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並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內服藥】

  讓孩子打針不哭的最好方法就是別騙他,直接告訴他打針有點痛。其實,孩子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 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孩子在打針時,哭哭不是壞事,只要不是哭鬧就可以。在打針過程中,不傳秘方告訴你應該這樣做:

  ● 離家前,不妨讓孩子喝一勺糖水,或在孩子打針之前給他吃一些糖,會減輕打針帶來的疼痛感,讓孩子感覺更舒服。

  ● 家長要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擔心。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你的身體語言就讓孩子感覺問題嚴重。

  ● 事先要和孩子說:“一會兒打針,你要是感覺疼,你就哭,沒關係的。疼的輕,你就小聲哭:疼得厲害,你就大聲哭,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 如果孩子以前打過針,則補充:“還記得上次打針嗎?現在打針的地方還疼不疼呢?沒什麼了不起,老早不疼了呀,所以打針的痛都是暫時的!”

  ● 找孩子喜歡的醫生、護士,需要注意是孩子喜歡的,而不是你認為很溫柔的醫生。

  ● 選定護士,先讓孩子跟她打招呼,告訴孩子阿姨會非常輕的給你打針。這不僅是孩子放鬆,更主要的是讓護士拉不下面子,不下“狠手”!

  ● 打針的時候,可分散孩子注意力。如不讓孩子看拿藥、抽藥、進針、拔針過程。

  ● 如果出現哭鬧,要給孩子退路,不批評孩子的“不堅強”表現。同時為他“哭”的行為找了個理由,讓孩子覺得有面子。

  ● 如果鬧的厲害,先帶離打針的地方,等孩子安靜下來了,再說服他去打針。

  ● 若經過多次嘗試,孩子還是掙扎很嚴重,建議當日放棄打針。看病時孩子的過度緊張,遠比疾病對孩子的損傷大。

  ● 打針半小時後,可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如讓孩子再仔細回憶剛才的情景,並說“現在還疼不疼?”

  

【外敷藥】

  治病採取服藥方法,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人對痛覺是有適應的,恐懼打針的孩子,往往並不是害怕短暫的疼痛,而是怕“打針的氣氛”。所以,如果家長在平時就做一些功課,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藥效。

  ● 平時孩子不聽話時,不要用打針或醫生去嚇孩子;

  ● 多給孩子一些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人,減少陌生環境產生的害怕因素;

  ● 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讓孩子給家長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孩子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醫療器械和操作流程,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 找一些內容正向的繪本圖書,在講故事的時候假裝漫不經心的給孩子一些正面引導。但不必過於強調和灌輸所謂的正確行為;

  ● 平時多告訴孩子一些看病、打針的知識,使他們了解生病看醫生、打針吃藥是治療疾病的必要方法;

  ● 遇到短暫的疼痛,可以進行對應的心理輔導,讓孩子知道疼痛並不是什麼很可怕的事情,千萬不要拿話貶損孩子;

  ● 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不採取欺騙的方式。

  

【注意事項】

  孩子是需要充分尊重的,就是希望被關注,來解除內心的不安全感。如果家長太擔心,會使孩子理解為家長的恐懼,於是更加重孩子的恐懼情緒。所以,你需要注意的是:

  ● 去醫院不必興師動眾,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以為打針、看醫生才是最可怕的;

  ● 如果條件允許,選擇一個就診條件好的醫院或診所就醫,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適應陌生環境並和醫生產生良好互動,會讓孩子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下就醫;

  ● 一般來說對小孩子講道理作用不大,陪着、抱着孩子反而作用更大,孩子會有一種有依靠的感覺,並獲得安全感。

  

【生產廠家】

  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保質期】

  長期有效,直到無痛注射出現。


井中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五彩:兒子的鋼琴獨奏音樂會
2010: 文童原創:孩子,別學太自私--沃爾夫先
2009: aaaaa
2009: 幸福人生講座(124):閔子騫的故事
2008: 近視眼的苦惱(三)
2008: 劉翔和羅伯斯的奧運之爭
2006: I've lost my baby
2006: 夾在文化斷層中的婆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