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漢語和英語的來歷
送交者: c1a2n3a 2004年05月30日15:59:36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一)漢語是論人口世界上最大的語言,有十多億人以漢語為母語:這包括在台灣的二千萬、馬來西亞的五百萬、泰國的五百萬、香港的五百萬、新加坡的二百萬、印度尼西亞的一百萬、越南的一百萬等。漢語是聯合國1945年成立時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1974年又加上了阿拉伯語)。

  漢語有七種主要的方言:北方方言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所覆蓋的地域包括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山東、河南、湖北和安徽、江蘇的長江以北部分、四川、雲南和貴州的漢族人聚居區,在另外還有一些北方方言的“孤島”在福建、廣西和海南;吳方言,通行於江蘇的長江以南部分、浙江和上海市,人口有七千萬,是第二大方言;粵方言,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海外華人中間,約有六千萬人;閩方言,通行於福建、台灣和東南亞諸國,約有六千萬人,其中情形十分複雜,到了互不通行的程度,可能是漢人在秦漢時代南侵時與當地的語言交互的結果;湘方言通行於湖南;贛方言通行於江西,這兩種方言的特徵不太突出,受周圍方言的影響較大;還有客家話,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這些“方言”之間差別常常是很大——比如北京人聽廣州人講話,決不比英國人聽法國人講話輕鬆,台灣人去聽陝西話,也會聽得一頭霧水。是什麼理由語言學仍把這些方言統統歸為一種語言?除了長期以來的統一民族、統一文化和統一國家這些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字——漢字。

  從商朝的甲古文開始,漢字有三千多年的連續歷史,三千多年來漢字的字形、字義的變化都是連續的。與大多數其它語言不同的是,漢字的發展經歷了一條象形—表意—形聲的途徑。這條道路產生了兩個主要效應:第一,隨着文明的不斷發展,語言所要表達的概念不斷增加,使得漢字擁有了一個數量龐大的字符集(雖然現代漢語已經不用增加字符來表達新的概念,而是創造新詞,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使用的字數)。漢字的龐大的字符集使它顯得非常複雜:難學、難記、難用;第二,歷史上的漢字作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關係,無論用哪種語言或方言去讀,意義沒有變化。這是幾千年來各種口語分化交熔變遷,而漢字一直作為一種統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認同的原因。這一優勢甚至體現在當它被別的語言借用的時候:哪怕不懂日語的人也能讀懂一半意思吧。漢字使操不同口語的人互相交流成為可能,而隔膜是統一的主要障礙。

  後來,隨着漢字的演變,漢字已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許慎『說文解字』中的9353字裡面,“形聲字”占了80%以上,“會意字”不到20%,而甲骨文中形聲字僅占20%多。特別是近年來多音詞的比例急劇上升,漢字已向表音文字方向發展。(關於“形聲字”、“會意字”,後面還要提到。)

  現代漢語的文字仍有幾萬字之多,但是使用頻率極不平衡。據北京語言學院1985年的統計結果,最常出現的前十個字及其出現頻率為:

  的   4.16%    (你每說二十五個字就要說一個!)

  一   1.84% 了   1.71% 是   1.52% 不   1.37% 我   1.28% 在   1.08% 有   0.98% 人   0.97% 這   0.93%

  累計 15.85%

  前100字的累計字頻已達47.34%,500字到了79.76%,2000字覆蓋了98.07%,如果你認識4000字(就象我一樣),你讀一萬個字只有四個不認得(當然讀我寫的東西再多你也不會有不認得的字,因為我認的字和你一樣多)。

  語言學院還統計了詞:共計出31159個不同的詞,其中單音節詞(一個字的)占12.2%,雙音節詞73.6%,三音節詞7.6%,四音節詞6.4%五以上的占0.2%,平均詞長2.09。前100詞的累計頻率為41.7%,2000詞為82.2%,9000詞為95.85%。不同漢字的構詞能力(與別的字組成新詞的能力)也不一樣,最多的是“子”字,構詞668個。

  漢字是怎樣起源、怎樣演變的?據漢代緯書『春秋元命苞』:“倉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語,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雖美,實無所據。傳說倉頡為黃帝的史官,而黃帝的生存年代及其事跡都屬傳說史的範圍,具體內容多不可究,“倉頡造字”實在太玄了。又『易經』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卜易之以書契。”,意思是說從前的人結繩記事,後來有“聖人”把這改造成了文字。繩結與文字差距甚大,不以為然也。

  後世的漢文字學家一般持兩種看法: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晚期的陶器符號,或起源於原始圖畫。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三千三百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二千年,漢字學家因而不服,他們認為最早的甲骨文被發現時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所以文字的出現應當比那時早得多(范文瀾:『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1954),因而推斷說例如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陶器符號可能是原始的文字(龍山文化據今四至五千年)。這些目前仍缺少考古證據和足夠的研究。順便提一句,至今共發現了五千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一千七百字。

  總之不管從哪兒來、來了多久,從“帝盤庚遷殷”(約在公元前1312年)  時開始,漢字開始了它的長達三千多年的連續發展史,中華文明史也開始了連續至今的文字記載。可以想象,一開始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s)工作得不錯。可是隨着漢語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怎麼辦?中國人想出了一種辦法叫做“形聲字”:用兩部分拼成一個字,一半表示發音一半表示意思(屬性),象“中-盅-忠-鍾-種-腫,羊-洋-癢-樣”之類。這真是一個好辦法:既能表達大量的新概念又與舊的文字體系“兼容”,於是大喜,到秦篆時形聲字大增,漢字總數已數萬,每當出現一種新概念我就發明一個新字來對付你,一字一意,文章簡短,節約用紙。漢字的表達能力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完備的文字體系。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大發展與此不無關係。

  原來我們從小學習表意文字,覺得從象形文字演變到現在的漢字非常自然,覺得從象形文字演變到拼音文字很不可思議:現在看來後者比前者好象更自然一點。拼音文字的演變想在討論中、近東語言的時候再提。

  作為語言發展歷史的一部分,會意字、表音字和通假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漢語中。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這類字是在原始象形文字基礎上意義的擴展,但是因為表達能力仍受限制,所以它們占的比例也不太大。通假字在古漢語中出現得比現代漢語多得多(如“說-悅”),說明當時人們也想從這方面想辦法,後來認識到這不現實。試想,如果所有的抽象概念都用同音異字表示,那文章讀起來大概是太累了,而且多半讀不懂。事實上沒有一種文字能純粹用這辦法解決問題,最多是部分地採用這技術,多了就不靈了。漢字也有少量的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自春秋時期開始形聲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具有了很強的表達能力,這可能反而抑制了向表音文字的進一步發展──表音文字在漢語中至今仍處於初級階段。

(二)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四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在這一點上漢語是望塵莫及的。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英倫三島的第一批印歐居民是塞爾特人。原先島上可能還有更早的居民,但是人煙稀少,所以沒有留下多少遺蹟。前文提到,塞爾特人是古印歐人的一支,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離開他們在東歐的故鄉向西遷移,在公元前一千年時(相當於我國商朝末年、西周初年),他們成了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一個強大民族。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相當於我國春秋時期),他們開始向西遷移,後來到了英倫諸島。這就是印歐人的第一次“入侵”。

  印歐人的第二次入侵是在公元五世紀中葉,當時生活在現在的德國和丹麥交界處有兩個部落,一個是石勒蘇益格(Schleswig)的盎格魯(Angles),另一個是霍爾施坦因(Holstein)的薩克森(Saxon)。石勒蘇益格/霍爾施坦因現在是德國最北面的兩個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從丹麥那裡“取得”的。這兩個部落從那裡跨過北海,占據了英格蘭,原來的塞爾特人很快地後退到威爾士、愛爾蘭和蘇格蘭高地。English一詞就出自Angles,原意為“角落”,意即他們來自歐洲大陸的一角。在古英語中Angle寫作Engle,他們的語言叫做Englisc(在古英語中“sc”讀如“sh”,如“sceap”——

  “sheep”)。順便說一句,“塞爾特”(Celt)中的c可以讀如s或k,所以也叫“凱爾特”,美國人中有許多來自蘇格蘭和愛爾蘭,所謂的“美國腔”可能是凱爾特口音。波士頓不是有個著名的球隊叫“凱爾特人隊”嘛。

  古英語一直發展到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人入侵。在此以前,由於受北歐人和羅馬人的影響,許多斯堪地那維亞詞彙和拉丁詞彙溶了進來。前者如egg,cake,skin,leg,window,husband,sky,fellow,skill,anger,flat,ugly,odd,get,give,take,raise,call,die,they,their,them;後者如street,kitchen,kettle,cup,cheese,wine。塞爾特語的遺蹟大多留在地名中,如Thames,Kent,Dover。

  諾曼人的入侵為英語帶來了大量的法語詞彙,這使得現代英語中存現大量的同義/近義詞:shut/close,answer/reply,smell/odor,yearly/annual,ask/demand,room/chamber,wish/desire,might/power(英語詞/法語詞)。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產肉的動物多是英語詞,如ox,cow,calf,sheep,swine,deer,而它們的肉則是法語詞,如beef,veal,mutton,pork,bacon,venison。大概持法語的多為貴族統治者,只注意他們餐桌上的肉,並不在意牲畜們叫什麼。

  另外在已有的英語/斯堪地那維亞語同義詞基礎上,如英語的wrath和斯堪地那維亞語的anger之外,法語又加了個ire。連我們漢語也貢獻了幾個詞:kowtow(叩頭),typhoon(颱風),sampan(舢板),kaolin(高嶺土),tea(閩方言),shanghai(不是地名:-))。

  這些外來語使英語成為一個表達力豐富的語言。儘管溶入了如此眾多的“外來語”,古英語仍然構成了它的核心——不到五千的古英語單詞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在此期間英語逐漸向高層發展,1399年繼承王位的亨利四世是第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英國國王。在十四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喬叟(Chaucer)完成了『坎特伯雷的傳說』(Canterbury Tales),以倫敦方言為代表的現代英語終於開始出現:一個來自當年“角落”的語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