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丁丁家長
萬維讀者網 > 海 二 代 > 帖子
范兒360——虎媽狼爸(USA):恆心與自律是成功人生的永恆的原動力
送交者: 藤兒 2013年10月12日17:30:37 於 [海 二 代] 發送悄悄話

藤兒點評:有人聽了之後可能會譏笑——虎媽狼爸可以幫助美國重整國威?

10月1日由亥伯龍出版公司(Hyperion)出版

10月1日由亥伯龍出版公司(Hyperion)出版,李 普曼(Lipman)與梅拉妮·庫普欽斯基(Melanie Kupchynsky)合着了《附加條件:一位嚴師與高期望的禮物》(Strings Attached: One Tough Teacher and the Gift of Great Expectations)一書,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你信,還是不信?

------------------------------------------------------------------------------------

來源:華爾街日報 2013-10-12

美國人反思教育:誰說死記硬背會扼殺創造力
美國人反思教育:誰說死記硬背會扼殺創造力

我曾經有一位老師,他把那些將事情搞砸了的學生稱為“白痴”。這位老師名叫傑里·庫普欽斯基(Jerry Kupchynsky),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烏克蘭移民,他當時擔任我們的樂隊指揮。當有人在演奏中音調不準時,他會讓整個樂團停下來,然後大吼道: “第一小提琴聲部哪個人聾了?!”他讓我們一直排練、直到每個人的手指幾近流血。他還會用鉛筆戳我們以此來糾正我們不標準的雙手和臂膀姿勢。

如果換做是在今天,他準會被解僱。但在幾年前他去世之際,他得到的卻是眾人的敬仰:40年來他教過的學生和曾經的同事都從全國各地飛回新澤西我的家鄉,大家 拖着老樂器一起舉辦了場音樂會悼念他。我也提着好久都沒摸的中提琴參與到其中。那一天,當我們音樂會的幕布升起時,我們所組成的是一支與紐約愛樂樂團 (New York Philharmonic)規模相當的交響樂團。

大家對K先生這位壞脾氣故師的真情流露讓我震驚。但讓我同樣震驚的 是他這些學生的成就。有一些人成為了音樂家,但大多數人都在其他領域脫潁而出,像法律界、學術界還有醫學界。研究表明,在音樂教育與學術成就之間存在着一 種正相關性。但僅僅只有這些,無法解釋我們對一位曾在整個青少年期折磨過我們的老師姍姍來遲的、澎湃的感恩之情。

我們正處於對美國教育體系的全國性自責浪潮當中。我們的學生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這一點讓我們每天都感到痛心疾首。美國15歲的學生在自然學科上被其 他12個國家的同齡人甩在身後,而在數學科目上則落後於17個國家的學生,超越美國學生的同齡人不僅僅在亞洲,而且還有一些來自芬蘭、愛沙尼亞和荷蘭。我 們的這種集體性恐慌──即對美國教育不足的恐慌──被資本化,與之相關的書籍與諮詢業務已成長起來,整個業界都在追問:當今的美國教育者做錯了什麼?

我將提出一個不同的問題。K先生的為師之道對在哪裡?他的教育方法與我們今天篤信的教育法公然相抗、背道而馳,但人們不能否認其成效性,我們能從這樣一位老師身上學到什麼?

事 實證明,我們能從他的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將K先生的教育法與各領域──從音樂到數學再到醫學界──最新的發現相比較,會得出一個統一的、驚人的結論:現在 是時候該重振老式教育法了。不僅僅是傳統教育,而是老式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就是我們多數人在孩童時期所熟知的、帶有嚴明紀律與嚴苛要求的教育方法。 這麼說是因為:它真的管用。

我不是在這裡呼籲虐待;如果有一位教師辱罵我的孩子,我會第一個站出來投訴。但最新的證據對我這一小小的建議給予了支持。諸多研究現已表明,除了別的以外, 適度的童年壓力還能使人受益;讚美會如何挫殺孩子們的自尊;以及為何與美國高中畢業生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分數相比,決心勇氣是更佳的成功先兆。

所有這些都與更友善、更溫和的理念背道而馳,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後者一直主宰着美國教育界。人們普遍認為,教師應該幫學生們梳理知識,而不是將要點硬敲進他 們的腦袋。進行項目與協作性學習會受到人們的稱讚;而像講課灌輸及死記硬背這樣的傳統方法則被嘲笑為“訓練與扼殺”──會令人不悅,會被當成吸乾年輕頭腦 創造性與積極性的一種方式而遭到人們唾棄。

但這一普遍觀念並不正確。而下面提及的八項原則──你可以將之稱為宣言,受我的故師啟發形成、並受到新興研究支持的號召──解釋了背後的原因。

  1. 一點點痛對你有好處。

  心 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進行的研究表明,要成為某方面真正的專家需要大約一萬小時的實踐,這一概念因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其着作《異類》(Outliers)中提及而推廣開來,而埃里克森本人也因此名聲大噪。但來自同一研究、同樣重要卻常常被人忽略的結 論是:真正的專家需要老師給出“建設性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反饋”,埃里克森博士在2007年刊發於《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篇文章中寫到了這一點。他對諸多領域中──從小提琴演奏到外科手術、電腦編程再到國際象棋──數一數二的從業者進行了研究評估。結果發 現,所有這些佼佼者“專門挑選了那些不易動情的導師,這些老師將對他們提出挑戰,並促使他們的表現更上一層樓。”

  2. 灌輸知識,嚴苛訓練。

  死 記硬背機械性學習法長期以來都遭到質疑,但如今卻被認為是那些來自印度(死記硬背在那裡仍然很受重視)家庭的孩子在全美拼字比賽(National Spelling Bee Championship)中能將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的一個原因。這一文化差異也有助於解釋為何中國(以及在美的華人家庭)的學生數學更好。與此同時,有 研究明確地顯示,美國學生卻在複雜的數學問題中掙扎,他們對基本的加減法運算掌握得不夠熟練──而且幾乎沒有人被要求去背乘法表。

  德州農 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威廉·克萊姆(William Klemm)稱,美國需要糾正反對記背的偏見。甚至連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都拉響了警鈴,他們在2008年的一份報告中斥責美國學校,為學生缺少數學運算流利度(這一概念在報告中提及的次數不少於17次)而 感到悲哀。該報告總結道,學校需要接受令人生畏的“灌輸知識與實踐練習”的教育之道。

  3. 失敗也是一種選擇。

  失 敗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然因素,意識到這一點的孩子實際上表現更佳。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111名法國六年級學生被布置了一些難度超出其能力的回文 構詞法問題。然後,有一組學生被告知,失敗與再嘗試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測試中,這些學生一直都比其他參與者表現更佳。

  當然 了,我們擔心的是:失敗將令我們的孩子在精神上受到創傷、使其自尊心盡失。這個想法,又錯了。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中,鮑林格林州立大學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一位研究生追蹤調查了31名被要求參加試音並接受排名的俄亥俄州各樂隊的學生,結果發現就算是那些排名最低的人“從長期來看,也 並未減少其積極性與自尊心”。該研究得出結論稱,教育者在選出贏家和輸家時,“無需擔憂那些消極影響”。

  4. 嚴厲比和善更好。

  是 什麼造就了一位教師的成功?為了找到答案,從2005年開始,在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教育學教授瑪麗·波普蘭(Mary Poplin)的帶領下,一組研究人員花了五年時間觀察了31位教學最高效的老師(根據學生考試分數衡量挑選出來的)。這些老師都在洛杉磯最差的學校教 書,他們就職的校區分布在諸如中南區(South Central)和沃茨(Watts)這樣的街區。研究人員最大的發現是:“他們都是嚴師。”波普蘭教授說:“這個結論出人意料。”

  研究 人員曾認為,大多數教學最高效的老師是通過協作學習與討論來使學生掌握知識的。但結果相反,他們發現那些依賴傳統顯性教學方式(如講課)的紀律嚴明者教學 效果最佳。波普蘭教授說:“這些老師的核心理念是,‘從孩子們的潛力上來看,我班上的每個學生都表現欠佳,所以我的工作是就此做點什麼──而且我也可以為 此做點什麼。’”

  波普蘭教授在一份長篇幅的學術論文中發表了她的結論。但她稱,一名四年級學生用一種更簡潔明了的方式總結了她的發現: “在我上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當我哭泣的時候,我的老師總會縱容我。當我進了T太太的班級,她告訴我,別抱怨了,去學習。我覺得她說得對,我得 更努力地學習。”

  5. 創造性也可後天習得。

  傳統教育遭受指摘的一點就是它會扼殺孩子們的創造性。但天普 大學(Temple University) 心理學教授羅伯特·W·韋斯伯格(Robert W. Weisberg)的研究表明,事實正好相反。韋斯伯格教授已對包括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與畢加索(Picasso)在內的創新天才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不存在天生就是天才這回事。大多數創新巨匠工作都極其努力,他們一步一個腳 印,循序漸進地努力收穫成功。這些成就(在外人看來)似乎是突發的靈感與重大的突破。

  舉個例子,韋斯伯格教授分析了畢加索1937年的名 作《格爾尼卡》(Guernica)。在德國人轟炸了西班牙城鎮格爾尼卡後,畢加索作了這幅畫。《格爾卡尼》被人們視為一個全新原創的概念,但韋斯伯格教 授卻發現它與畢加索早期的一些作品息息相關,《格爾尼卡》是畢加索在研習了戈雅(Goya)畫作以及在那個時代流行的共產黨影像後,從二者當中汲取靈感完 成的。韋斯伯格教授告訴我,究根探底,創造性將以各種方式追溯至基本的理念。他說:“當你在一個學科領域內進行創造時,你得先將自己浸入到這個學科框架中 去。你的音樂老師要求你們所做的這些,正是在為學習該科目打基礎。”

  6. 堅忍不拔勝過天分。

  近 幾年,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學教授安吉拉·達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一直在對拼字比賽的冠軍得主、常青藤盟校的本科生及美國西點軍事學院(U.S. Military Academy in West Point)的學員進行研究──總共超過2,800名研究對象。在他們的身上,她發現堅忍不拔──這裡指對長期目標的激情和堅持──是成功的最佳先兆。事 實上,堅韌通常都與天分無關,甚至與其呈負相關。

  達克沃思教授在其職業初期是一所公立學校的數學老師,她剛剛贏得了2013年麥克阿瑟 “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grant")。她研發了一套“堅韌指數”,該指數要求人們在12個諸如“我總是有始有終”和“我每幾個月都會對新生事物產生興趣”之類的問題上自測打 分。當她將這套測試題用到即將入校的西點學員身上時,她發現那些得分高的人相對不太可能從被人稱為“野獸兵營”的、“慘無人道”的夏季訓練營中半路退出。 西點自己的那一套測試方式──將高中畢業生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分數、課堂排名、領導能力和身體適應性包含在內的一個指標──無法預測最終堅持留下來的會是 哪些人。

  達克沃思教授認為堅忍不拔的品質能夠教授給學生。她稱,有一個出奇簡單的因素就是樂觀──植根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信念:他們 有能力改變並因而取得進步。在2009年針對新教師的一項研究中,她在學年開始前給每一位老師在樂觀度上打了分(通過一份問卷測試得出)。到了年底,那些 擁有樂天派老師的學生在學業方面收穫更多。

  7. 誇獎會讓你脆弱。

  我的故師K先生很少誇獎我們。他最高程 度的誇獎不過是“不算差”。那表明他注意到了一些事。斯坦福大學(Stanford)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已發現,那些被人夸為“聰明”的10歲孩子變得更不自信。而那些被人稱為“幹活賣力”的孩子則變得更自信、表現也更佳。

  德韋克教授在2007年刊發於《教育領導學》期刊(Educational Leadership)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誇獎智商的全部意義在於提高信心與積極性,但二者都是轉瞬即逝的。如果說成功意味着他們是聰明的,那麼奮鬥打拼就該意味着他們不聰明了。”

  8. 壓力讓你更強大。

  紐 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2011年的一份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增強人們樂觀的性格。心理學教授馬克·D·西里(Mark D. Seery)對健康的本科生進行了壓力評估。該評估是基於這些學生在面對37種不同類型的重大負面事件,如家人離世或身患疾病時的表現得出的。然後西里教 授將他們的雙手插入冰水當中。與從未感受過壓力的人相比,那些已經歷過適當數量有壓力的事件的學生實際上感受到的痛楚更少。

  西里教授告訴我說:“擁有這些與負面事件打交道的往昔會讓人們更傾向於整體樂觀主義。他們更有本事去處理那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壓力。”

  西 里教授的結論是以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心理學家理查德·丁斯特比爾(Richard Dienstbier)的研究為基礎的,後者是“韌性”概念的倡導者──這裡的“韌性”是指就算是處理日常壓力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你會如何定義日常壓力 呢?西里教授稱:“就是普通平凡的事情,像有位狠角色老師之類的。”

  我故去的嚴師K先生可以就這些原則中的任何一條寫上一本書。不論是被人公認的,還是我的個人見解,這些原則都令人生畏:冷酷,生硬,而且還有點兒嚇人。

  但總而言之,它們傳達出了完全不同的東西:自信。它們的核心理念是信仰,是學生們有能力做得更好的信仰。有這麼一說:教師之所以苛刻嚴厲,並不是因為他覺得學生永遠都不會去學,而是因為他百分之百地確信學生會去學。

  數 十年之後,K先生曾經的學生終於也領悟了這個道理。一位後來在常青藤名校攻讀了博士學位的小提琴手解釋道:“他教會了我們什麼是自律。”一位現今擔任科技 企業高管的大提琴手補充道:“自我激勵。”另一位如今的職業大提琴家說:“堅韌。他教會了我們如何失敗──以及如何讓自己再次振作起來。”

  顯然,K先生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你不能因此就否認他的成就。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受教受益的一堂課。

  (李 普曼(Lipman)與梅拉妮·庫普欽斯基(Melanie Kupchynsky)合着了《附加條件:一位嚴師與高期望的禮物》(Strings Attached: One Tough Teacher and the Gift of Great Expectations)一書,該書於10月1日由亥伯龍出版公司(Hyperion)出版。李普曼曾任《華爾街日報》副主編、康泰納仕(Conde Nast)旗下雜誌《Portfolio》總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望那兒一汪:母乳銀行
2011: 夏小嫣:有文化的小孩子你傷不起
2011: 教出聰明寶寶,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
2010: 去你的,10:10全球行動
2010: 兒童吃哪些魚對健康有好處?
2009: 科普一哈。。。
2009: 盤點決定孩子身高的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