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 |
送交者: 老幾 2014年04月05日20:02:4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道,可道,非常道
老幾
《道德經》開篇對老子思想做了總體解釋,告訴讀者怎麼樣看待全篇所論的“道” ,表明了萬物同源的宇宙本體觀,以及探索“有”“無”的方法和意義。對於這首章的理解,特別是對於“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對老子思想的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首先說的是“可道; 可名 。”其次才是 “非常道; 非常名 。”古今解道,多見重“非”輕“可”,實屬自迷迷人,離道遠也!
從文章句子結構上來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對應於“非”:非常道,非常名。
“有”,對應於“可”:“可道”,“可名”。
“無”是道成事物顯現前的狀態,比如嬰兒沒有生出來的時候,這時候是存在着的不存在,是不存在的存在,不能說出具體,或者說出來不能對應具體事物。“無”又如同樹的根枝,看不見摸不着,卻明白存在,所以是“非常道,非常名”。
“有”,是道成事物顯現後的狀態,如嬰兒出生後,這時候是現實的存在, 可以具體描述對照。“有”又如同樹的枝葉,看得見摸得着,明白存在,所以是“可道”,“可名”。“萬物之母”是個“集合”的概念,是指把萬事萬物都歸類到“有”這個說法,即所有的現實存在都歸類於“有”。
老子第70章里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以認為“甚易知,甚易行”是指“有”而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對“無”而說。大家都知道爭“有”的寶物,不知道“有”的寶貝後面跟着隨時可能的強盜“無”的禍害。人人都知道錢多了是禍害,卻沒有人能夠不想多錢。 只看見“GDP”這個“有”的好,看不見伴隨着追求GDP後面是對環境的破壞這個“無”。
因此說,知“無”才能知“道”。用老子首章這裡的話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老子當然不否定對“有”的觀察,所以“常有,欲以觀其徼”,這裡徼是邊際,引申為形狀範圍。 觀察“有”的表象,“有無相生”,才能明了“無”的道理。所以32章說“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70章說“言有宗,事有君”。總之,“無”乃“言之宗,事之君”,是錯不了的。就比如無論你做多少力學題的“有”,都必須要符合牛頓定律這個“無”一樣。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在這裡定義了“玄”,說明對“玄”重視。這個“玄”就是老子的“整一”,是道的本體概念的另一種說法。“同出而異名”,強調的是“有無同一”,是老子的絕對本體。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的是有無相生之妙,是明了自然法則的“門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用白話一下大致可以翻譯為: “道”是可以說可以行的,但道不是恆常不變的;“名”是用來說明道的,但道的名不是恆常不變的。無,是道在天地起始之前的名;有,是道成萬物後的名。 所以,經常從道的“無”的角度體察,可以揣摩道生萬物的奧妙;而常從道的“有”的角度,可以觀察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軌跡。 “有”與“無”兩者同出一源,而說法不同。這種“有無同一”的道理,就叫做玄。 玄之理所以玄妙,因為它是探索宇宙奧妙的法門。
強調說明的是,由於老子思想的深邃,古文的高度簡練,漢文字的變遷,人們在對《道德經》的解釋上逐漸產生了分歧,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人們在各個時期從各個角度的補充和轉承,只要符合老子思想的基本原則,都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
然而任何嚴格精確反映老子思想的解說,則必須要符合我在馮友蘭先生所說的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兩種途徑上,所發展出的“照,接,證, 易”這四項基本原則。這裡首先強調的就是“照着說”,就是在文字上要符合原意。因為《道德經》是思想高度一致,邏輯前後聯貫的精確描述,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難。況且老子談論的是自然法則,在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理解老子的真實思想並不困難。
現在提倡持續發展觀,老子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持續發展觀。今天學習老子,並非拾遺守缺,而是重回山里取寶。
(本文老生常談,是對網友所提問題的一併回答。)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中醫治療瘟疫的原理 | |
2013: | 也談民主、法治、獨裁 (一) | |
2012: | 中科院金屬所一男性研究生4月5日晨墜樓 | |
2011: | 名校是一種壟斷的戰略資源? | |
2011: | 楊芳洲: 評央視3月28日新聞聯播節目關 | |
2010: | 在網上找到的0乘以無窮大的直觀解釋 | |
2010: | 哈哈哈,P還在講數學,還把物理中解釋 | |
2009: | sonnet XIII (三勸言真輕, 結合一勸和 | |
2009: | 言真輕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