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模型為何總會失敗? |
送交者: 山里人 2014年08月16日13:07:4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2013/12/19 自然科學的總喜歡以模型為思考手段,在思考中不斷地犯錯,不斷地改進,波普‘科學假設只可能被證偽,而不可能被證明’,聽起來很怪異,科學假設只能被證明是錯誤的卻不能被證明為是正確的。我為此也糾結了近20年,斷斷續續地,反反覆覆地理解,終於,我明白了,波普講了,卻沒有講全,讓我猜測數年。 何為科學假設?科學假設是一個模型,更為宏觀、更為抽象的模型,它是一個全稱判斷,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如何理解模型? 模型,是一個結構,一個邏輯的結構他可能是純精神的,也可能是物質的。 (輸入元素)===》模型===》(輸出元素)即:結果。 此系統中輸入的元素是有限的、明確的、彼此間是獨立的(沒有相互作用的),那麼此系統輸出的結果就是可以通過模型而預期的了。 證明的是什麼?證明的就是在這組輸入條件下,通過模型之後的結果,甚至這個模型的內部結構我們都不用去探明它,可以是一個黑箱過程,只有輸入與輸出。 在模型確定不變的情況下,輸入元素的集合發生了變化,同樣是這個模型(過程),則結果發生了改變,模型被證偽了! 在我看來,證偽的過程是在探尋模型的邊界,證明則是在確定模型的內涵。所以,證明與證偽是模型的圈裡與圈外,確定了模型有效性的範疇(圍)。 假如我們作出了如下的假設: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我們把我們看到的每一隻天鵝都去做檢驗,在絕大多數下結論都是正確的,直到有一天,我們遇見了一隻黑色的天鵝。 這個時候,‘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了,假設被證偽了;沒關係,我們找到了邊界,我們可以完善我們的假設:所有的天鵝只有兩種顏色,白色與黑色。 直到有一天人們發現一隻異色天鵝,就可以證偽上面的假設。 科學假設是一個模型,首先它必是一個全稱判斷,一個開放(輸入元素)的模型。 回到主題‘模型為什麼總會失敗?’,輸入元素的集合發生了改變,模型被證明對這組輸入不能得到預期的輸出,模型被證偽。 輸入元素彼此獨立,這是一個理想化的假設,在現實中,尤其在社會科學領域,輸入元素通常彼此並不獨立,使得輸入元素變得不可確定,進而使得在模型過程之後的結果不可確定。 如果,模型的輸入元素是獨立、有限的,那麼模型就是可以預期的,可靠的,它是被有限輸入元素證明的,模型是穩定的---系統的穩定性問題;如果,模型的輸入元素彼此是不獨立的,或者開放的,那麼模型的正確性就會懸而未決,待證偽,我們就會不斷地被黑天鵝否定,其結果就是我們常常詫異地發現:模型總是錯的。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2: | 岑嵐:捅破玻璃天花板的大陸傑出學子們 | |
2012: | 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知多少? | |
2011: | 揭露岳東曉的新謊言: | |
2011: | 饒毅終於憋不住了:科學院院士 MY ASS! | |
2010: | 距離與時間單位的選擇 | |
2010: | 再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一首 | |
2009: | 歐陽山甲: 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 | |
2009: | Oppose Nomination Judge Ch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