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纳西的上海教育
2014-12-03 22:32
前几天,美国田纳西州6个学区18所中小学校长第二次来到上海,考察上海教学,原因是上海的教学方法在该州部分小学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一所中学的学生达标率从50%上升到83%。
根据这篇报道,美国一些中小学,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除了国家统一评估体系需要遵守外,老师怎么教,教什么内容,完全由老师个人决定,很少有老师愿意开放自己的教室给其他老师指指点点。对学生来说,这就象抽奖,能不能遇到好老师,全凭运气,但课堂上肯定喜气洋洋,学生都健康成长,只不过将来能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有点拿不准。尽管美国一些学校也意识这有问题,采取校长入教室听课的方式,但仅靠校长效果不大。
上海的中小学则不同,出于中国集体主义的背景,老师们多数是集体准备课程,互相听课、评课。2013年上海学生第二次取得全国学习能力测试第一名后,上海教育名声大振,英美等国从事基础教育的专家和一些中小学校长都到上海进行考察。位于田纳西州的范德堡大学与该州中小学联手,并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形成项目,申请到美国联邦与教育改革有关的项目经费,该项目称为:“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于是借此经费,去年他们来上海考察,今年又来了一次。
在去年考察时,这18所学校校长参加了上海9所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老师互相听课和评课。回去以后就落实到自己学校。这可让那些习惯个人主义的美国教师受不了,他需要邀请同事们隔着玻璃让观察他上课,这种压力中国人习惯,美国人还真不习惯。经过一年实施,这些学校还将上海经验美国化,全部采取要素标准化、数字化,形成真正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准备在某些学区全面推广,并将其融入美国教育文化模式中,这对上海教师启发也非常大。
中国教育制度争议大,一般是中国人讲它坏,外国人讲它好。比如澳大利亚籍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院长伯恩曾在苏州办过一个学校,他甚至认为,中国顶尖大学20年内可以与牛津相拼。
不管怎么样,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制度为资本主义(我也可勉强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劳动力,这是不可否认的,其标志就是,现在外国企业中,外国人高管、中层以及外国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少,这些岗位都由中国人填补上去了。这些高质量劳动力的产生,还在于中国学校向学生灌注了对科学的热爱。记得我小时候,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看到烂了,以至于遇到生活上的现象,马上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但近几年一直以为中国学生光想省心省力,只想当歌星,不好好读书,没有创造力,直至我有一次看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制作机器人参加国际比赛,才知道我的想法不准确。这一点在国际调查中也得到映证:日本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开展过一个针对中美日韩高中生的调查,中国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关注度达79.3 %,美国63.6%,韩国63. 1%,而日本是59.5%。在对自己感兴趣的理科知识自行开展调查,并且自行学习方面,中国感兴趣的是44.2%,美国是44%,而日本是20.2%。中国学生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也得到体现:上海每年要开一个国际工业博览会,它有一个高校展区,中国许多大学和日本、台湾一些大学会来参加,其中专门有一个大学生创新展区,全国大学生都会在这里展现自己的创新,比如今年的“智慧城市信息显示整体解决方案”就很引人注目,只可惜的是,这些优秀同学往往一毕业就给外国公司抢去了,他们工资高。
从这个调查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情况,中国和美国真是很接近,调查显示,中美学生们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年青人都对科学怀有热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一下忘了名字)写到二次大战美日开战时说,日本现在要与拥有几千万热爱机械的人口的国家开战了,他们注定输掉这场战争。如果是和一个人人想当歌星的国家开战,可能情况不太一样吧?所以中国的教育还是不差,如果光从顶尖创造性来讲,那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最好,这不仅是教育问题,还需要灵活的金融产品支持,以及美国人最为卓越的商业意识。世界上毕竟只有一个美国,象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非要马上和它一比高下,比不过它就乱找原因,不过是自寻苦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