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失語的公共空間ZT
送交者: 藝萌 2015年04月07日16:07:1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作者:廖廖 原載《藝術品投資》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空間的認知和審美,《山海經》中四翼六足的肥遺蛇象徵着四方六合的空間方位;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空間的美感和禪意;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是空間的惆悵;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空間的幻想。自宋代伊始,我們也有許多公共場所,從市井胭脂的勾欄瓦舍,到文人士林的園林雅集。我們有公共,有空間,可惜的是中國的藝術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孵化自由精神與 人文主義的公共空間

最早的公共空間出現在18世紀的歐洲,隨着市民階級的興起和自由精神的萌芽,各式各樣的俱樂部、咖啡館、酒吧、沙龍、劇場、美術館遍地開花,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在其中交換信息、發表演講、批評對手,討論文化與藝術,乃至公共事務,形成了最初的公共空間。

啡館、酒館、沙龍等場所給人們提供了啟蒙、對話、辯論、批評的公共空間,各個階層人士的公開辯論與自由對話,瓦解了舊貴族階層的文化與審美,動搖了皇室和教廷統治的合法性基礎。人們在公共空間的對話中獲得啟蒙,自由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得到滋養,新思潮與新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批評與辯論中獲得合法性。各種未成 熟的新思想、新價值在公共空間中碰撞、衝突,最終產生成熟的新價值與新秩序。這是公共空間對於藝術與文化的意義。

共空間發展到今天,酒館已成往事,沙龍已付笑談,我們已經來到互聯網的世界。比起沙龍和咖啡館的閒談,雜誌和酒館中的辯論,今天的微信與微博有着更快的傳播速度、更豐富的信息呈現、更廣闊的虛擬容量,這個加強版的公共空間是新科技時代送給我們的禮物。可惜的是,這份沒有說明書的禮物對中國藝術圈來說是如此的陌生,以至於我們根本不能正確使用。

若把全中國的藝術區、藝術院校和藝術機構的藝術家、師生、批評家和從業者···乃至哲學界、文學界、音樂界的文化人,全部聚集在一個大會場內,讓大家有機會進行對話、探討和辯論,那將會發生什麼事?藝術史的方向會否因此改變?——“微信與微博就是那個聚集了所有藝術人與文化人的大會場。但是遺憾的 是,這個大會場並沒有改變任何事情。

們只看到藝術機構和藝術媒體將微信與微博當作自媒體的廣告櫥窗,藝術家、策展人和批評家將其當作人情遊戲的社交平台。微信與微博上只看到藝術的八卦,看不 到藝術的啟蒙;只看到市場的亂象,看不到當代精神的萌芽;只看到朋友和師生的互相捧場,看不到藝術與文化的跨界對話。看不到超越團體與利益關係的同行大辯論,看不到舊秩序與新思想的碰撞,看不到藝術方向的轉變,也看不到任何歷史因此而改變。微信與微博作為一個可能匯聚所有聲音的公共空間,在我們的傳統、人 情、資本和權力的束縛下完全失語。

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封閉型的文化,對外我們瞧不起洋人蠻夷,從宋代開始就與外來文化絕緣,對內我們以階層和派別為藩籬劃分出一個個小圈子。封閉是中國藝術的關鍵詞之一,文人畫的本質就是尋求一個隱秘的私家桃花源,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建起一個公共的烏托邦。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藝術與文化的公共空間 文人雅集是社交平台,算不上公共空間,因為文人階層掌控了雅集的話語權,聚集其中的全部都是文人士大夫,或者追隨認同文人的審美和價值的貴族和商賈。文人 雅集上沒有任何反對文人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聲音。中國藝術史上,超越階層、派別和文化身份的對話與辯論從來不曾發生,今天的微信與微博也未能改變這一點。因 此,儘管微信與微博給了我們一個對話、批評與辯論的公共空間,而我們卻用來給朋友捧場、給大佬點讚。

實上,藝術圈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封閉,今天的藝術圈已經不太用微博了,大家覺得微博上的發言太公開,也沒人覺得微博是更理想的對公眾進行藝術啟蒙的空 間。藝術人更愛微信的朋友圈,我們不願意面對公眾,只願面對親密的朋友圈。因為在朋友圈的包圍中我們感覺更加安全、更加溫暖,每一條信息都有人點讚,每一 張照片都有人捧場——我們無意在批評和辯論中接近真理,我們不希望造成任何觀點的對峙。坦蕩的批評與質疑只會讓人覺得你不諳人情、不識時務。

博和微信因為容量巨大的虛擬平台也催生了一大堆藝術媒體,但是新興的藝術媒體並不以深度和廣度為追求,它們只是把各種藝術新聞和藝術八卦重複一次又一 次。因為虛擬空間上的信息來得太輕易,重複與抄襲成為諸多藝術媒體的主題曲。如果說微博與微信上有一百個藝術媒體,那也只是把一個媒體的內容重複了一百 次,而不是有一百個不同的角度和深度來評論和報道藝術資訊。

信與微博的虛擬平台降低了藝術媒體的門檻,使得媒體失去了精英的身份。但是大眾化並不等於低俗化和潮流化,許多電子藝術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熱衷於藝術史的八卦故事,或者把傳統的藝術圖像卡通化。流行雜誌當然可以把《雍正行樂圖》和《十二美人圖》動畫化,但是作為專業藝術媒體,當流行媒體在把《十二美人圖》 動畫化的時候,專業藝術媒體應該清楚,闡述《十二美人圖》中的門廊、窗戶、多寶格等結構複雜的空間暗喻宮中女子被深藏珍藏的玩物地位才是專業的正道,而不是跟隨流行媒體的腳步博取廉價掌聲。

微信與微博視為社交的工具或者遊戲的玩具,都低估了它的能量。微信與微博能不能給我們帶來藝術啟蒙、當代精神和人文主義,關鍵在於我們把微信與微博看作是 一個社交平台自媒體,還是一個公共空間。如果我們把微信與微博當作社交平台,那麼我們只能以點讚黨的身份深陷在人情江湖的泥沼。如果我們把 微信與微博當作自媒體,那麼它就僅僅是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宣傳自己的廣告櫥窗。如果我們把微信與微博看作一個公共空間,那麼在這個公共空間之內,可以對 話、辯論、思想碰撞、展示藝術人的真實生活、加深圈內和圈外的溝通了解、用藝術對抗庸俗文化,以產生更加深刻和廣闊的藝術場域。

康德說: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才能感知到空間。康德的空間哲學觀備受非議。但是公共空間的確是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18世紀的孟德斯鳩在描述作為公共空間的沙龍時說:它們(沙龍)已經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共和國,成員都非常活躍,相互支持幫助,這是一個新的國中之國。”——3個世紀以前的這句讚美是對今天的我們的莫大諷刺。300年過去了,我們的藝術圈依舊無法擺脫傳統、江湖、資本、權力的束縛,依然沒有一個真正的公共空間。

作者:廖廖 原載《藝術品投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Prof. C. Y. Lo, 請幫忙。
2013: 於偉玲:又一個騙子曝光了
2013: 第三次講座錄象供瀏覽
2011: 時雨醫生論肖氏術。
2011: 方舟子和蘇冬蔚
2010: “按道理應該收斂在有理數集內找不到極
2010: 還別說,老全寫音樂科普還行,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