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先生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所說之三種境界比諸詩詞,則第一境乃“摸索入門階段,猶覺可望而不可及”。此時筆下詩句最多,卻無自信。這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非常形象,出自:
《蝶戀花.檻菊愁煙》(北宋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而第二境則已“鑽了進去,得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猶樂於自縛繭中而不自知也。”此時筆下詩句卻少,鍊字、查律、核典、謀篇,每有作,都忙個不亦樂乎。這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真得非常傳神。出自:
《蝶戀花.佇倚危樓》(北宋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則“破繭復出”矣,得詩不拘多寡,皆由性情;每作不求其形,而求其神。這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足見妙手偶得之情趣。出自:
《青玉案·元夕》(南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俺一個至今仍徘徊在第一境界的腐儒,一時也悟不出啥,但細看所引的三句詩,排列在一起,恰好像個詞牌:
昨夜西風凋碧樹(韻A),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韻A)。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A),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A)。
衣帶漸寬終不悔(韻B),為伊消得人憔悴(韻B)。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B),平平中仄平平仄(韻B)。
眾里尋他千百度(韻A),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韻A)。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A),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韻A)。
乾脆就給它們起個名字當詞牌用一回如何?起個啥名兒涅?就叫【凋碧樹】”吧。俺先試填一首:
《凋碧樹.暑日觀海》
遠目識出家裡燕,
銜住蜻蜓,歡翅歸籬院。
檐下泥窠雛更鬧,
爭學小鳳清聲叫。
萬里晴空紅日暖,
西邊大海,滔滔涌碧,留與杯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