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儒道两家的大同大异(东海微言集)
送交者: 余东海 2022年12月23日15:51:0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儒道两家的大同大异(东海微言集)

余东海

【儒家】儒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包括对待历史人物、事件和制度的态度都特别老实,有一说一,不增不减。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句圣言足见孔子对待夏商礼制的严肃认真和绝顶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足够的文献验证,即使能言,也慎于言,把文献不足征的事实老老实实地说出来。这种态度与道家杂家法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家】垂裳而治与垂拱而治,都是描述王道的。前者出自于《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者出自于《尚书•武成》说:“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敦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两个成语都被用来形容无为而治,但要注意,王道的无为是建立在大有为基础上的,与道家的无为大不同。垂裳是礼制已成,上衣下裳,象乾法坤,定衣服之制度,示天下以礼仪。垂拱是革命已成,并完成了列爵分土建官位事敦信明义崇德报功等等一系列工作,五教和食丧祭一切行政事务正常进行。王道无为而大有为,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道家可以辅政,但不足以为政,不足以主导和领导政治。圣经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说“人道政为大”,又说“礼本于仁义”。这就意味着,仁义之道必须落实到政治和制度中去,政为仁政,制为礼制。《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如果道家为政,礼制这一关便通不过。老子倡导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去礼,明确告诫:“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殊不知,政道礼为大。去掉礼制,何以保障仁义,何以落实道德,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依据中道标准,道家颇不老实。其不老实的表现有四:其一、喜欢寓言,伪造历代儒家和名家的故事,通过寓言的方式贬儒扬己,充当儒家的教师爷。其二、喜欢拉人,强行给其它学派宗派及杂家人物送上道家的名义,连黄帝都被拉入道门。道家也被称为杂家,非空穴来风也。其三、喜欢抢功,把儒家的文化政治功勋抢归己有。名曰不敢为天下先,实际上处处摆出高儒一等的样子,为儒家先。其四、思想东偏西倚,经不起中道衡量和实践检验。故东海称之为偏激的深刻,以貌似深刻之言论,饰轻薄偏激之思想。道家流而为道教,那就更不老实了。若无儒家在上,不知伊于胡底。

【道家】道家和法家正邪有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以寓言说理和批儒,寓言又常常伪造虚构儒家圣贤的言论事迹,以致误导无数后人,并为历代反儒派提供了大量思想和道德炮弹。论道说理和批判当然无妨使用寓言,但也完全用不着虚构对方的言论事迹。论理有误,那是思想水平;有意虚构,就是道德问题,不老实。墨子也有不老实的毛病。《墨子》之《非儒篇》,《孔丛子》之《诘墨篇》,都记载了墨子伪造或歪曲了孔子的言论事迹。《诘墨篇》逐条加以驳诘,可正视听。这方面儒家除了荀子,都表现得特别老实,说理说事和批评异议都老老实实。

【道家】论正义感、责任感、四端之心和自由意志之强烈,道不如儒。在文化、道德和政治各个领域,道家不乏辅助性,可以从旁襄助,但严重缺乏积极性主导性。在历史遭遇歧途邪道和危流险关的时候,站出来纠偏避邪力挽狂澜者,绝大多数是儒家。其中也有某些道家人物参与,如张良、孔明、李泌、刘基等等。但道家从政者往往儒道双修颇有儒风。有的其实是儒门杂家,如孔明、刘基们。

【易经】老子于易经,是全通还是半通,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全通说。《易经》与《老子》《庄子》被被称作道家三玄。陈鼓应在《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中说:“春秋以前,《周易》为历代史官所掌管,这由《左传》的记载可为明证。老子是史官,故而通晓《易经》。”一种是半通说,出自于康有为。他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云。吾更认同后一种说法,道家主静主阴,贵柔守雌,正是得乎坤道的铁证。陈鼓应提出“老子通晓《易经》”的两点依据,都是间接的。《老子》一书中并未直接提到《易经》,有关老子的史籍中也没有他和《易经》关系的具体文字。正如孫福萬所言,讲“老子通晓《易经》”终究还是一种猜测,和“孔子通晓《易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终究还不是一回事。

【儒道】儒道两家有同有别,最大的区别是天道观不同。道家可以开出道教,儒家不能开出儒家宗教,关键在此。道家宗教化,无违道家根本;儒家宗教化,有违中道原则和王道大义,原因亦在此。以民为本,主权在民,民贵君轻,民主君客,民本国末,民主神辅,皆王道大义也。天道观有别,必然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道政为大”,“礼本于太一”,“亲亲仁民爱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义刑义杀义战”,“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五常五伦”,“德主刑辅”,“民胞物与”等等等等,这些思想言论,皆非道家所能道也。

【儒道】儒道两家都讲无为。儒家的无为是相对的,该不为则不为,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该人为则为之,为之不已,自强不息,新新不已,无可无不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大有为,于道德和政治都充满阳刚乾健积极进取之精神。这些精神是道家本质性匮乏的。道家的无为相当彻底。马一浮指出:“庄子实有执性废修之弊。禅师家末流亦然。此病最误人。”不仅庄子,老子和大多数道家人物都有此弊,都具有三反性:道德反仁义,生活反科技,政治反文明。当然,道家反文明与极权主义反文明不同,不是实行暴政,而是回归原始的淳朴或原始文明状态。其无为而治相当于无政府主义。结果毫无疑问,回归的不可能是原始的淳朴,只能是丛林的野蛮。而丛林社会最方便极权主义的成长和成功。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殊不知,打倒圣贤的结果,不是无圣无贼的原始太平,而是盗贼纵横的空前黑暗。

【儒道】泛泛说道家执性废修,也不当。道家有得乎坤道,自有独到的心性和养生功夫。如潇湘厅友所说:“老子致虚极,守静笃,抟气致柔,这些都是修法;至于庄子,隐几、坐忘、心斋,无一不是有大工夫在的。”但是,说道家有执性废修之弊,则没问题。儒家修身,内外并重,而道家重内轻外,轻视外王事业和功夫。儒眼相看,等于废掉了外功。

【儒道】儒道皆重养气,但法门功夫和侧重大不同。道家重在吐纳、守一、服气、采气等等,儒家既有静坐定静存养,更有道义性浩气的培养。公孙丑问孟子的擅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种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气,必须内外并重、圣王兼修,才能培养起来。欲养此气,关键有三:一直养无害,人之生也直,言行正直,直道而行,不要以不正直的言行伤害之;二配义与道,符合道义原则;三集义所生,集就是积累,积善成德,积德成仁。持之以恒地坚持正义,浩气就可以自然生长升华起来。养气最忌行有不慊于心。行为有愧于于良知,心就会不安,气就馁了。故欲养浩气,必须问心无愧。曾文正公写给子侄们的遗书共有四条,第一条“慎独则心安”中写道:“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同时,养气与知言相辅相成。知言方能明辨,方能如孟子一样辟邪说。总之,儒家功夫具有综合性,内功重在格致诚正,外功重在卫道传道和行道,非道家和其它学派所能及也。

【人生】气不馁三个字,惠我良多。无论置身什么险境,面对什么危难,吾气不馁。之所以任何时候气不馁,奥秘就在于问心无愧。言行难免有过失,无恶也,没有种过恶因,造过恶业。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回顾生平,孟子三不能中,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做到了。没有富贵过,但自信也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当年微富未曾淫,即使有机会大富大贵,自信同样可以道德不退。

【儒道】无道则隐,儒道两家相同,然道隐和儒隐不同。道隐自当避世,与鸟兽同群;儒隐无碍入世,无碍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无碍传道授业周游列国。老庄,道隐也;孔孟,儒隐也。有道则现,以道殉身即现;无道则隐,以身殉道即隐。

【儒道】儒道不同道,识者皆知之,太史公说得没错:“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不过,儒学绌老子有限,老子和学老子者,绌儒学无底线。在老庄眼里,儒家圣贤和思想不仅无意义,而且负意义。《庄子》一书中,老子常对孔子进行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和斥责,虽然寓言,可以代表道家主流对儒家的看法。《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老子批评孔子:“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其言其事是否属实,难以考证,但这个老子对孔子的观感评价完全不靠谱。即使孔子当时德未大成,也不至于象世间名利之徒那样骄气多欲态色淫志。用佛教的话说,老庄对孔子和儒家就是典型的自赞贬他、自赞毁他。佛教对儒家相对尊重些,也很有限,比如说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子是明月儒童化身之类,明褒暗贬。当然,这是佛道两家作为出世法的逻辑必然,并非故意贬低,亦无伤于孔子。只是有必要让世人明白,各门各派各有所宗,各有所限,优如佛道,也不可能认识吾圣的伟大和吾道的意义,遑论其它,遑论反儒派反常恶意的批判。要充分认识吾圣的伟大和吾道的意义,非亲自深入儒学不可。

【儒道】孔子师老子之说,屡见于道家书籍,但不见于儒家正经,甚可疑。道家喜欢寓言,所载人事往往非真实,不可信。吾认为,孔子问礼于老子,或有可能,然而问礼非问道,更非拜其师学其道。子入太庙每事问,也是一种问礼。从孔子角度讲,圣人无常师,有一长处即可为师,但太庙执事者如果自居孔子师,岂非笑话。孔子与老子和道家隐士们,道不同显而易见。孔子赞美老子,也有可能,不能以此证明孔子认同老子之道,就像东海赞美结巴但不认同结巴的主义。

【儒道】君子标准,只可用以自律,不可用以律人,否则有违孔子“无责备于一人”之训。盖君子之德颇高,仁智勇兼备。《春秋》责备贤者,以史为镜也;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恕人之心也。孔子对于“独善其身”“独得其乐”而“不关心政治”的道家人物,思想上虽不认同,德行上颇有赞肯,并愿倾心结交或有所请教。这就为儒家如何对待良性异端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素书】旧题汉黄石公撰。据北宋张商英考证,张良从黄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实为《素书》,或疑此书即为张商英伪托,不可考也。张商英注《素书》,其序言:“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张商英此人曾为北宋后期宰相,大杂家也,出身于儒,继而好道,后归宗于佛。此书混杂儒家、道家、兵家思想。或归其类为道门杂家,称其“以道家为宗旨,吸收儒法兵思想”云。我以为儒家思想分量更重,可视为儒门杂家之书。

【素书】《原始章》作为素书的纲领和立论基础,既颇正确,又不中肯,正而不中,未能圆执性与天道之大象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就没有抓住道的本质和基本特征。道,岂仅是人之所蹈?更是人之所本,本之以生;宇宙万物之所资,资之以始。又如,儒家之仁,既道即器,即体即用,全体大用。“人之所亲”云云,只是仁的作用表现之一也。

【答客】樸羲厅友言:“阴为阳之本,阳为阴之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需要互补”云。非也,阴阳若指乾坤二元,皆为体;若指阴阳二气,皆为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阴阳指坤元和乾元,道是乾坤二元统一。儒家尊重道家,是因为其得乎坤道。儒家乾坤并建,刚柔相济,体圆用大,无须道家作补也。

【开蒙】南山厅友言:“大道废,有仁义。道才是绝对真理。”这是道家的说法,非正确也。在儒家,仁就是道,在天为天道,在人为本性。仁性即本性,仁德为众德之首,仁义为人道之本。故孔子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大道必须落实于仁义,仁义之外无大道。无仁义,大道废。

【击蒙】或说,儒家人格天信仰之所以逐渐丧失,是受了道家影响。其言曰:“道家不信人格神,认为道生万物,然道只是一观念,无人格特征,乃人心智之构划。此道生万物之思想影响先秦儒学,至宋学臻于顶峰,《太极图说》是其明证也。”东海曰:别乱说。儒道两家认证的道,异中有同,无人格特征就是两家所同。把“道生万物”的道说成“一观念”和“人心智之构划”,太昧于道家和道了。“观念”和“心智之构划”又焉能生出万物来?

【贵执】儒家不仅不讳执,且以择善固执和允执厥中为贵。允执厥中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圣德圣境也。贵于执中、贵于执善堪称儒家特色。依理而推,佛教大师应该允执厥佛,道家大师应该允执厥道。但是,两家大师皆不约而同地强调去执、无执,以去尽一切持守为高。另外,杂家和乡愿亦无执。这就为杂家和乡愿冒充大师提供了巨大方便。真正的大师当然与杂家和乡愿不同,唯世人不易辨也。

【三家】吾特尊儒家,兼尊佛道。于佛道两家,既有赞同收取,亦有异议破斥这是吾对佛教的基本判断:“佛教虽然极高明,未能道中庸。论道,蔽于坤寂而不知乾健;论学,耽滞内圣而轻忽外王”云,道家与之近似。佛教不生不灭,儒家不灭生生;佛道空寂虚静,儒家虚寂又乾健;佛道各有所蔽,儒家圆满无蔽。释老虽高明,与乾坤双建、圣王并重的中道圣人相比,毕竟有所不足而落了下风。这个判断并非出于门户之见,完全发自良知之心。自信此心坦荡无私,廓然大公。非同样法眼公心、洞明三家者,不足以语此也。

【三家】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惊叹:“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如来德相,就是佛性佛心。道家的道心,儒家的仁心良知心,异名同指,所指完全相同,都指本心本性。三家认证则有同有异。异处姑不论,同是同样至善,同样无形无迹无象无量,无法量化和科学证明。科学是器学,有大用也有大限,只限于形而下。当然,科学发展无止境,发展到一定高度,可以不断深入探索意识和潜意识的奥秘,从而接近道学。注意,意识心和潜意识也属于形而下,只是特殊耳,本性所现之特殊现象。

【三家】有厅友言:“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诗为证:三教原无二,道家以去愚。超然当贵释,入世应崇儒。”这是三教平等论。吾持仁教最高论,认为仁法高于佛法道法。有诗为证:仁法疗愚效最真,入世虽深超死生。佛成道成亦终逊,天人合一圣德成。

【三家】道体是空寂虚静和乾健生动的合一。佛家强调空寂,不生;道家强调虚静,不动,皆不达乾元故。唯儒家强调生生不息,至诚无息。故佛道高明而未能极高明,更未能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唯儒家能够,非儒家不可。非儒家不能乾坤并建、允执厥中也。

【三家】传南怀瑾说过一句话:“儒家,人品好,胆子小;道家,人品好,敢捣乱;至于佛家,则是人品好,什么都不干。”儒佛道三不通。其“佛心道骨儒作表”之说,典型的佛门杂家,只知三家之同,不知三家之异,割裂体用,误人非浅。东海早年曾经多次纠偏,人微言轻,影响弱小。兹特简言几句如下:三家体用各各不同。一般情况下,是真儒,必然儒心儒骨儒表。佛道“自由度”大些,但真佛而佛心佛骨佛表,真道而道心道骨道表,才是常态。佛道两家基本立足、主要志趣和终极归宿,都不在人道上。佛心道骨者,于王道事业虽能有所襄助,无力主导和建设。欲求王道,非儒心儒骨不可。

【杂家】《史通》说:“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这句话用来形容杂家,也很形象。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三观,一个人无差别信奉两种以上的文化,必然导致三观的混乱,很容易思想矛盾和无所适从。杂家的德行特别不稳定,行为特别不可预测。例如,面对至亲之仇,想复仇可以儒家化,君父之仇必复;不想复仇可以道家化,以德报怨。何时为儒,何时为道,不仅外人难以判断,就是杂家自己,也有可能举棋不定。

【儒眼】道家和杂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容易去道德化去价值化。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正邪,彼亦一正邪;此亦一善恶,彼亦一善恶,最后是非正邪善恶统统大而化之,超而越之。无是无非,无正无邪,无善无恶,无自由无极权,无仁政无暴政,一切都不值得辨别不值得认真,一切都无所谓。

【儒眼】谨言慎言,无关数量,唯关质量。魔语鬼话,一句也多,不说为妙;仁言义语,多言何妨,多多益善,既利益读者,也利益自身。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云。司马谈中了道家的毒,对儒家有偏见,故有此说,但也揭示了一个历史性的学术事实:“六艺经传以千万数”,于此可见先秦儒家对于言论的热衷和重视程度。

【史眼】仁义道德之真伪殊不易辨,非世俗和外道所能辨。世俗眼瞎心盲,外道标准有误,误会总是难免的。周公摄政,人以为僭也,连召公都曾经产生误会,遑论其他人。匡章出妻屏子,通国皆称不孝,好在孟子为之辩护。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依礼侍奉君主,他人以为谄媚。孔子遭受的讥评误会就很多。不仅反儒派,道家对孔子的思想和德行也是颇为轻蔑,曲解多多,误会深深。《论语》中的隐士们,《史记》《庄子》和各种古籍中的老子,都喜欢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讥评孔子。《庄子》甚至斥仁义为糟糠,斥孔子为蚊虻和巧伪人。

【史眼】多数儒生知道法家和杨墨的三非性,但不知道家思想也有非正确、非正常性,有一定的政治破坏性危害性,与法家鼙鼓相应。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佛老之于申韩,犹鼙鼓之相应也。应之以申韩,而与治道弥相近矣。汉之所谓酷吏,后世之所谓贤臣也。至是而民之弱者死,强者寇,民乃以殄而国乃以亡。呜呼!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韩,故朱异以亡梁,王安石、张商英以乱宋。何也?虚寂之甚,百为必无以应用,一委于一切之法,督责天下以自逸,而后心以不操而自遂。”申韩指法家,佛老指佛教和道家。对于历代王朝来说,佛道两家的意义基本负面,受到历代大儒严批。当然,这不影响少数道家人物的正面意义,如张良、李泌等等。2022-12-6余东海集于青秀山下独乐斋
首发于东海客厅二号公众号。微信号:donghaiketing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1: 卖油郎独占花魁计划
2020: 华人教授实名揭露国内海外人才引进中的
2020: 秦法家的下场
2018: 联想柳传志:资本炒作阻碍科技发展
2018: 解“真”——幻与真,真与伪,真与假
2017: Introduction to Instancology(-2):Bac
2017: 阴暗的心理,阴暗的审美,阴暗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