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66
送交者: 亦宛然 2023年03月08日07:49:4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六十六集)【日期】2014/6/23【地點】台灣台南極樂寺【檔名】02-041-00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一頁第一行,「智慧第一」:

【尊者舍利弗。】

  前面聲聞眾,上首表法的,第一位尊者憍陳如。特別提醒大家,要意識到憍陳如表法的深義,這意思很深。他為我們表示,修學淨宗法門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皆是如來第一弟子。
  昨天跟諸位也做了報告,在佛法門中,不僅是釋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的法門,都有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這四個階段;唯獨淨宗始終都是正法,這一點我們不能不認識。為什麼?大乘經上給我們說的標準,它完全相應,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證果的,這就叫正法。淨宗現在學習經教的人很多,有講經的人,有聽經的人,有念佛的人,念佛就是修行,往生就是證果。念佛的同學就在現前,哪一年沒有往生的?哪一個月沒有往生的?許多往生的瑞相都非常之好,有些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我們時有耳聞,這不是假的。具備這四個條件,這就是正法,所以淨宗是名符其實的正法,純正之法。但是這個法門確實是諸佛如來說的,這不是人隨便講的,這個法在一切法裡頭叫難信之法,但是它很容易修成。雖說容易,也並不是那麼簡單。每一個聽到這個法門能信,不懷疑,能發願求生淨土,真肯念佛,佛來接引,看到就很容易,無論在家出家,我見的就不少。
  我在美國講經那個時候,在馬里蘭州遇到周廣大先生,他是往生前三天才遇到佛法。一生全家沒有宗教信仰,病得很重,醫院放棄治療,家人到處找宗教,求神,看看有沒有奇蹟出現,找到我們。我們派了四個同學去探望他,他們打電話告訴我,病確實嚴重,恐怕沒有辦法好轉,所以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告訴他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沒有想到他一聽就相信,告訴家人,不要替他再去找醫生、找醫藥,不需要了,要求全家人念佛送他往生。我們這個組織,那個時候才成立一年,華府佛教會,一九八三年成立的,周廣大就是一九八四年往生,我們這個會成立一年。我們派了同學,日夜不斷輪流的助念,就是四個人一班,一共三班,每一班八個小時,日夜不間斷。三天往生了,真往生了,火化還有舍利,真難得。這我們親眼看到的,三天。《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真信才行,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心稱念,沒有懷疑、沒有憂慮,這就是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決定得生,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四十八願當中第一願,無比殊勝,我們親眼看到的。
  另外一個往生,老太太,我沒有看到,舊金山甘老太太的朋友,她那些老朋友都是念佛的。這個老太太跟她認識幾十年,老太太的先生過世了,都從台灣去的。兒子到美國去讀書,畢業之後在美國工作,結了婚,生了小孩,兒子把他媽媽接到美國,照顧家事。媽媽還行,每天給他們燒飯、洗衣服,整理環境,帶這個孫子。在美國住了四、五年,小孫子上幼稚園,兒子媳婦都工作,白天就她一個人在家裡,好修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念了這幾年。每天早晨她起來得很早,燒早飯,兒子媳婦吃了早飯去上班,把小孩送到學校。這一天早晨起來,兒子媳婦看到老太太今天沒有起來,早晨沒有人燒飯,感到很詫異,到她房間裡面看。美國老人房間是沒有鎖的,打開一看,看他媽媽穿著海青坐在床上,盤腿坐在床上,喊她不答應,仔細一看她走了,事先沒有告訴家人,預知時至。她留的有遺囑,遺囑寫得很清楚,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統統做好,一份一份擺在床鋪面前,後事她都安排好了。至少三個月之前她知道哪一天往生,她才有這個時間準備。老太太沒有告訴一個同修道友,我什麼時候往生,你們來送我往生,沒說,不干擾大家。這往生之後大家傳出去才曉得,真功夫,這一點都不假,默默無聞,說走就走,沒有絲毫痛苦。老太太前一天晚上她一切正常,這一個晚上,到第二天早晨的時候她走了,什麼時候走的也不知道。看她把自己的後事料理得這麼清楚,交代清楚,預知時至。
  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是如來第一弟子,是普通人嗎?不是。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凡是念佛往生的人,無論時間長短,真的阿彌陀佛接他去了,都是過去無量劫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遇到淨宗,得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自己真正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才能成功。如果沒有過去生中這個深厚的緣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像周廣大,像這位老太太,都不是簡單的人物。
  我們住在台灣這個地區,四十年前,這個地區也有個老太太,什麼名字我忘記了。將軍鄉,跟佛光山隔壁,佛光山是大樹鄉。將軍鄉一個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我有一年在高雄,中山大學的校長邀請我在那裡做一次講演,我提出這段的故事。當時聽眾裡頭還有兩個人告訴我,他說真的,他們是她的鄰居,親眼看到的,給我作證。都是往昔無量劫中跟佛結深厚的緣分,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彌陀經》上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定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不能不重視,不要輕易小看了,疏忽,那是錯誤的。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夠不夠?應該自己能曉得。第一個是信心,是不是真信?有沒有懷疑?九十九分相信,還有一分懷疑就靠不住,這不容易。信心怎麼建立的?一個是過去生中的善根,一個是現在遇到,遇到之後怎麼?歡喜,不但深信不疑,對這個法門無量的歡喜,尊重,真幹。有這種心情的,可以說他有善根、有福德。還要懂得報佛恩,怎麼報佛恩?我念佛往生的樣子,做出這個榜樣給大家看,讓大家生起信心,這就是報佛恩。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
  年輕人應當要發願報佛恩,要承傳淨宗法門,要把淨宗發揚光大。淨宗就是一部經、一部論,這部論就是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一部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是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證明,一句佛號念到底。經論是什麼用處?幫助我們起信,幫助我們發願。如果我們真信切願,這個經論念不念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一句佛號。經論是幫助你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也認識我們現在住的娑婆世界,兩個世界搞清楚了,你就會比較,你將來要到哪裡去?你選擇哪一條路?經論的目的在此地。我沒有懷疑,我完全相信,經論對我就不重要了,念佛重要。但是念佛這是大乘法門,《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諸佛如來,他們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建立在戒學的基礎上。為什麼?戒是無上菩提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通途法門。淨土法門也不例外,你看看海賢老和尚,一生嚴持戒律。他持的是什麼戒律?我們淨宗學會早年在美國成立,我寫了一個緣起,提出行門五科,這就是戒律。修淨土的人必須要遵守的、要落實的,是我們求往生的人。
  第一個是「淨業三福」。這些年來我常常講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從哪裡來的?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福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這四句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我們怎麼落實?落實在《弟子規》,得真幹;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因果教育;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學佛很難成就。這還不夠,這是基礎,好像我們蓋大樓,這是地基,能把這條做到,這三本經,《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要求做到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們看看海賢老和尚,他做到了,他沒學,但是他統統做到了。
  淨業三福第二條,淨業三福是最高指導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的。第二條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沒有第一福就不會有第二福,當然更沒有第三福。你看看受持三皈,我們今天開經先念三皈,三皈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我們修什麼?就是修覺正淨。覺正淨在我們這個經題上,《無量壽經》經題的後半部講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經題上,這三皈。皈依佛怎麼個皈依法?《六祖壇經》上說得好,能大師講得好,「佛者,覺也」。覺而不迷叫皈依佛,正而不邪叫皈依法,淨而不染叫皈依僧,是這個意思。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想到覺正淨,與覺正淨相應,這叫真的皈依了。與覺正淨相違背的叫迷邪染,那是皈依三惡道,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不是皈依西方阿彌陀佛,這個要知道。
  我在斯里蘭卡講經,那邊是小乘國家,法師要求我把開經偈換成三皈依。我覺得好,這個建議不錯,把開經偈換成三皈依更有意思,我接受了。不能忘記三皈,三皈的落實就是戒律。戒律是五戒十善、沙彌律儀,這是無論在家出家,修淨土必須要做到的。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一定要做到,違背了這個那就不是學佛了,比什麼都重要。如果要是發心承傳這個道統,將來走弘法利生的路子,弘揚淨宗,戒很重要,沒有戒,你沒受過戒,人家就對你不相信。定弘法師跟了我十幾年,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他就常常來找我。畢業之後在美國教書,講師、副教授,升到正教授,正教授沒有去就職,跟著我學佛出家了。講經講得不錯,這些年很用功,講得再好,人家說你沒有學過戒,就瞧不起你。我把他送到果清法師那裡去,告訴他祖祖相傳,出家人五年學戒,你到果清法師那裡好好學五年,五年之後你出來弘法利生,大家沒話說了。
  佛法衰了,戒沒有了;禮樂沒有了,儒就衰了;因果沒有人相信了,道就沒有了。學佛,在過去學佛之前要學禮,在儒家那裡紮根,在道這邊紮根,然後才能登上佛的階梯,才能節節高升。如果不用儒跟道,那就得修小乘,先學小乘戒,再學大乘戒。斯里蘭卡的龍喜大學,就是佛教大學,我給他們的建議,要五年學戒。無論在家出家,沒有辦法五年學戒,佛教是興不起來的。一定要走老祖宗的道路,要重視戒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個基礎沒有,那就什麼都沒有了。佛教衰了,我們將來發心振興佛教,從哪裡教起?從三個根教起。龍喜大學律學院也不例外,也從這三個根做起。具足這三個根,大小乘戒都要學,佛教才可以再興旺,我們才真正是如來第一弟子。所以律學院那是非常非常的必要,不是戒律學院畢業出來的,就不能進入佛教大學,佛教大學要考的就是考戒律,這是一門主要的課程。
  今天有個同學在這裡給我留言,聽說內地有居士,自稱是聽老法師講經的人。國內外聽我講經的人很多,都是在衛星電視、在網路上聽的,聽眾太多了。這個人,但是他幫人助念,先以三小時的時間,招請與亡者有緣的鬼神,超薦鬼神,然後助念。如此做法已經做了幾年,聽說他還出書。這不是我說的,我從來沒有教人這種做法。助念是可以,但是助念,印光老法師教導我們就是正確的,我們依印祖的開示,我們不依別人,別人未必可靠。
  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往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有把握自在往生,這個可靠,助念不可靠,不可靠。所以有人跟他講,他的老朋友,你往生我們幫你助念,他完全拒絕了,他說我不要,我往生我自己會念佛,我不需要人助念,助念靠不住。這句話很有意思,助念靠不住,一定要自己有把握。我們要學海賢老和尚,要真正有把握。把握從哪裡來?把握完全從放下,你對這個世界徹底放下了,沒有一樁事情放在心上,你就能自在往生;如果還有掛念,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很可能那一樁事情就把你留在六道輪迴,你這一生就去不了。所以一定要徹底放下,特別是親情,財色名食、五欲七情,要放得乾乾淨淨,不能有絲毫留戀。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樣的人往生決定成就,他沒有問題。這樣的人生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得清淨心,修定得平等心,智慧開了,大覺大悟,明心見性。
  今天這個第二位尊者,我們對他很熟悉,舍利弗尊者,請看念老的集註。『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梵語弗,譯為子」,所以舍利弗用中文翻譯就是「鶖子」。這個下面有解釋,「因母得名」。他的母親身材長得端正,眼睛就像鶖鷺鳥一樣,非常明亮,眼睛好看,所以別人稱他媽媽叫舍利,弗是子,就是舍利夫人的兒子,是這個意思,「謂是鶖鷺之子」。也可以翻作「珠子」,這是表他母親眼睛清淨像寶珠一樣。也可以翻作「身子」,他的母親身材好,身材端正,所以這個名字是從母親得來的。「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它表這個意思。在經裡面的表法,我們展開經本看到表法的意思,就是代表這部經、這個法門。你看這部經、這個法門,第一是如來第一弟子,第二是智慧第一,第三神通第一,它是來表本經的。
  我們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的時候,這個經特殊,聽眾很多。一切大聖,你看有「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不是一般經典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普通經典。這個經典跟《法華》一樣,《法華經》一萬二千人,本經聽眾聲聞眾也是一萬二千人,無異於《法華》。大經,它不是小經,大經當中第一大經,為什麼?因為它有第一弟子,換句話說,這部經超過《法華》、超過《華嚴》,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華嚴》、《法華》雖好,你不是上上根人你做不到。但是這部經你要遇到了,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你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確確實實是如來第一弟子,一點都不假。如來弟子神通智慧,焉有不殊勝之理,沒這個道理。
  下面再談談舍利弗的智慧,他在母胎的時候,也就是他母親懷孕,就突然有了無礙辯才。他的舅舅俱絺羅,也在釋迦牟尼佛會下證阿羅漢。俱絺羅是辯才第一,聲聞弟子中辯才第一。「八歲登座」,講經說法,十六大國都知道他,現在講知名度高,國際知名。「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所以他辯才無礙。他姐姐當然辯不過他,但是姐姐懷孕,他跟他姐姐辯論常常都是輸了,所以他就感到姐姐沒這麼大的能力,懷的這個小孩一定是絕頂智慧的人。所以他要努力,不努力將來這個外甥生出來,舅舅不如外甥,這是很難為情的事情。你看他就想到這個事情。這些詳細的參考資料,同學們已經做了一番功夫,做出這本書,《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詳細參考資料統統在這裡頭,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僅次憍陳如」。所以你看這表法的幾個人太殊勝了,我們有幸遇到這部經,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個話是清朝彭際清居士說的。彭居士是乾隆年間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佛門的大善知識。他沒有出家,對佛教的貢獻很大,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故列上首,這就是說明真正相信,真正不懷疑,這個人是智慧第一。
  再看下面一位尊者,「神通第一」。

【尊者大目犍連。】

  我們看念老的集解。『尊者大目犍連』。「即《阿彌陀經》中摩訶目犍連」,摩訶是梵文,意思就是大。「目犍連是姓」,翻譯為「讚誦、采菽、萊菔根」,有這幾個意思。這個族出家人很多,「故於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連)」,用這個來揀別。「其名為拘律陀,父為相國」,他是貴族出家的,父親是宰相。「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他的名字拘律陀,是他的父母向拘律陀樹神求子,真的生了個兒子,所以就用這個樹名做為名字。
  在佛的弟子當中,「神通第一」,他表法就是表神通。「《智度論》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尊者神通甚廣」。釋迦牟尼佛左右兩個弟子也是表法的,代表什麼?代表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神通第一。所以釋迦牟尼佛造像,塑像的時候這兩個侍者,一個是舍利弗,一個是目犍連,它有表法的意思。為什麼不塑別人,在教下就是用他們來表法,也有用迦葉、阿難,迦葉阿難是代表教的。所以這塑像,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兩旁邊是迦葉、是阿難,這是佛教的表法。迦葉代表禪宗,阿難代表教下,禪宗教下就是這兩位祖師傳下來的,教下的始祖阿難,宗門的始祖是迦葉,統統是表法的意思,我們一定要知道。是用舍利弗跟目犍連,那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神通第一,這是表釋迦牟尼佛的智德。智,舍利弗表;德,目犍連表,大智大德。
  尊者神通很廣。「例如舉一城釋種,上升梵天」,這個裡頭都有典故。「外道移山,制之不動,及降服毒龍等等」,都在參考資料裡面,我們為了節省時間,不必細說了。這個釋種,略略說一說,這是因果報應。釋迦族被琉璃王消滅了,佛在世,釋迦牟尼佛沒有法子救他這一族,這是什麼?因果。佛說出這樁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久遠劫之前,釋迦族是一群漁夫,靠打漁為生的,琉璃王這一族是一個池塘裡面的魚。釋迦族的人把這個池塘水放乾了,那叫一網打盡,一個也不留。這個魚就發了一個狠心要報仇,將來牠要是得到人身,有這個能力的話,要報這個冤讎。這一生遇到了,琉璃王是牠們那個魚裡頭的頭,好像領導一樣,這一族他是成為國王。釋迦族那個時候的漁夫,還算不錯,現在還生在人道,冤親債主遇到了。世尊知道這樁事情,勸導釋迦族不要抵抗,為什麼?敵人太強大,你對付不了,勸他逃走,逃命。所以釋迦族就翻過喜馬拉雅山到西藏,在後藏,遷到後藏之後就在後藏落腳,以後沒有再回去。這樁事情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釋迦族的後人在西藏。
  目犍連有神通,他要救釋迦族,他用缽,好像是缽裡頭裝有五百多人,把他們送到天上去,救了這個釋迦族一些人,一部分,少數,應該都是皇族,告訴世尊,他用他的神通救了五百多人。佛就告訴他,你再去看看。他到天上去,看到這缽裡頭的人,統統化成血水。佛就說了,定業,沒有救,佛的神力都沒有法子救,你這個神通第一的阿羅漢也不能救他們。為我們示現定業不能轉變,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不要跟人結冤讎。冤讎結了,如果對方真正恨透了你,死也不會饒你,你的麻煩就大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真叫苦不堪言。
  琉璃王滅釋種,也是給我們最好的啟示,我們真正明白,搞清楚了,在這一生當中不跟人結怨。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定要知道,別人跟我結怨不是沒有原因的,過去世大概是我得罪他了,這一世一定要化解。他恨我、他毀謗我、他陷害我、甚至他殺我,都沒有怨恨心,不跟他結怨。要原諒他不要去計較,來生就變成好朋友,不會變成冤家對頭,這才叫有智慧,這樣才能夠轉業報。小不忍則亂大鄭瑒e人對你一點不好,你馬上給他顏色看,報復,人家記恨在心,這個事麻煩。記恨在心的人,來生多半墮三惡道,惡道的業消了,他又會得人身,不定在什麼時候碰到,畜生道碰到互相殘殺,人道裡頭再碰到,那個毒害更深。
  這些事情總要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學海賢老和尚,這個老和尚真正做到,「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老和尚一生沒有哪個善人、哪個惡人,沒有,他對於一切人平等看待,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有怨恨的人,一生沒有怨恨過一個人,這個要跟老和尚學習。這個故事裡頭有一段,他到玉米田裡面去看,正好碰到有個年輕人偷他的玉米。這個人一看到他來了,手足無所措,害怕了,老和尚告訴他,安慰他,不要緊,你喜歡掰,揀大的掰,轉身就離開了。確確實實心目當中沒有一個人不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老和尚一生耕種,他開荒開了十四片荒山,一共一百多畝,種植糧食、種植蔬菜、種植水果,統統是做布施,他沒有拿去賣錢,都是救濟貧苦的人。所以別人來偷他的玉米,他完全是布施,你要多少你自己拿多少。歡喜,布施恩德,不結怨恨,處處替別人著想,沒有替自己著想的,總是讓人歡喜。布施喜悅,自己歡喜,法喜充滿。原諒別人,消自己的業障,不肯給別人方便,將來自己遭遇的就是不方便,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們這一生當中,遭遇的善緣少,逆緣多,怎麼相處?一定要常常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冷靜去觀察,總是自己有問題,不是別人有問題,總是自己做得有缺陷,才會招別人嫉妒障礙、毀謗破壞,一定要曉得別人沒有過失,過失全在自己。不但對於這些冤親債主沒有怨恨,而且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成就我們認真反省改過的機緣,讓我們自己道業德行能向上提升。你從這方面想,他不但對我沒有害,他對我有好處。像忍辱仙人一樣,忍辱仙人的故事,一般都是從《金剛經》裡看來的,歌利王割截身體。詳細的故事在《大涅槃經》裡面,《金剛經》只是引用,但是《金剛經》的註解註得很詳細。
  忍辱仙人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暴,強暴,歌利王用中國話就是暴君,忍辱仙人遇到他,這個故事非常值得人反省。他修忍辱波羅蜜,歌利王說你能夠忍,我來試試看,用刀把他整個身體一刀一刀的割,我們中國講凌遲處死,這是最殘酷的,你能不能忍?能忍,再割,一直割到最後,能忍。而且告訴歌利王,將來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你。歌利王是瞋恚心,把這個修行的人處死了,用這麼殘酷的手段。可是忍辱仙人是感恩的心,為什麼?成全他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圓滿了,圓滿他就成佛了。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排名在第五,彌勒在第四,因為忍辱波羅蜜的圓滿,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彌勒菩薩排在後面排在第五。如果忍辱仙人要有怨恨,不但不能成佛,有怨恨的都是墮地獄,他從佛的地位掉下來是無間地獄。能忍,從第五尊佛升等,在第四就成佛了,彌勒菩薩退後了。
  我們要常常想想,忍辱得大福報,忍辱能化解最重的罪業。最重的罪業是什麼?《戒經》上告訴我們破和合僧。五逆裡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無間地獄,有怨恨心墮這個。今天破和合僧的人很多,很普遍,佛眼睛看到,生憐憫心,他要不回頭,沒有人能救他,一定要自己回頭。自己不回頭,自己不覺悟,必定墮惡道,這個是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學佛求往生不能不忍辱,忍辱我們心才能夠安,我們的緣才能夠勝,殊勝,我們的業才能夠消得了。不能忍辱,天天造業,他不消業,惡業天天在增上,怎麼得了?學佛是真學佛、是假學佛,這是關鍵,假學佛消不了業障,要真學佛。
  真學佛,海賢老和尚是最好的榜樣。千萬不要以為他只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學他,有他的心量嗎?有他那麼老實嗎?待人謙卑,對人都恭敬。生活,一生守著清苦,以苦為師。他講他的小廟,要能持戒,要能吃苦,才能跟他共住。每天的工作從早到晚都在田地裡頭,他的道場沒有人供養,鄉下小廟沒人去的,沒有香火,他也沒有佛事,也沒有法會,靠什麼生活?靠農耕。小廟有幾畝地,廟在野外,山上的地很多,沒有主的,他去開闢,叫開荒。荒地開了一百多畝,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收成好,為什麼?他的心好,他種出來東西一定比別人好。種出來幹什麼?不是賣錢,救濟貧苦,哪個地方有人沒飯吃的,他去救濟他。這個事情幹了九十二年,真幹,每一天幹得歡歡喜喜的。接受他這些供養的人,這裡頭報告告訴我們,成千上萬,你就曉得老和尚歡喜布施。別人供養他的錢都用在印經放生,用在幫助別人建道場,他一生曾經幫助十一個道場,不容易。自己除幾件衣服什麼都沒有,衣服都是破的,補了再補。所以他說這個小廟吃是苦的,穿是補的。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除了一聲佛號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分別執著,我相信在他中年之後,也就是四十歲之後,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應當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這個境界裡頭有圓滿的定共戒,有圓滿的道共戒,這都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目犍連神通的事情,念老在此地說得好,「上升梵天;外道移山,制之不動,及降服毒龍等等。難以具述」。太多了,神通的故事太多了。
  我們再看下面第四位,「宗門初祖」。
  【尊者迦葉。】
  請看念老的集註。『尊者迦葉』。「迦葉,姓也」。這是梵文音譯的,「此譯為龜」,印度對於龜跟中國人一樣,都把牠看作吉祥,長壽,龜鶴延年,吉祥物。或者翻成「飲光」,是說他的智慧道德之光很強烈,像太陽一樣,在太陽之下,所有的光都顯不出它的明亮。迦葉尊者的光明亦如是,一般修行人在他面前顯不出了。「名畢缽羅」,畢缽羅也是樹名,因為父母在這個樹神祈肚髠兒子,他真的得了一個孩子,就用樹做他的名字。「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前面我們看到目犍連、舍利弗,都是貴裔,目犍連的父親是宰相,迦葉尊者的父親是大富長者,「能捨大財」,可見他家裡頭是豪華的生活。他出家修苦行,這能捨大財,「修頭陀大行」,頭陀是苦行,後面會說到。「為大人所識」,這個大人是有道德、有地位、有身分的,現在叫知名之士,他的知名度很高,所以稱他為「大迦葉」。同時佛弟子當中有三個迦葉,有「十力迦葉」,有「童子迦葉」,有「童女迦葉」,所以稱大迦葉就知道了,不是指別人而是指他。
  「又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雲」,《法華文句》是唐朝初年智者大師,天台山,智者大師所作的,就是《法華經》的註解,天台宗最主要的一部大經,天台必修的課程。這個裡頭有一段說,「其先代學道」,這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家族,先人學道,感應得「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有靈龜背著圖,這感應。所以他們這一族用龜,用靈龜,靈龜也是迦葉的意思,「故云龜氏」。「又雲飲光」,這是佛說的。在過去毘婆屍佛的時候,這是過去七尊佛第一尊。毘婆屍佛,他是「冶金師」,冶是提煉,也就是從金礦裡面提取真金,現在稱為金銀珠寶,是從事這個行業的。這也是非常富有的。毘婆屍翻成中國意思叫勝觀,殊勝的勝,觀察的觀,觀照的觀,勝觀。在九十一劫之前,這七佛這是久遠劫之前,經上告訴我們九十一劫之前,他「與一貧女,共以黃金,莊嚴佛像」,造佛像,造像功德不可思議。「自爾以來」,這就是九十一劫以來,這底下講了,「九十一劫,身如黃金,光色晃耀,掩蔽餘色,故名飲光。」飲指吞,光吞諸色,這就飲光的意思。他的光明比別人光明大,別人的光明在他光下就顯示不出來,好像我們這燈光,在太陽底下顯示不出來。飲光取這個意思,這是介紹名稱的來由。
  下面我們要說尊者的德行。「尊者,頭陀行第一」,這個字行念去聲,不念行念橫,當動詞用,不是名詞,是動詞,我們一般叫苦行。「頭陀者梵語,此雲抖敾蛟鋪蘊?/strong>」,有這個意思,「以十二行淘汰塵勞煩惱」,這叫十二頭陀。你看他是怎麼修的,把煩惱統統放下了。第一個,他「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靜處」。這個地方沒有人到達,多半住在山上,而且這個山路一定很難走,也就是一般人不願意到這個地方去的,這個地方聽不到人聲。寂靜的標準,在世尊那個年代,鄉下農民耕種用牛,牛叫的聲音很大,牛叫的聲音聽不到,稱為阿蘭若。現在噪音比從前多,車的聲音、飛機的聲音,住在港口,輪船,這些聲音都是屬於噪音。他住在聽不到噪音的地方,心地清淨,遠離人家,農民的村莊,遠離村莊。第二,「常行乞食」。他每天出來托缽,所以距離村莊小鎮也不能太遠,太遠托缽不方便。佛定的規矩大概是三里路,三里路走還方便,這為了乞食方便。
  第三,「次第乞」。這是乞食的規矩。這一家富有,有錢人家,飯菜都很好,每天到這來乞食,這就容易起貪心。次第是一家一家的輪流,這輪流完了再來一輪,這樣的乞法,平等,取平等。第四,「日中一食」。如果是三餐,一天三次乞食,人家說這個出家人貪心,怎麼過一會就又來了。每一天乞食是上午,早晨,早晨功課完畢之後就出去乞食。乞食是一門功課,有規矩的,錫杖就是乞食用的,不能敲人家門,在門口搖錫杖,裡面人聽到有錫杖的聲音,就知道外頭有出家人來乞食,他就會來供養,錫杖就這個用途的。乞食完了之後,不是人家給了,一路走著一路吃的,那就沒有禮節,沒有威儀了,一定要回自己的蘭若,回自己的道場。如果這個道場人多,不止一個人,一個人一個小茅蓬,住山洞都可以,住樹下也行。譬如說五比丘,釋迦牟尼佛最早在鹿野苑五比丘,佛自己帶著他們,六個人都出去托缽。吃飯,回來,每個人托的合在一起,匯在一起,吃多少拿多少。吃完之後還有多的,布施給畜生,給小鳥、給小蟲,給牠們吃,不能留在明天,吃完之後剩下來供眾。所以叫一缽千家飯,這個制度好。
  第五,「節量食」。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能吃太多,飲食最好吃到七分就夠了,不要吃太飽,這個對於養生之道有幫助。第六,「過中不飲漿」。為什麼?漿裡頭有渣滓,水可以飲,漿不能飲,會沉澱的都不能吃。過中,這個地方用午時還不行,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這都是午時。這個中是午時的正中,也就是十二點,過十二點之後不飲漿。這個中每一天時間都不一樣,所以古時候用日晷測量,但是天陰又測不準了。現在可以用天文日曆,天文台有發行的日曆,向他們要,有些地方可以買得到。每一天是幾分幾秒是中,叫中午。決定不能過中,所以托缽吃飯一般都在十一點鐘前半個小時,這是絕對不會過中的。如果要是真正中午,肯定會過中。這都屬於戒律,嚴格的遵守,這是佛的制度。
  第七,「著糞掃衣」。糞掃衣就是別人丟棄的。古時候資源缺乏,一餐飯容易,人家布施一點可以給你,但是衣就不容易了,衣都是手工紡織的。別人穿舊的、穿破的不要了,丟掉的,糞掃就是人家丟掉丟棄的,你可以把它撿來。不能用的就不要,可以用的剪成一塊一塊的碎布,所以就縫成我們叫的袈裟。那個袈裟質料不一樣,顏色不一樣,所以縫成衣之後把它染色,染成咖啡色的。紅黃藍白黑,白色的不必要,就是紅黃藍黑,這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叫袈裟色。這是佛教給我們穿的,這就說古時候衣的來源,這麼來的。
  第九,「塚間坐」。坐下來休息,坐在哪裡?坐在墳墓墳地,為什麼?引起自己的警覺。你看這個人過世了,埋在這個地方,要想到我將來亦如是,才能夠勉勵自己精進不懈,既然出家了,這一生一定要有成就,來生決定不能再六道輪迴。小乘是以出離六道輪迴為目標,大乘是以明心見性為目標。明心見性難,出離六道比較容易,只要放下執著,放下見思煩惱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選擇每一天打坐在墳地。第十,「樹下宿」。晚上休息的時候在樹下,樹下一宿,這是佛制定的。第二天?第二天另外找一棵樹,不能在同一棵樹下,都是怕你起貪心、起愛心,這個樹大,樹蔭好,這裡坐得舒服。所以佛只准一天,第二天要換地方,不能在原地方。佛都是教我們怎樣把貪瞋痴慢放下,目的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第十一個,「露地坐」。露地是沒有遮蓋。我們喜歡都是住在樹下,有樹很好,沒有樹,露地。第十二個,「但坐不臥」。我們講不倒單,晚上休息是樹下一宿,沒有躺下就睡覺的,常坐不臥。
  「以斯苦行,掃除塵累,澄淨身心」。用這十二種,這十二種叫苦行,是佛法裡頭標準的苦行,目的是斷除煩惱,也就是分別執著,特別是執著,不再執著了,對於一切法平等看待。迦葉尊者年老的時候依舊遵守,佛陀看他年歲太大了,勸他休息,他堅持到底。佛就讚歎,「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迦葉尊者做給我們看。這是介紹迦葉的生平。
  後面這一段說迦葉尊者修行的成就,他是傳禪宗的這個法門,禪宗的初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戰略分析(9)普京會在烏首先使用戰術
2022: 邱成銅對卡拉比猜想的證明是非邏輯性的
2021: 焚書坑儒造成易有千家注/周易講座/前言
2021: 唐詩別解(36)
2020: 黨國支那人應該懂得自重,你們可以有個
2019: 投降還是不投降,就這個問題
2019: “相對的相對”與“暗思想”
2018: 396 善因結善緣 慈悲大無邊——推背圖
2018: 曲度龍風詩派作品叢刊(蘇 菲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