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60. “我是誰”的謎底在哪裡?
送交者: luis 2023年04月01日16:42: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60. “我是誰”的謎底在哪裡?

 

“我是誰”經常被當成,哲學上的終極問題,誘人的魅力,據說曾引導着某位武林高手,採取鐵砂掌拍腦門的方式,欣然自殺。其實吧,要是和涉及彼岸世界,更有信仰意味的另外兩個問題,“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比,這個“自我認同(自我確認)”的哲理拷問,性質上簡單得多,回答起來也容易得多。

 

一般講,日常生活里,無論是捫心自問地尋找自知之明,還是進大門碰上了保安質詢,面對這個棘手的話頭,人們劈頭想到的,大都是自己的姓甚名誰,性別長相,國族籍貫,證件號碼,這些純形式的玩意兒,甚至會覺得,它們才是“我”的最重要標誌,要是忘掉了,就找不到“我”咧,不是?

 

然而喲,人性邏輯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毋寧說直接在於,人們對好壞價值展開的評判訴求。換個方式講哈,閣下是怎樣的一個“我”,首先取決於你在生活中,把哪些東西看成是好的,想要得到;把哪些東西看成是壞的,想要避免。正是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勞什子,開啟了你的“自我”,奠定了你的“活法”。

 

所以哦,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宣布:“我們是怎樣的,取決於我們從事的實現活動的性質”;到了20世紀,馬斯洛也從心理學的視角指出:“當我們探索,人們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的時候,我們就接觸到了人的本質。”

 

當然咯,他倆的腦袋瓜,還是有點簡單化了,頗為浪漫地相信,人們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打算成為怎樣的人,都能一帆風順,馬到成功,卻忽視了價值衝突,取捨選擇,這些專門添麻煩的東西,對於人們確立自己的本質,起到的重要作用。

 

前面說了,正是人們在種種好好衝突中,劃出的防止不可接受之壞的正當底線,用多樣性的“自以為是”方式,設定了他們各有特點的“自我”,展現了他們千差萬別的“活法”:如果說人生在世,總想得到許許多多,大家都會意欲的好東西,由此形成了所謂的“共同人性”,如同“食色性也”的說法顯擺的那樣子,那麼,恰恰是他們在衝突中做出的各種不同選擇,才讓他們的“自我”和“活法”,變得五花八門,五彩繽紛起來……

 

也因此,要是單純停留在好壞的層面上,直接映入我們眼帘的,大多還是人們的共同之處;只有進入好好衝突的維度,我們才能通過進一步考察,人們圍繞各種好東西的主次輕重,展開的權衡比較,特別是把怎樣的選擇看成是對的,把怎樣的選擇看成是錯的,為了達成哪些目的,不惜付出哪些代價,這些更重要的內容,把握住他們彼此區別的特殊處。

 

這樣子看,“我是誰”的問題,其實是在好壞的維度上開啟,而在對錯的維度上確立滴,以致可以說,“我”之為“我”,不僅基於“好”,而且基於“對”;只有“好”,沒有“對”的“我”,非但不完整,甚至不可能。

 

話說到這份上,我們就有理由利用中文“是”字的雙重語義,再次彎彎繞地宣布:我“是”怎樣的,在於我怎樣地自以為“是”;或者反過來講,我的自以為“是”,就是我之所“是”。講得更直白點:“我是誰”的答案,在於“我”以“誰(什麼)”為“是”;再來點褻瀆的意味哦:不管張三李四,還是王二麻子,統統屬於“我‘是’我所‘是’”,嗯哼。

 

第8篇帖子裡,在好壞的層面已經提到,一個人是因為從品嘗“好(hǎo)吃”的經歷中,體驗到了無與倫比的快樂甜頭,才變得越來越“好(hào)吃”,以致成為“吃貨”滴。進到對錯的維度後,事情又成了這樣子的咧:面對食慾和其他需要的衝突,你不再滿足於混個肚兒圓了,而是把享受美食,當成了尤其偏愛的主要好,處處留意什麼地方有頂級餐館,一有機會就全力以赴趕到那兒,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票子,追求舌尖上的很爽很高潮,完事後還會擦擦嘴邊的流油,拍拍圓圓的肚皮,心滿意足地概括說:“這才‘是’生活嘛……”

 

不用說,按照前幾篇帖子的分析,我是誰”的終極謎底,在於人們通過剝洋蔥式的權衡比較,取捨選擇,最終指認的那條終極正當標準,因為不管遇到了怎樣嚴峻複雜的衝突,也不管要付出怎樣慘痛巨大的代價,他們也要把它當成了“命根子”來保護。一言以蔽之哦,既然“自以為是”都將轉型成“存在之是”,“終極正當之是”自然也會轉型成“終極存在之是”,不是?

 

歸根結底,人生在世那些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的“番號名頭”,俗話或曰“角色身份”,諸如色鬼,賭棍,財迷,股民,驢友,網蟲,膽小鬼,冒險家,收藏癖,遊戲控,宅男女,蘋果粉,鏟屎官,追星族,品茶雅士,麻將高手,歌唱達人,這個宗教徒,那個主義者……等等,都是按照前面描述的人性邏輯造就出來的:雖然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你卻情有獨鍾,專好這一口,以致在這樣那樣的價值衝突中,寧肯放棄了其他好東西,也要努力得到某個朝思暮想的“重中之重”,結果基於你的自由意志,按照你的權衡比較,通過你的取捨選擇,憑藉你的正當標準,遵循你的終極底線,自以為是地成為了你自己……

 

最極端,也是最典型的例子,要數那個頂級懶人咧:為什麼大家會說,他是懶人裡面的戰鬥機?理由就是他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那個終極正當理念:就算犧牲了寶貴的生命,也絕不使出一丟丟力氣,所謂“餓死事小,費勁事大”,嗯哼。

 

趁機插句嘴哈:道德元理的系列還會解釋,並非人際關係中的所有因素,都有倫理方面的價值;只有直接圍繞人性邏輯成就的這些身份角色,展開的嚴格意思上的“人倫關係”,才構成了道德領域的實質內容。

 

也因此,無論是誰,想要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與其去看自己在浪漫和諧的情形下,有着怎樣五彩繽紛的需要欲求,不如去看自己在張力衝突的局面下,更喜歡怎樣的好東西,更討厭怎樣的壞東西,認為怎樣做才算對,怎樣做就錯了,尤其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得到怎樣的好東西,守住怎樣的正當底線。

 

這樣子看,西哲語境裡,被渲染得高深莫測,神秘晦澀的所謂“自我”,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就在每個人按照本系列描述的人性邏輯,展開的評判訴求,做出的取捨選擇,設定的正當標準,指認的終極之是,堅持的各種“主義”中——說得更節省點,就在每個人的價值理念中,木有例外。

 

現在明白了吧,“人是理念動物”的定義,何以更有道理,更能成立了哈:其他的定義,包括但不限於,直立行走,製造工具,理性動物,倫理德性等等,只是彰顯了人們的共同本質,很少突出人們的區別差異;唯有這個定義,既強調了人人都有價值理念的一面,又指出了人人因為價值理念不同,呈現出不同特質的一面,並且還能具體落實到,任何一個人的頭上,毫無懸念。

 

所以呢,如果說人性研究的頭號使命,就在於幫人形成“自知之明”的話,恐怕各位再也找不到,比本系列提供的更清晰的模板框架了:大家只要把自己在道德,認知,實利,信仰,炫美各個領域,有關好壞評判,權衡比較,取捨選擇,正當標準,終極底線等等,是如何想,怎樣求的具體內容,統統填塞到人性邏輯的理論架構里,立馬就能方便地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是,以及怎樣成了,煙槍或情種,登山者或馬勒迷,追星族或書呆子,儒生或基督徒,利己分子或環保人士……

 

此外哈,像下面這樣子的問題,包括但不限於,你的意志力在哪些方面強大,在哪些方面弱小,什麼地方能夠自製,什麼地方不能自制,究竟是認知的引導更有力,還是情感的助推更有效,這些品行性格方面的個體特徵,也能按照前面描述的人性邏輯,結合具體情境下的具體選擇,發現個八九不離十。

 

不好意西喲,親,“知他之明”方面,“人性邏輯”的理論架構,明顯不如“自知之明”那樣子高效,因為由於“人心隔肚皮”的緣故,一個人很難如同了解自己那樣子,了解到別人有關好壞評判,權衡比較,取捨選擇,正當標準,終極底線等等,是怎樣想,如何求的具體內容,不是?

 

儘管如此,好像也不是一點希望也木有哦:你只要留心一下,張三李四面對各種衝突,做出取捨選擇的行為模式,特別是不斷重複,帶有常態性的那種,就能八九不離十地指認,他們的品格特徵,習性癖好等等,從而給他們貼上,酒徒或花痴,工作狂或守財奴,足球愛好者或吃齋念佛人,這類個性化的標籤,甚至進一步猜測到,在後面支撐着他們的具體價值理念,究竟是怎麼個情況。

 

這個意思上講,一個人的“自我”,其實就在於他的整個活法,他的所有自以為是,他的全部價值理念。也因此,儘管人性邏輯適用於所有人,但按照它成就出來的,卻都是些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此在”,嗯哼。

 

說白了,當一個中國城裡人把“恭喜發財”視為人間正道,一個美國鄉巴佬把“信仰上帝”視為終極義務的時候,他們在日常生活里實現的“自我”,能夠保持同一嗎?說穿了,哪怕你我只是在打掃衛生之好,能不能壓倒一切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以致一個有潔癖,一個沒潔癖,咱倆的活法會一個模樣麼?想得倒美。

 

說破了,人們經常彼此看不慣,指責對方“犯傻”“變態”,頭號原因也就在於:他們的價值理念各自不同,從而自以為是地成就了大相徑庭的“自我”“活法”“此在”;剛才羅列的那些個名頭番號,只不過折射出了,芸芸眾生呈現的豐富個異性的冰山一角而已。

 

換個方式說哈,無論作為人類的一份子,遵循着怎樣普遍的人性邏輯,也無論在某些方面,與其他人有着怎樣的共通之處,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評判訴求和自決選擇的整全內容,展現出與其他人很為不同的歧異特徵,維繫着“我”之為“我”的獨特活法,以致我們的確可以這樣子形容人的存在: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儘管它們都叫“樹葉”。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林鳥效應,不是?

 

也因此,尋找“我是誰”的答案時,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姓甚名誰,性別長相,國族籍貫,證件號碼,這些形式性的東西上,不如放在需要想要,自由意志,好壞價值,對錯標準,終極理念,這些實質性的內容上,因為只有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普通不過的評判訴求,平凡不過的自決選擇,才構成了你的本來面目,才最清晰地顯示出,你在一己生活,人際關係,乃至整個世界中的真實定位,才最準確地界定了,你那個獨一無二,與眾不同,沒法複製,不可替代的“我”。

 

相比之下,對於這樣子有血有肉的此在,任何抽象,概括,歸類,簡化,包括但不限於,本系列以及其他系列給出的等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讓他變得蒼白貧乏起來,落入某方面的“同質化”陷阱里。不妨從這個視角出發,而不是像海德格爾那樣子,僅僅從非理性情緒體驗的視角出發,理解他那個偏激而深刻的說法:“這個在者為之在的那個在,總是我的在。因而此在永不可能從存在論上,被把握成某種現成在者的類中的一員和樣本”,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正義啟明7. 正義來自德性的衝突
2022: 人心跟着感覺走,需要一個善心感覺上的
2021: 秦始皇的一把火把儒家的書煉成經
2021: 唐詩別解(43)
2020: 曾國藩的1864年南京大屠殺
2019: 人之初與儒釋道耶
2019: 唐詩天天讀(63)
2018: 不讀平凡書| 基因大發現--奴性基因
2018: 彭運生談藝錄(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