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末法時代如何修行--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解 9
送交者: pifu01 2023年04月19日16:11:1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今天講的內容是愛說廢話的過失。很多人愛說無聊的語言,無稽之談。今天主要講少說廢話,明天講少睡覺,這兩點是主要的教言。這節課講愛說世間語言的過失,希望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大家說話時,語言要嚴謹,言簡意賅不囉嗦,即使說話也不說別人的過失,令自他產生分別念。這部經典很值得初學者學習,以後你們如果有機會弘揚佛法、建立道場,應該先講《大乘方廣總持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作為初學者,要打好基礎,然後再學五部大論,這樣可以少造罪業,這一點很重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說世間的話語,有什麼過失?”隋譯本說的是多言[1],即很多語言的意思,愛說世間的語言。什麼是說世話的過失呢?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決定義有勝義空性的意義,還有世俗中無常、無我的道理。如果菩薩住於決定意義,並且觀這樣的決定意義,則不生煩惱。

世間語言的過失很多,知道這一點以後,菩薩能住於真實義,不會產生各種煩惱。如果世間語言太多,則不能入定,不能住於決定義,甚至在修行過程中惹很多麻煩。所以彌勒菩薩代表大家,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多言的過失有哪些?菩薩安住於決定義,不生煩惱,怎麼樣才好?”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佛告訴彌勒菩薩:“初學者菩薩應當觀察,世間話語的過失有二十種。”如果經常聊與佛法相關的無常、無我、人身難得的教義,講很多與解脫相關的語言,這很好。兩個智者聚在一起,增長更多的定解和智慧,這有必要。但是有些人剛開始時聚在一起聊佛法,聊着聊着成了非佛法,最後可能變成吵架,所以先觀察語言的過失很重要。

下面講世間語言有二十種過失,如果觀察,能令菩薩住於決定義,如是觀不生煩惱。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六者心常剛強禪定智慧曾不薰修。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十四者猶如倡妓隨逐音聲。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二十者不了諸根系屬煩惱。彌勒。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佛告訴彌勒菩薩:“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樂,喜歡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喜歡談論世間語言,或者多言多語的二十種過失。這一點,是對修行人講的,世間人不一定把語言多視為過失。比如說一個導遊,說的語言越多越好,甚至講的過程中說妄語。我們去某地,發現有些話完全是導遊自己瞎編的。還有世間的銷售人員,會說很多。尤其是網絡上,有人認為世間語言越多,說明他對朋友的交往等各方面都很好。如果不說話,語言鮮少,可能連工作都不一定找得到。雖然境界很好,但是平時不愛說話的人,招聘者一看,這個人要麼無能,要麼寡語。今天在這裡講的是,作為真正的修行人,經常說很多廢話,會招來許多麻煩,對自他不利。所以從修行層面來講,除了修行以外,少說世間廢話,很重要。

世間語言的二十種過失如下:

1、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此處,藏譯本講的是以多聞導致心生傲慢、放逸,不恭敬其他人,把多聞放在前面。隋譯本也是如此,這樣好懂一點[2]。自己稍微多聞,說着說着就傲慢,不會恭敬別人。或者語言多的人,心常生驕慢、放逸,同時不恭敬多聞廣學的人,這是愛說世語的第一個過失。

2、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如果世間語言多,肯定引起各種爭論。爭論越來越多,對自方的貪執和對他方的嗔恨,這種貪嗔的執着會越來越嚴重。以前格魯派一位修大威德的瑜珈士熱羅譯師說過:“話多必然惹是非,少說廢話多念經,今生來世都安樂,一切功德從此生。”即如果語言多,會惹很多是非、爭論、爭議。如果能少說廢話、經常念經,將獲得今生來世、暫時究竟的快樂,可見爭論的來源多半是語言。這是愛說世語的第二個過失。

3、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世間語言多的人,失去正知正念、失去如理作意,像觀無常、無我,觀空性,都沒有時間。因為他一直說不完,哪有如理作意、觀修的時間?其心一直散亂。如《萬法歸心錄》云:若不儉言。縱意多談。散心亂念。不得定心。如果我們的語言沒有控制好,心會一直放縱。這樣令心散亂、意念紛飛,最終不可能得到如理作意、禪定的心。愛說的人,修行比較差,這一點大家能看得到。像我給別人講經說法、演講,是說了很多年,但是自己如理作意方面,很慚愧。

4、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世間語言多的人,經常做不該做的事情,身心不安,經常躁動。隋譯本和藏譯本中說,以身心沒有修煉的原因,做出很多不如理的事情[3]。意思就是,很多不該做的事情,語言多的人會做。一般來講,愛說的人,像上課的時候,身體沒辦法安住,一直跟旁邊的人說話,(師模仿)“哎哎,你這個是什麼,能不能給我吃,給我喝?”語言多的人愛喝愛吃。如果口渴,喝點水也可以,但一直這裡吃一個,那裡吃一個,一堂課上拿一大堆吃的,這邊打開一袋,那邊打開一袋。他身體一直在躁動中,這樣不是很好。柱子後面有個人在笑,是不是說到他了?呵呵。

5、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愛說世間語言的人,情緒起伏不定,一會上一會下,法忍、安忍法都沒辦法修下去,因為他情緒波動很大。有時候說着說着自己哭,有時候說着說着自己笑。不愛說話的人,風度優雅,很沉穩,別人不敢輕易惹他。因為人的形象也是一種語言,如果這個人身體一剎那也不能停止,對熟悉、不熟悉的人都一直談論,這種人情緒一會高一會低,真正的法忍沒辦法修下去,因為他不可能有穩定、堅固的境界和心態。

6、六者心常剛強禪定智慧曾不薰修。世間語言多的人,其心剛強難化。對寂止和勝觀--禪定和智慧,都沒辦法修下來。或者語言多的人心靜不下來,無法生起智慧,這樣的原因令心始終非常剛強、堅硬,一直調伏不了。世語多真的有這樣的過失,如《正法念處經》云:樂多言語,自高輕動,雖見佛已,心無慚愧。即語言多的人很傲慢,剛強難化,見到佛陀不但沒有信心,反而有攀比心。這種人往往沒有慚愧心,沒有正知正念,很可怕。可見平時語言多的人,可能修行不好,寂止勝觀修不了,心態剛強難化。

7、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世間語言多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像隨時開着的念佛機,“叭叭叭”一直在響。看一個人有沒有分寸,如藏族的俗話說,說一句話要看整個場面。說話合理還是不合理,要去觀察。但是愛說世語的人,應時的時候會說,不應時的時候也會說。因為說的語言太多,把自己也纏繞進去了,往往有這種情況。麥彭仁波切的《君規教言論》也講過,通常成為親怨者,餘事促成極少見,多由言詞所導致,故當慎察再出言。世間親人和朋友,其大多數的親和怨,多由言詞導致,由其它事促成的很少。像我們關係很好和關係不好,大多數是由語言所導致的。因為我的語言不謹慎,令我們兩個人的關係破裂了;因為他說的話讓我感動,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對他很有信心。不僅是我和你之間的關係由語言決定,還有第三人稱的他和他之間、他和我之間,他和另外一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依賴語言。如果語言說得不好,會導致很多麻煩。男眾稍微好一點,女眾這邊,有些人經常講挑撥離間的語言,自己纏在裡面洗不清,最後不得不離開發心崗位和班級,這是由自己的語言導致的。現實中確實有這種情況。愛說世間語言的人,自己沒有想到,而把自己的"頭"砍斷了,這種情況時時都有。所以大家時時要觀察自己的語言,看哪些是適合的場合,哪些是不適合的場合,觀察以後再說。麥彭仁波切的《君規教言論》中,專門有語言篇,以前我要求大家學習。《正法念處經》中有很長的一卷,講語言的過失和值得注意的言論。人的關係,大多數跟語言有關。如果語言講得好,就像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所說,像蜂蜜一樣甜蜜的語言,大家都產生歡喜心。比如說一個法師或講師,以一堂課的演講,令大家終生對他印象都很好;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發脾氣、謾罵別人,以後大家只要看到這個人,都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語言對自己、他人,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8、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此處,藏譯本說,因為世間語言多,沒辦法得到聖者的智慧,其所作所為都是動搖的。隋譯本說,因為世間語言多,貪執飲食,不能得到聖者的智慧[4]。在此譯本中,因為世間語言多,不能堅固證於聖智。語言多的人,樂於世間法,不可能得到堅固的聖者證悟智慧。像佛菩薩的智慧,他沒有辦法得到,因為其心是動的,可見語言跟心還是有關係。這種人得不到聖智,做不了有意義的事情。

9、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世間語言多的人,天龍護法、白法聖眾,對他們不會恭敬。世間人也許會想,沒關係,只要人對我恭敬就可以,天人不恭敬無所謂。如果這樣想,就是不太懂規律,因為我們肉眼看到的,只是光明的一部分,陰暗的部分我們看不到。任何事情都有顯現的一面,還有不顯現的一面。像天人、天龍八部對我們的幫助,非常重要。做一件事情,上上下下的人際關係很重要。同樣的道理,肉眼看不見的天龍夜叉的關係,也很重要。如果平時這個人不怎麼樣,不要說人,連非人、天龍對這個人也不恭敬。我以前講過,蓮池大師的《緇門崇行錄》記載[5],宋朝的一位禪師入定時,在定中看見禪房附近的欄杆旁邊,有兩個出家人在說話。剛開始有天人恭敬聆聽,過一會就離開了。他們還在聊,過一會餓鬼來了,其後餓鬼開始唾罵他們,很不恭敬,他們的腳印都被掃除掉。出定後,禪師詢問兩個出家人講了什麼。剛開始兩個人聊佛法的教義,天人很歡喜,過來聽。後來他們聊到世間的家常方面,天人沒什麼興趣,就走了。再過一會他們講到名聞利養,這個時候餓鬼來了。可見兩個出家人在聊佛法時,旁邊肯定有天人在聽。如果只是閒聊,天人沒興趣聽。如果講貪嗔痴或者名聞利養,就會招來其他非人。這樣的規律,大家要明白。修行很好的人,就像《地藏十輪經》中講的那樣,天王也頂戴他所踩過的微塵。如果這個人修行不好、人格不好,經常說廢話,天龍夜叉不會幫助,不會恭敬。

10、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世間語言多的人,有辯才的人也會輕賤他。因為有辯才者,看一個人內在有沒有智慧,是從其外顯去判斷的。如果這個人的語言都是有營養的乾貨,有實在意義,大家就尊重他。像輔導的時候,有人講得很好,從此遇到他的時候,大家態度就不同。因為他講得很好,大家很專注地聽;如果講得不好,還亂說,輪到他講時,大家態度就不怎麼樣了。這叫做有辯才者會輕賤。

11、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愛說世話的人,有證悟的人會呵斥。這些人每天聊家常,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那天我們講議論,即講法的時候,太多的議論,聖者也呵斥。上師如意寶在世的時候,有次專門講過:“有些堪布,該講課的時候不好好講,不該講的講很多,這樣很不好。”當時我在嘎多堪布那裡聽傳承,第二天嘎多堪布說:“昨天這番話,法王如意寶可能是對我說的,以後我們在課堂上少說一點。”因為他有時候會在講課時加一些故事,後來就不敢這樣。在課堂上,可以偶爾會講一下吃的喝的,但不能整天講。講生活佛教時,只講生活不講佛教也不行。現在人們喜歡養生的話題,電影電視的情節,這些講起來很開心。大藏經中有一部《佛說邪業自活經》[6],講用邪命養活的一部經。由法護翻譯,是短短的一部經。佛陀在印度給孤獨園時,有位比丘講法,一直沒完沒了講吃的、喝的、穿的這些世間語言。僧眾呵斥他:“這樣不叫佛法,叫邪命養活。”後來這件事傳到佛陀那裡,佛陀也呵斥。有些法師愛講世間語言,一開口就沒有經典、論典的內容:“我以前在家的時候怎麼樣,現在怎麼樣生活、養生、賺錢、理財。”或許很多人喜歡聽,尤其是人間佛教、生活佛教,這樣實實在在的理念,大家是接受的,但這對解脫沒什麼關係。因此,有身證者包括菩薩,有一定證悟境界的上師,都會呵斥。因為這不算真正的傳法,只是世間演講。我們的傳法,偶爾可以講一下這些,讓大家歡喜。比如我以前是一個軍事家,出家後天天講軍事、戰爭方面的事情。我是一個藝術家,出家後天天聊藝術,這樣沒有意義。這種習氣,跟自己的身份和愛好也有關係。我經常去偷聽法師講課,這個法師講得還不錯,那個法師在這方面習氣重一點,有時候我有這種分別念。作為法師,要着重講與解脫有關的教言。聽眾比較喜歡的話題,也不是不能說,佛陀也開許,但如果說得太多了,也不太好。

12、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不住正信,也可以說正修。愛說世間語言,不愛住於真正的信心、真正的修行中。此處,藏譯本和隋譯本都是不住修行[7],即不會好好修行。他整天沒完沒了,愛串寮房,尤其中午的時候,跑到別人家:“我找你有事情。”平時不找,自己懶惰不想做飯,非要在別人做飯的時候去找,可見他瞄的時間比較准。常懷悔恨,沒有很好的修行,常懷對別人的嗔恨,一直懷着這種心態。

13、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世間語言多的人,說來說去,對這個也懷疑,那個也懷疑,沒有尖銳的智慧深入經藏。如果能這樣,其懷疑就沒有了。他沒有很好地聞思,整天講世間語言,懷疑越來越多。言多必失,令身心不安住,一直在動搖中。

14、十四者猶如倡妓隨逐音聲。猶如倡妓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隨着聲音就轉了。倡妓隨着世間的樂器、別人的要求,隨着聲音而轉,沒有自己深度的主見。語言多的人,就像倡妓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15、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染著諸欲,這種人染著世間的欲望,隨着外境一直流轉。沒有自在的時候,一直想着貪慾、嗔恨,認為這很好看、很好聽,沒有主見。真正有智慧的人,別人說是別人的語言,但自己會不會照着做?他會用自己的智慧觀察。沒有智慧觀察,別人一說就“是是是,是這樣的。”有些人太容易相信別人,別人說什麼就“是是是。”像有些堪布堪姆,比較聽話,但是太聽話了,說什麼都回答“好的好的,沒問題。”,我也有點懷疑。聽話是很好,但還是凡事還是要經過自己的思考:這件事情,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說“好的好的。”也沒啥用。現在說:“好的好的。”到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不好的,不好的。”

16、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世間語言多的人,肯定沒有時間觀空性、觀真實義、觀無常。因為世間語言很多,他經常誹謗正法。以前的六群比丘,到城市裡面化緣。回來的時候,他們在十字路口說這個那個。當時在家人呵斥他們:“這些人不聞思修行,在這裡聊什麼?”佛陀知道後也遮止了。出家人也有這種情況,修行不好的人,不分場合說很多事情。尤其是剛剛出家的人,很多行為不是很如法。我建議出家至少六、七年以上的,有威儀的人,才可以跟世間紅塵的人交往。有些人只是剃了頭,衣服換了一下,行為、語言還是跟俗人一樣。世間人也很聰明,知道這個人雖然頭髮沒有了,但心裡的貪念、執着很重,基本的威儀都沒有。佛陀遮止六群比丘這種行為的時候,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在家佛教徒也一樣,在很多不信仰佛教的人面前,說話要注意分場合。不能心裡這樣想,嘴上也這樣說:“你們學佛,學佛很好,不要殺生,要放生。”在任何場合都這樣喊口號,效果不一定很好。有智慧、辨別能力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群中會說不同的語言,這很重要。在所有的場合中,都拿出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別人宣揚,這樣不一定很好。

17、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世間語言多的人,自己也有很多希求。但是因為語言多,別人知道這個人的底細,不會發自內心地幫助他、支持他。他所求的事情,沒辦法如願以償,經常遇到坎坎坷坷。有些人辦事情很費勁,原因是什麼?這跟自己的人品、語言、心態、行為有關係。為什麼有人做任何事情,只要說一句話就成,而有人卻做不成?這跟上述的原因有關係。世間語言多的人,別人不會把你當人看,認為這個人很無聊,到處說廢話、惹是非,這種評價你本人不一定聽得到。藏族有種說法,難聽的語言自己聽不到,自己根本聽不到別人說你壞話。但是別人評價你,一般都比較准,因為大家都是六根齊全的人。旁人會對你的所作所為進行觀察。我以前說過,儘管大家都沒有穿警察的衣服,但卻跟警察沒什麼差別,只是身上沒有帶執法記錄儀和工作記錄儀而已。可見很多人會記下你平時所有的言行舉止。包括你的心態,有些人通過推理記下來。所以說,語言多的人辦事很不順利。

18、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世間語言多,他的心肯定不會調伏,整天說是非。我說過,有些人自己說着說着就發瘋,不舒服了。有些寫劇本的人也很厲害,因為想象力豐富,一直講,最後自己心不調順了。這樣的心態和人格,別人不一定接受。《增一阿含經》講別人不信任的語言有五種過失:1、別人不信你的語言;2、不接受其教;3、人不喜見:別人不喜歡見你,覺得這個人很麻煩,都遠遠離開;4、愛說妄語;5、斗亂:即爭鬥和擾亂。有五個方面語言的過失。心不調伏,別人也會捨棄你。

19、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世間語言多的人,不可能了知本來清淨的法界光明,不可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不可能認識法界空性。以這樣的原因,隨順惡友,被惡友所轉。如果心有證悟,別人的是非等各種事情,不可能擾亂你,因為你不可能被惡友轉。但是因為語言多,心沒有融入法界,最後被惡友轉。

20、二十者不了諸根系屬煩惱。世間語言多,不能了知諸根,不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根和境。因為你不知道六根六境,隨着煩惱轉,一點自由都沒有。不愛說廢話,經常安住、念咒語的人,心態很好,六根很清淨,雖然不是沒煩惱,但煩惱鮮少。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像一個乞丐和一個總統都是人,但是能力、福報、形象、內在的智慧,好多方面都不同,差別非常大。有人前世的業力現前,現在沒辦法改變。有人依靠後天的聞思修行,即生也可以變成好人,或很好的修行人。依靠經論的智慧和加持,我們都有希望改變,並非沒有希望的。

上述內容,佛告訴彌勒菩薩:“為菩薩樂於世語,喜歡世間廢話的二十種過失。”上述內容,我講一遍,你們不一定都記住了。沒有講的話,大家不一定清楚,我講了還是更好。希望這次學習以後,你們自己還要再繼續看。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世尊再次以偈頌的方式宣說。偈頌說的,大多數是上述的內容,少部分不是。

憍傲於多聞 執著諸諍論 失念不正知 是名世話過

因為多聞令自己驕傲,執著諍論,失去正知正念和智慧。這是世間語言的過患。此處,此譯本的每一偈頌都以“是名世話過。”作結尾。隋譯本每一偈頌後面都是以“樂於多言如是患。”作結尾,藏譯本的則是以སྨྲ་ལ་དགའ་བའི་ཉེས་པ་འདི་དག་གོ作結尾[8]。這兩個譯本的語言比較好懂一點,因為傲慢、執著戲論,喪失正知正念,這些都是愛說世間語言的過失。修行不好,好多都是愛說世語的過失。我相信,從今以後,兩三天當中好多人都不愛說話了,但不知道這能堅持多長時間。如果不愛說話,很多修行的境界就現前了,有些人能堅持很長時間。以前的很多上師,得到的法,他永遠都記得住。有些人是當時記下來了,但是後來沒有用在實際行動上,這樣對修行不太好。可見這不能一概而論,有人終身會做到的。想到佛經中有,樂說世間語言的有二十種過失,我以前太無知了,說的好多都沒有什麼意義,浪費生命,從此以後,要學會觀察自己的語言。是名世話過,有十四個過失,這是第一個。

遠離正思惟 身心不寂靜 退失於法忍 是名世話過

愛說世間語言,對無常、無我、出離心、菩提心這些法義的真正思維,都沒有了,身心不寂靜。愛說世間語言的人,自己不快樂,令他人也不快樂,整天都處於爭論中。我有個親戚,我的叔叔--父親的哥哥,一輩子跟人打官司,今天跟這個人打官司,明天跟那個人打官司,每年都有官司。他有時候念幾句觀音心咒,一想起事情就說起來了,一輩子都這樣。有些人身心都不寂靜,退失法忍,是名世話過。

其心不調順 遠離奢摩他 及毗缽舍那 是名世話過

世間語言多的人,心不調順,遠離勝觀和寂止。

不尊敬師長 愛樂於世論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世間語言多的人,對師長、長輩不尊重,喜歡戰爭、色情,各種各樣世間的言論,智慧不堅固。其實智慧堅固很重要,有些法師講經說法已經十多二十年了,智慧比較堅固。這種智慧,是通過聞思得以堅固的。現在人的智慧不堅固,今天是這樣的價值觀,明天是那樣的價值觀。他們會隨着世間的議論,隨着媒體轉,自己沒有主見。按理來講,如果自己智慧堅固,哪怕成千上萬的人跟你講:“這裡有一個了不起的瑜伽士,你要不要去?”他智慧很堅固,會說:“沒事,你去吧。”“今天來了一個特別好的醫生,只要看一眼,所有的病都治好了。你要不要去?”“沒事,你去吧。”“今天有個藥特別好,我吃完得到天眼了。”“那,你自己吃吧。”智慧堅固的人,不是一聽到什麼,就說:“等一下,我馬上跟你去。”然後馬上跟着別人走了,這樣可見他智慧不堅固。這一點,也是愛說世間語言的過失。

 

諸天不恭敬 龍神亦復然 退失於辯才 是名世話過

天人不喜歡說是非的人,龍、神也不喜歡。雖然我們看不到,但經常愛說亂七八糟的話,旁邊的非人都不支持你,退失於辯才,是名世話過。

 

聖者常呵責 如是耽著人 唐捐於壽命 是名世話過

很多上師會說:“這個人話太多了。”我們選發心人員、負責人的時候,會問:“這個人怎麼樣?”“人還可以,但是嘴太差了,整天喋喋不休一直聊,肯定不行,選上了肯定惹是非,我不要。”“那我也不要。”大家都會這樣的。這樣耽著的人,執着說廢話的人,唐捐於生命,一輩子聊長短、是非,浪費了自己的生命、時間、所有的精力,是名世話過。

《法句譬喻經》講到,有七個婆羅門,晚年找佛陀,乞求出家。剛開始佛陀沒有開許,後來開許了,讓他們一起修行。他們住在一起,覺得:“佛陀成佛很簡單,我們也應該沒問題。”於是他們出家以後,不好好修行,還經常歡聲笑語說是非。後來佛陀發現了,親自到他們的寢室里,說:“萬法無常,你們為什麼不好好修行?為什麼那麼開心張揚?世間人覺得自己傲慢的原因有五個:1、自己處於少年、壯年時;2、相貌端嚴;3、多勢力;4、多財富;5、種姓高貴。世間人耽著這些,但是這些你們都沒有,有什麼可開心的?天天這樣笑。”佛陀呵斥後,老婆羅門特別慚愧,從此精進修行,獲得聖果。[9]

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念咒語、看書,不要一直聊是非,這沒有意義,而且浪費生命。我害怕囉嗦的人,有些人特別囉嗦,打電話一聊就好幾個小時,誰有這樣的時間?以前學院的電話不多,有位堪布講得比較細,比較廣。很多人都害怕他,因為他來電話會至少講兩三個小時。我們當面不一定說:“你太囉嗦。”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安排、修行。可能是現在的世間人太孤獨、寂寞吧,用世間的語言講,他們愛交談、健談,有這種說法。但作為修行人,有些事情跟世間人不能相同。世間人讚嘆的,修行人不一定讚嘆。

大家不管是與人交談,還是跟別人一起吃飯,該講話的時候就講。語言是最重要的事情,像演講的時候要求五分鐘、八分鐘,有些人真的能講完。有一次我們開總結大會,剛開始是八分鐘,後來五分鐘,後來三分鐘,再後來兩分鐘,大家基本上都講得完。有人準備得太多,還沒有進入正行,時間已經到了。對此,我比較重視,主持人不知道可以講幾分鐘,我就再三問。像那天藏族的素食大會,我問:“我可以講多長時間?”女眾說時間沒有限制。我再問男眾,他們說二十分鐘。我邊看表邊講,結果講了十九分多少秒,還是準時講完了。可見對於演講、上課、輔導的時間,大家還是很重視的,我也是真的很注意這一點。以後,上課等很多方面,大家還是要注意控制好時間。語言太多的人,聖者也呵斥。唐捐於生命,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浪費了。

 

諸行皆缺減 遠離大菩提 命終生憂苦 是名世話過

諸行缺減,遠離大菩提,最終產生憂惱和痛苦。這也是愛說世間語言的過失。

 

疑惑心動搖 猶如風吹草 智慧不堅固 是名世話過

說世間語言,疑惑心動搖,猶如風吹的草,不會堅定。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譬如倡妓人 贊說他勇健 彼人亦復然 是名世話過

就像演戲的倡妓人,讚嘆這個人很健康,那個人很英雄。這種對別人的評價,其實是他們那類人互相讚嘆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什麼。語言多的人,就像倡妓讚嘆別人一樣,沒什麼可靠的,沒深度,是名世話過。

 

隨逐世語言 染著諸欲境 常行於邪道 是名世話過

隨着世間言語,染著一切欲望的對境,這種人常常墮落於邪道,是名世話過。

 

希求心不遂 諂曲多諍論 遠離於聖行 是名世話過

希求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因為他有諂曲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語言多的人,諂曲又爭論,遠離聖者的行為,是名世話過。

 

愚人得少利 其心常搖動 如猿猴躁擾 是名世話過

愚人得到的利益很少,心一直動搖。心猿意馬,就像猿猴一樣。心一直隨外境飄動,沒有固定的時候,這也是愛說世間語言的過失。

 

智慧多退失 無有覺悟心 愚者所攝持 是名世話過

原有的智慧,因為語言多,慢慢退失,沒有新的感悟和覺悟。只有愚笨的人會把你當作粉絲,即愚人會攝受你的,是名世話過。

 

迷惑於眼耳 乃至意亦然 常與煩惱俱 是名世話過

語言多會迷惑所見、所聞、所觸、所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對境都會被染污的。語言多,看到的色不正確,聽到的聲音也不正確。嘗到的、聞到的等所有的對境都不正確。常與煩惱俱,是名世話過。這以上共有十四個“是名世話過”。

 

愚人樂世話 盡壽常空過 不如思一義 獲利無有邊

這些愛說世間語言的人,空耗生命。不如好好觀一觀無常、觀一觀人生難得、觀一觀空性的意義,利益無邊無窮。

 

譬如甘蔗味 雖不離皮節 亦不從皮節 而得於勝味

下面講個比喻,甘蔗的味道,不能離開其皮和節,但是也不是從甘蔗的皮節得來的。其殊勝的味道,依靠因緣而得。真正的甘蔗,需要皮節,但也不是完全靠皮節。同樣地,念經、說話、辯論是要用到語言,但是語言當中有智慧,不是不需要語言,也不是完全依靠語言的糠皮來了知法義。

 

皮節如世話 義理猶勝味 是故舍虛言 思惟於實義

世間語言相當於甘蔗的皮節,義理相當於其殊勝的美味,大家要捨棄虛妄的語言,思維真實的意義。

 

智慧諸菩薩 能知世話過 常愛樂思惟 第一義功德

菩薩諸智慧能知世間語言的各種過失,他們常常思維第一義的功德、萬法無常、空性、禪修的內容,菩薩喜歡的是這些。真正有境界的上師、出家人,不愛聊世間各種是非,一旦聊到這些,就會轉話題。凡夫人一講到佛法的勝義,沒什麼興趣;一講到世間尤其是貪嗔痴方面,一波一波,滔滔不絕,辯才已經流露出來,這很可怕。

 

法味及義味 解脫第一味 誰有智慧者 心不生欣樂

佛法的美味和空性意義,這是解脫第一味。只要有智慧,肯定願意學空性、證悟、解脫的法義。只要有智慧,誰不喜歡這些。在座有智慧的人,今天的語言全部都記錄下來了。沒有智慧的人會想:這麼囉嗦,幹嘛。有些人前世、今生對佛法有信心,就像到了百貨商場,耽著衣服的人,這也想買,那也想買。對佛法有信心的人,認為這句話也很好,那句話也很好,全部都想記錄下來。

 

是故應棄捨 無利諸言話 常樂勤思惟 殊勝第一義

所以應捨棄無利的言語,常常思維殊勝的第一義,這些都很好。要捨棄無利益的語言,我們要做得到。但一句話不說,除了無常空性,吃飯喝茶都不說,也不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不能太耽著世間的語言,否則大家明天發心上班,誰都不說話,沒辦法溝通,這很麻煩。我不是這個意思,但是大家不能一直沒完沒了地聊世間語言,這樣不行。

 

如是第一法 諸佛所讚嘆 是故明智人 當樂勤修習

觀察語言很重要,有智慧的人喜歡佛法的語言,此為諸佛所讚嘆。我們要儘量減少講世間語言,多修行殊勝法--空性、無常、人身難得、菩提心。我們可以修的法很多,如果實在沒辦法修,你就念咒語,像觀音心咒、文殊心咒、蓮師心咒。那麼多殊勝的咒語,所以我們得人身還是很有意義的。上述偈頌的內容,講完了。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真的很稀有,這些語言的過失,我們以前不知道,所以認為值得聽、很稀有,有些人不知道世間語言有那麼大的過失。這次世語的過失,思維勝義的利益,佛陀都講得很好。彌勒菩薩說:“世尊,作為菩薩,求如來的真實智慧,哪會喜歡虛妄的世俗語言呢?”作為真正的菩薩,都喜歡殊勝的智慧,誰喜歡虛妄不實、樂於世間的語言呢?我們都不喜歡。

這一段話,希望大家記住。我相信,這對大家暫時會起到作用,但是能不能長期起到作用?如果能長期依教奉行,大家都會變成很好的修行人。

今天講到這裡。



[1] 拓展內容【1】

隋譯本: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世間人聚集言話,乃有如此多濁過患,無有功德和合。此世間言話者,但增長諸煩惱,於白法中當作虛妄。世尊!何有智者菩薩求功德者,聞此世間過患語已,當不樂獨行。世尊!云何菩薩樂於多言復觀諸患?菩薩若觀時樂擇真義,後更無悔。”——《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2] 拓展內容【2】

A,藏譯本說很多世間語言,以多聞導致心生傲慢、心生放逸、不恭敬其他人,把多聞放在前面,見下圖288頁倒數第一行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佛言:“彌勒!於中菩薩當觀二十種諸患樂多言者。何等為二十?彌勒!樂多話者當無敬心,以多聞故;”——《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3] 拓展內容【3】

A,藏譯本說身心沒有修煉的原因,做出很多不如理的事情。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所作事當不正威儀,不能伏身心;”——《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4] 拓展內容【4】

A,藏譯本:因為世間語言多,沒辦法得到聖者的智慧,其所作所為都是動搖的,見下圖第二行紅線標處。

B,隋譯本:“當貪飲食;不得聖智;”——《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5] 拓展內容【5】蓮池大師著的《緇門崇行錄》記載:

宋朝光孝安禪師,住持清泰寺。有一天入定,在定中看到兩個僧人倚着欄杆交談,開始時,有天神擁護保衛,並恭聽他們的談論,好久之後天神離開了。不久卻又聽到惡鬼在旁不屑地謾罵他們,掃除他們走過的腳印。出定之後追究結果,原來他們兩位起先討論佛法,所以天神護衛傾聽,接着敘舊家常,最後談到財物供養的事,惡鬼聞之亦不屑地唾罵。安禪師於是終身不再談世俗瑣事。

[6] 拓展內容【6】《佛說邪業自活經》

一時佛游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眾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具。

時和難釋子,為人說經,論生活業,但講飲食衣被之具。為人說經、講福德事,報應之果,未曾講論道誼之慧,大獲衣、被、飲食諸饌。攝取此已,立離賢聖,有若幹事,說俗經典,世間飲食,興起種種非宜之說,不演度世無極之慧。

諸比丘見所行分衛,在於人家,但說俗事衣食之供,即時訶諫,轉相告令。眾學聞之,即共追隨呵諫所為:“云何賢者,世尊大聖已以聖通身最正覺,講世妙法,難及難了。玄普道教,無念無想,其心離名,安隱無患,明者所達。從無央數億百千劫,本從諸佛,聽聞奉持,皆安隱度。諸比丘聞,以家之信,離家為道,而返更說世俗經典。多想多求,興發諸事,世俗飲食,無益之義,離聖賢跡,乃復講論世俗之事。”

時比丘往啟世尊。佛告比丘:是非沙門。此非具足出家之業,因法生活,但求衣食,未曾教導。”時佛世尊,以無數事,訶之所作,非道法教。

[7] 拓展內容【7】

A,藏譯本是不住修行,不會好好修行。見下圖第三行橫線。

B,隋譯本:“後當常悔;不住於正,行當輕躁;”——《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8] 拓展內容【8】

A,藏譯本此處每一偈頌都是以སྨྲ་ལ་དགའ་བའི་ཉེས་པ་འདི་དག་གོ།為結尾,見下圖紅線標處(圖略)。

B,隋譯本的此處每一偈頌都是以“樂於多言如是患。”為結尾,見下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多聞如醉無敬心,勞亂言語依倚住,忘失正念無正智,樂於多言如是患。於內思惟甚為遠,身無寂定心亦然,行動俯仰不屈伸,樂於多言如是患。正法思惟忘失意,唯有干鞕無潤心,禪定止觀皆遠離,樂於多言如是患。尊者勝邊無敬意,恆常樂於諍競言,住處不堅顛倒意,樂於多言如是患。於諸天眾不恭敬,諸龍夜叉不念彼,於後無有諸辯才,樂於多言如是患。有諸智者恆呵責,所有應當證身者,彼壽虛然無有利,樂於多言如是患。彼痴命終時有悔,我被虛誑今何言,彼當記說有眾苦,樂於多言如是患。輕躁猶如風吹草,有諸疑心不能決,彼無堅意不能定,樂於多言如是患。猶如那吒在戲場,說他猛健諸功德,彼時亦復如那吒,樂於多言如是患。彼於耳聞樂染心,彼愛音聲離正智,如有思惟不正道,樂於多言如是患。彼當諂曲最無望,數數還發諍競事,於諸聖行最為遠,樂於多言如是患。動作有為念無勢,他問聖德恆輕動,猶如獼猴躁擾心,樂於多言如是患。彼人痴者被他使,自智無有正定意,被諸煩惱隨順助,樂於多言如是患。彼當亂眼及耳鼻,舌身及意亦復亂,諸根一切皆亂行,樂於多言如是患。無智雖求多言語,求於諸法意不倦,彼當不受喜樂法,然心不喜於一念。甘蔗莖幹皮不堅,然彼心中味最上,不以壓皮令有味,其味不離於甘蔗。如皮多言既如是,如汁思義亦復然,是故多言樂遠離,思惟正義莫放逸。義味法味勝於眾,解脫之味亦為妙,此是味中最上味,何故智者不獨行?如是多言覺知已,如是最勝義功德,若有智者欲學道,於彼真義應思惟。是故遠離無利言,欲求真如勝義者,應須親近最勝法,當住於此證勝道。”——《發覺淨心經》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9] 拓展內容【9】

《法句譬喻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食後為天人帝王臣民四輩弟子說甘露法。

時有遠方長老婆羅門七人。來至佛所稽首於地。叉手白佛言。吾等遠人伏聞聖化。久當歸命而多諸礙。今乃得來覲睹聖顏。願為弟子得滅眾苦。

佛即受之悉為沙門。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見世尊尋為得道,不惟無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語大笑,不計成敗。命日促盡,不與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

佛以三達智知命欲盡。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為道,當求度世。何為大笑也。一切眾生以五事自恃。何謂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財富。五者恃怙貴姓。卿等七人小語大笑。為何所恃,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見身形范  倚以為安

多想致病  豈知不真  老則色衰

病無光澤  皮緩肌縮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從  如御棄車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說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於佛前得阿羅漢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人類情愛史---原始的激情(閹人的生活血
2022: 分享34種數理化工具書(Txt格式)
2021: 你為什麼不是一個哲學家 ----
2021: 測2004年台灣總統選舉/二,如何解卦?
2020: 黃志濤:《知青三定律》
2020: 黃志濤:《知青三定律》
2019: 九九六很苦嗎?
2019: 古詩解(8)
2018: 常識科普| 十大哲學觀,讓思想更有深度
2018: 彭運生談藝錄(205)